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沙美的微妙關係:保護沙特是美國的切身利益之一,各個總統如是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美國因為石油第一次注意到沙特的戰略價值。 羅斯福總統認為:“保護沙特是美國的切身利益之一。 ” 1945年2月, 羅斯福總統在參加完雅爾達會議的歸國途中, 在美國海軍“約翰·昆西”號巡洋艦上, 歷史性地會晤了3個將在戰後具有巨大戰略潛力國家的元首, 分別是埃及國王法魯克、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以及沙特的開國君主伊本·沙特國王。

1945年2月14日, 沙烏地阿拉伯國王伊本·沙特(右二)與美國總統羅斯福(右一)會晤

伊本·沙特國王與羅斯福總統的會晤奠定了兩國建立戰略合作關係的基礎, 沙特同意美國修建空軍基地和輸油管道、租用基地並使用港口。 隨後在冷戰期間, 為了對抗蘇聯勢力滲透中東的威脅, 美沙關係得到進一步發展, 沙特逐漸成為美國在中東佈局的戰略支點之一。 1951年, 美國和沙特簽訂《聯防互助協定》和《宰赫蘭機場協定》,

沙特同意把1946年建成並租借給美國的宰赫蘭空軍基地的租期延長5年, 作為交換, 美國將向沙特提供武器裝備, 還派遣軍事代表團訓練沙特軍隊。

1957年2月, 第二代沙特國王沙特·本·阿卜杜勒-阿齊茲訪問美國, 當時美國很不喜歡風靡整個中東的埃及總統納賽爾, 而沙特作為保守君主國的代表, 也非常憎恨納賽爾, 這促使兩國站得更緊。 這次國事訪問後, 美國同意給沙特提供新的軍事援助, 包括給沙特價值200萬美元的8架T-33式噴氣教練機和10架螺旋槳飛機、出售價值50萬美元的防空武器等。 1961年, 甘迺迪政府上臺後, 認為宰赫蘭空軍基地的戰略價值下降, 單方面宣佈不再延長使用宰赫蘭空軍基地。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大部分時間裡,

美沙兩國因為蘇聯和埃及的存在而維持著合作關係, 但也齟齬不斷:1948年以色列獨立前後, 沙特出於阿拉伯民族感情, 明確反對美國操縱的巴勒斯坦“分治決議”, 1955年美國拼湊中東、近東國家和英法一起組成“巴格達條約組織”、1958年美國干涉黎巴嫩危機時, 沙特都予以了譴責。 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 因為美國對以色列的明顯偏袒政策, 兩國關係陷入低潮。

20世紀60年代後期以來, 隨著阿拉伯國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的慘敗, 蘇聯以扶植埃及、敘利亞和南也門的形式, 加大了對中東的滲透, 引起沙特的警惕。 同時美國在尼克森總統上臺以後, 全面調整外交戰略, 逐步從東南亞撤出力量, 為保護中東油氣資源、抵禦蘇聯影響力的擴大,

將戰略重心逐步轉向中東。 當時美國在中東的正式盟友是以色列和伊朗, 兩國都不是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還和阿拉伯陣營極端敵對, 美國感到有必要在阿拉伯世界尋找一個政權穩定性、政治影響力均適當的國家發展友好關係。 沙特是中東阿拉伯國家中政治上和美國比較接近、又有一定影響的地區大國, 尼克森選定了沙特, 將其視為推行“中東地區雙支柱”戰略的基石之一。 所謂雙支柱, 就是在油氣資源豐富的海灣地區以提供武器的形式, 拉攏沙特和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伊朗。 但隨著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爆發, 阿拉伯世界聯合以石油為武器反對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 引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
給美國和整個西方世界的經濟以沉重打擊, 美沙關係也驟然跌到了穀底。

沙特國王的弟弟、國防和航空大臣蘇爾坦親王的兒子哈立德王子

拒絕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

1974年7月, 正被水門事件搞得焦頭爛額的尼克森總統秘密派遣財政部長威廉·西蒙斯訪問沙特, 為了勸說費薩爾國王結束以石油武器對美國的打擊並以石油收入購買美國國債,作為交換條件,尼克森許諾美國將向沙特提供軍事援助並降低出售武器裝備的門檻,並繼續購買沙特石油。對費薩爾國王來說,沙特雖然反感美國的親以政策,但更畏懼蘇聯在中東勢力越來越大的可能,對伊朗巴列維的武器庫越來越先進和龐大也感到不安,沙特最終接受了尼克森開出的條件。

伊朗是抗衡蘇聯側翼的重要一環,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給伊朗的巴列維國王政權提供大批先進武器裝備,從F-4鬼怪戰鬥機到新式的M-60坦克,70年代中期還出口了當時最先進的F-14雄貓式戰鬥機,短短幾年裡向伊朗出售的美式裝備高達210億美元。伊朗作為波斯人與阿拉伯世界長期敵對,急劇膨脹的軍事力量讓素有積怨的海灣阿拉伯國家不安。從1974年開始,沙特對國防的投入大幅增加,此後6年裡,沙特年均軍費開支超過200億美元,在當時長期居世界第六,到20世紀70年代末伊朗爆發革命前夕,沙特已超過伊朗成為海灣地區進口美國軍火最多的國家。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新政權採取極端反美的對外政策,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傳統戰略支柱崩塌了一個,光靠在中東四處樹敵的以色列,美國將可能喪失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而蘇聯則一直標榜自己是“阿拉伯人的天然朋友”,利用阿拉伯世界的反猶情緒煽風點火,沙特這種保守反蘇的君主國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愈發重要。這年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標誌著美蘇關係“緩和”夢想正式煙消雲散。北極熊的熊爪赤裸裸的伸向印度洋,蘇聯對一個伊斯蘭國家的侵略,激怒了包括沙特在內的整個伊斯蘭世界。

