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有選擇困難症怎麼辦?試試 Decision Making!

自從沾上了“教育”二字, 朋友們經常問我一堆”孩子“問題。 昨天一個朋友非常認真地跟我說:

我這位朋友真是一位好家長, 他一向覺得, 很多我們大人看來的小問題, 在孩子眼裡有時候是佔據他整個身心的“大問題”。

比如, 他兒子目前階段對狗的熱愛, 就跟年輕人陷入熱戀一樣;不能隨隨便便打發, 不能強壓, 要和他講道理, 要讓他自己把自己說通 ...

孩子成長過程中, 會面臨很多這樣的決策,

從“要不要買一隻小狗”, 到放學後的內心掙扎“先玩還是先寫作業”, 以至於這個時代的經典問題“學鋼琴, 放棄還是堅持”, 每一項, 都是一把“辛酸淚”, 因為大人總是幫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小孩不服, 卻“無處申冤”。

還是要讓孩子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來,

自己做決定。 大家知道, 小花生是不大講“育兒經”的, 遇到這樣的問題, 咱們還是要講方法 - 用簡單的方法和工具引導小朋友自己分析利弊, 做出決策。

在成人世界裡, Decision Making Framework(決策框架)是一個要專門學習的內容, 比如利弊分析(Pros & Cons), 成本收益分析(Cost & Benefit), 決策樹(Decision Tree), 決策矩陣(Decision Matrix)等。 這些工具, 都在幫人理清思路, 做好選擇。

Decision Making 也是國外孩子從幼稚園到中小學經常遇到的內容, 老師會教孩子基本的思維框架和分析工具, 從而學會做 good choices, 理解“選擇”和“結果”的關係 choices and consequences ...

低年級的小朋友, 就會在課堂裡從一些非常“生活化”的例子, 比如“吃早飯” 出發, 理解大人口中嚴肅無比的 “decision making” 是怎麼回事 ...

明天早餐你想吃什麼?

別笑, 這麼一件小事, 做決策, 也是有完整思路的 ...

首先, 明確要決定的是什麼 ...

第2步, 看看有哪些可選項, 比如麥片、吐司、水果、牛奶;在列可選項時, 我們要考慮:家裡有什麼, 孩子喜歡什麼, 孩子應該吃些什麼 ...

第3步是評估這些可選項 ... 要評估, 必須有標準, 比如口味、方便程度、健康等 ...

決定、實踐, 之後, 再來看看效果好不好 ...

是不是很簡單?但世界上大事小事的決策過程, 其實都是這樣的“套路”。

做決策要從小練起, 國外不少學校開國際象棋課, 說到教學目的, 並不是培養象棋高手, 而是希望孩子在下棋中時時刻刻練習 decision making ...

一般來說, 在幼稚園階段, 老師教小朋友 decision making, 是從讓孩子理解什麼是好行為 - good choice, 什麼是壞行為 - bad choice 開始的 ...

比如專心聽老師說話是 good choice, 去衛生間後沒馬上洗手是 bad choice;往往老師會給孩子一些解釋,為什麼這是 good or bad choice,好行為能帶來什麼,壞行為又能帶來什麼 ...

這就是 decision making 的最初萌芽,裡面帶有很多社會道德觀,但是的確會給孩子留下鮮明印象:有的事,我做了會得到認可;有的,則相反。

小朋友們,還特別喜歡這個叫決策盤 Decision Wheel 的東西。

比如在學校裡遭其他小朋友欺負了,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國內也讓很多爸爸媽媽糾結。你說,小孩之間的事兒,太認真不好,不管也不行。怎麼辦?

和他一起畫這麼一個“決策盤”,列出他的 options,跟他一起探討,不同的情況可以怎麼應對?

孩子有了這種認知、這層思考,在學校裡就比較容易搞好同學關係,避免爭執,或者能較好地處理爭執。

到小學三年級錢,孩子重點要練習的是使用 choice and consequence 這個分析框架,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老師說,你做的決定,可能會帶來好的結果,也可能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假設你做了這些事,你覺得後果會怎樣 ...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這種圖來和孩子一起分析、填寫 ...