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沙特部隊在與科威特的交界處,背後是一架美制黑鷹直升機

此時沙特對美國的感情是愛恨交織,巴列維國王倒臺時,卡特不但對多年的老朋友見死不救,此前還落井下石地譴責巴列維的“人權問題”,這加速了巴列維的崩潰,結果換上來的霍梅尼政權推行狂熱的反美政策,並四處煽動革命,這讓沙特王室大為驚懼。沙特雖然多年來和巴列維不對付,但美國對海灣地區一個親美君主國的“背叛”讓體會到“唇亡齒寒”的沙特頗為齒冷。沙特開始疏遠美國,先是反對卡特撮合的埃及與以色列媾和的《大衛營協議》,然後在1980年徹底國有化了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結束了40年來美國對沙特石油資源的控制。卡特為了緩解與沙特的關係,做出願意保護沙特的姿態,提出再次使用已停用20年的宰赫蘭空軍基地,但沙特害怕這將激起日漸高漲的宗教保守派的反對,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實質上是拒絕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但沙特對美國的中東戰略來說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卡特和隨後的雷根政府為了拉攏沙特,依然表示將向沙特出售武器,表明美國絕不會放棄保護沙特安全的責任。

過去沙特政府對美國奉行的是“地平線”政策,沙特希望得到美國的保護,但這種保護必須是無形、看不見的,特別是不希望讓美軍駐紮在這個奉行嚴格宗教戒律的國家。過去兩年裡,因為一系列外交摩擦,也隨著沙特進購軍火的管道多元化,美沙關係變得疏遠。

相關閱讀

沙特豪擲百億買軍火,除了有錢任性更因曾經受過驚嚇!

為了勸說費薩爾國王結束以石油武器對美國的打擊並以石油收入購買美國國債,作為交換條件,尼克森許諾美國將向沙特提供軍事援助並降低出售武器裝備的門檻,並繼續購買沙特石油。對費薩爾國王來說,沙特雖然反感美國的親以政策,但更畏懼蘇聯在中東勢力越來越大的可能,對伊朗巴列維的武器庫越來越先進和龐大也感到不安,沙特最終接受了尼克森開出的條件。

伊朗是抗衡蘇聯側翼的重要一環,美國從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給伊朗的巴列維國王政權提供大批先進武器裝備,從F-4鬼怪戰鬥機到新式的M-60坦克,70年代中期還出口了當時最先進的F-14雄貓式戰鬥機,短短幾年裡向伊朗出售的美式裝備高達210億美元。伊朗作為波斯人與阿拉伯世界長期敵對,急劇膨脹的軍事力量讓素有積怨的海灣阿拉伯國家不安。從1974年開始,沙特對國防的投入大幅增加,此後6年裡,沙特年均軍費開支超過200億美元,在當時長期居世界第六,到20世紀70年代末伊朗爆發革命前夕,沙特已超過伊朗成為海灣地區進口美國軍火最多的國家。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新政權採取極端反美的對外政策,美國在海灣地區的傳統戰略支柱崩塌了一個,光靠在中東四處樹敵的以色列,美國將可能喪失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而蘇聯則一直標榜自己是“阿拉伯人的天然朋友”,利用阿拉伯世界的反猶情緒煽風點火,沙特這種保守反蘇的君主國對美國的戰略價值愈發重要。這年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標誌著美蘇關係“緩和”夢想正式煙消雲散。北極熊的熊爪赤裸裸的伸向印度洋,蘇聯對一個伊斯蘭國家的侵略,激怒了包括沙特在內的整個伊斯蘭世界。

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沙特部隊在與科威特的交界處,背後是一架美制黑鷹直升機

此時沙特對美國的感情是愛恨交織,巴列維國王倒臺時,卡特不但對多年的老朋友見死不救,此前還落井下石地譴責巴列維的“人權問題”,這加速了巴列維的崩潰,結果換上來的霍梅尼政權推行狂熱的反美政策,並四處煽動革命,這讓沙特王室大為驚懼。沙特雖然多年來和巴列維不對付,但美國對海灣地區一個親美君主國的“背叛”讓體會到“唇亡齒寒”的沙特頗為齒冷。沙特開始疏遠美國,先是反對卡特撮合的埃及與以色列媾和的《大衛營協議》,然後在1980年徹底國有化了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結束了40年來美國對沙特石油資源的控制。卡特為了緩解與沙特的關係,做出願意保護沙特的姿態,提出再次使用已停用20年的宰赫蘭空軍基地,但沙特害怕這將激起日漸高漲的宗教保守派的反對,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實質上是拒絕與美國結成軍事同盟。但沙特對美國的中東戰略來說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卡特和隨後的雷根政府為了拉攏沙特,依然表示將向沙特出售武器,表明美國絕不會放棄保護沙特安全的責任。

過去沙特政府對美國奉行的是“地平線”政策,沙特希望得到美國的保護,但這種保護必須是無形、看不見的,特別是不希望讓美軍駐紮在這個奉行嚴格宗教戒律的國家。過去兩年裡,因為一系列外交摩擦,也隨著沙特進購軍火的管道多元化,美沙關係變得疏遠。

相關閱讀

沙特豪擲百億買軍火,除了有錢任性更因曾經受過驚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