說到這裡,我想到大多數低幼階段爸爸媽媽抱怨的孩子問題,就是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兒,怎麼說也不改。

還是要把道理說透。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分析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比如,開頭說的 “放學後先玩後做作業” 的問題,就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分析一下,這麼做帶來的一串兒後果是什麼,這是你想要的結果麼?

三年級朝上,教孩子做決策,思維框架要複雜些了,要學習對一件事的利弊分析 pros & cons。

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會更多地意識到現實世界不是那麼黑白分明,一件事很難說全是好還是全都壞,往往是利弊兼具。

這是三年級一位老師“社會學習”(Social Studies)教案裡的例子 ...

這種分析,道理很簡單;但在遇到問題時,拿出一張紙一支筆,讓孩子自己在紙上寫出來、畫出來,把思考過程融入進去,效果比“訓他”或“縱容他”都要好很多很多。相信經過這樣的一次,孩子在管理作業、管理時間上會有進步。

分析 Pros & Cons 的範本很簡單,比如一件事,做,還是不做?

或者,兩個選擇,利弊各自在哪裡?

Pros & Cons 可以幫孩子做定性分析,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金錢、時間觀念的加強,很多分析可以走向定量化,關於金錢、時間,都可以用成本收益比分析 Cost & Benefit

比如現在很多孩子,看到自己的同學、朋友暑假裡要去國外遊學,心裡會特別好奇和羡慕。遊學遊學,畢竟“遊”在前啊 ,俺也要去!

我朋友的一個孩子就向他提出過這個請求。這位朋友不算差錢,但是他覺得孩子花5萬塊錢到斯坦福呆兩周,有點不值。當時他就讓兒子自己做了一個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是清楚的(錢、時間),收益是樂趣和開眼界的經歷,好像不容易量化;但是如果省下這5萬塊錢和兩周時間,孩子可以在國內參加一個他特別喜歡、也不便宜的機器人夏令營,完成一個創造型項目。朋友讓孩子仔細去權衡這個 trade-off,孩子自己選擇了後者。

朋友偷著樂了很久!我問他,如果孩子選擇去遊學,你會同意麼?他說,那當然!

孩子四五年級以後,就會接觸 Decision Tree(決策樹)這個概念,分析框架、資訊處理、決策層次,都會繼續往上走。選擇下又有選擇,結果下又有結果,各種可能性像樹枝一樣蔓延 ...

比如,和孩子分析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兒,這個套路最好用 ...

再比如,大家永遠在討論的 “要不要讓孩子堅持學鋼琴”,也可以用決策樹去分析,學下去,利弊是什麼;放棄,利弊又是什麼。

當然,決策好不好,最終還是要看結果。有個給中學生用的“決策-回饋表” Decision/ Results Matrix,很有辯證的味道。

讀到這裡,估計你會想,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有哪些選擇,每個選擇的利弊也一條條都擺在那裡,做決定依然很難。有些事情,哪有那麼好衡量?

這沒錯。最終幫我們做決定的,還是我們的價值觀(values),我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東西。

這些決策分析工具能幫助我們清楚、明白地看到:自己有哪些選擇(choices);每個選擇的可能後果(consequences);權衡之下,什麼樣的選擇(decision)能讓我們更有可能達到人生目標!

這個 Decision Making Wheel,能幫你更好做決策

Life is all about choices, 讓我們引導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做選擇!

什麼是壞行為 - bad choice 開始的 ...

比如專心聽老師說話是 good choice, 去衛生間後沒馬上洗手是 bad choice;往往老師會給孩子一些解釋,為什麼這是 good or bad choice,好行為能帶來什麼,壞行為又能帶來什麼 ...

這就是 decision making 的最初萌芽,裡面帶有很多社會道德觀,但是的確會給孩子留下鮮明印象:有的事,我做了會得到認可;有的,則相反。

小朋友們,還特別喜歡這個叫決策盤 Decision Wheel 的東西。

比如在學校裡遭其他小朋友欺負了,怎麼辦?這個問題在國內也讓很多爸爸媽媽糾結。你說,小孩之間的事兒,太認真不好,不管也不行。怎麼辦?

和他一起畫這麼一個“決策盤”,列出他的 options,跟他一起探討,不同的情況可以怎麼應對?

孩子有了這種認知、這層思考,在學校裡就比較容易搞好同學關係,避免爭執,或者能較好地處理爭執。

到小學三年級錢,孩子重點要練習的是使用 choice and consequence 這個分析框架,理解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老師說,你做的決定,可能會帶來好的結果,也可能會帶來壞的結果。比如,假設你做了這些事,你覺得後果會怎樣 ...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這種圖來和孩子一起分析、填寫 ...

說到這裡,我想到大多數低幼階段爸爸媽媽抱怨的孩子問題,就是他們做了“不該做”的事兒,怎麼說也不改。

還是要把道理說透。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讓他們自己分析這麼做會帶來什麼後果。比如,開頭說的 “放學後先玩後做作業” 的問題,就可以引導孩子自己分析一下,這麼做帶來的一串兒後果是什麼,這是你想要的結果麼?

三年級朝上,教孩子做決策,思維框架要複雜些了,要學習對一件事的利弊分析 pros & cons。

因為大一點的孩子會更多地意識到現實世界不是那麼黑白分明,一件事很難說全是好還是全都壞,往往是利弊兼具。

這是三年級一位老師“社會學習”(Social Studies)教案裡的例子 ...

這種分析,道理很簡單;但在遇到問題時,拿出一張紙一支筆,讓孩子自己在紙上寫出來、畫出來,把思考過程融入進去,效果比“訓他”或“縱容他”都要好很多很多。相信經過這樣的一次,孩子在管理作業、管理時間上會有進步。

分析 Pros & Cons 的範本很簡單,比如一件事,做,還是不做?

或者,兩個選擇,利弊各自在哪裡?

Pros & Cons 可以幫孩子做定性分析,但是隨著孩子長大,金錢、時間觀念的加強,很多分析可以走向定量化,關於金錢、時間,都可以用成本收益比分析 Cost & Benefit

比如現在很多孩子,看到自己的同學、朋友暑假裡要去國外遊學,心裡會特別好奇和羡慕。遊學遊學,畢竟“遊”在前啊 ,俺也要去!

我朋友的一個孩子就向他提出過這個請求。這位朋友不算差錢,但是他覺得孩子花5萬塊錢到斯坦福呆兩周,有點不值。當時他就讓兒子自己做了一個成本收益分析:

成本是清楚的(錢、時間),收益是樂趣和開眼界的經歷,好像不容易量化;但是如果省下這5萬塊錢和兩周時間,孩子可以在國內參加一個他特別喜歡、也不便宜的機器人夏令營,完成一個創造型項目。朋友讓孩子仔細去權衡這個 trade-off,孩子自己選擇了後者。

朋友偷著樂了很久!我問他,如果孩子選擇去遊學,你會同意麼?他說,那當然!

孩子四五年級以後,就會接觸 Decision Tree(決策樹)這個概念,分析框架、資訊處理、決策層次,都會繼續往上走。選擇下又有選擇,結果下又有結果,各種可能性像樹枝一樣蔓延 ...

比如,和孩子分析什麼情況下應該做什麼事兒,這個套路最好用 ...

再比如,大家永遠在討論的 “要不要讓孩子堅持學鋼琴”,也可以用決策樹去分析,學下去,利弊是什麼;放棄,利弊又是什麼。

當然,決策好不好,最終還是要看結果。有個給中學生用的“決策-回饋表” Decision/ Results Matrix,很有辯證的味道。

讀到這裡,估計你會想,很多時候,即使我們知道有哪些選擇,每個選擇的利弊也一條條都擺在那裡,做決定依然很難。有些事情,哪有那麼好衡量?

這沒錯。最終幫我們做決定的,還是我們的價值觀(values),我們認為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些東西。

這些決策分析工具能幫助我們清楚、明白地看到:自己有哪些選擇(choices);每個選擇的可能後果(consequences);權衡之下,什麼樣的選擇(decision)能讓我們更有可能達到人生目標!

這個 Decision Making Wheel,能幫你更好做決策

Life is all about choices, 讓我們引導孩子,從小開始學習做選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