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聚焦江蘇發展大會 孫曉雲:“回顧永甯生活青春無悔”

孫曉雲。 本報記者 崔曉攝

本報訊 “我在永寧的5年知青生活, 始終充滿著一種一直向前的感覺。 沒有這5年, 就沒有我的今天, 也沒有後來面對生活時的堅強。 ”昨天, 江蘇發展大會邀請嘉賓,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書法家協會主席、省文聯副主席, 中共十七、十八大代表孫曉雲走進南京日報(南報網)直播間, 接受南報融媒體訪談, 回顧自己44年前在浦口永寧的那人、那山、那水。

5月19日—21日, 省委、省政府將在南京舉辦首屆江蘇發展大會, 從海內外邀請大量江蘇籍和在江蘇學習、工作過的各領域知名人士, 在江蘇參觀、考察、交流,

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 同時構建高層面的聯繫交流平臺, 打造江蘇“最強朋友圈”, 凝聚起“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強大合力。 為此, 南京日報(南報網)推出聚焦江蘇發展大會融媒體訪談。 本期訪談邀請孫曉雲走進直播間, 請她回顧在浦口永甯的特殊時光。

1973年4月, 作為所讀中學第一個報名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 17歲的孫曉雲進入當時的江浦縣永寧公社插隊。 5年裡, 孫曉雲從未停止書法練習和創作, 晚上沒燈, 她就在空中比劃, 在心裡默寫。 每次生產隊要寫標語、出大字報專欄, 那些大大小小、不同字體的字都是孫曉雲一筆一劃寫出來的。 她爬上爬下寫, 上過樓頂, 爬過高牆, 在農村堤壩上寫下幾十平米一個的大字。

“那時的生活, 在太陽升起和落下時, 在身邊飄滿稻草香時, 在暴雨滂沱落在土地上時, 在面朝黃土背朝天工作時, 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與大自然的親近。 現在想來, 在永甯的那段日子, 是我完成書法實踐、提升的過程。 ”孫曉雲說。

說著, 孫曉雲拿出隨身帶來的老照片、舊報紙, 講述當年的故事。 孫曉雲說, 不久前, 她和當年的知青朋友一起, 在時隔40多年後再次回到浦口永寧。 踏上熟悉的土地, 她的腦海中瞬間就出現了當年的場景:年輕的姑娘完成一天的工作, 她翻越田埂回到住處, 有時自己在屋子裡激揚文字, 有時則會被熱情的鄉親喊到家裡吃飯聊天。 孫曉雲說, 這片當年他們揮灑汗水的地方已經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還有一見面就能喊出彼此名字的老鄉、知青文博館裡的舊物, 讓人心中頓生時光悠悠、鄉情不變的感覺。

昨天, 融媒體訪談還邀請了浦口區永寧街道党工委書記趙傑現場交流。 趙傑介紹, 40多年過去, 永寧如今已是“中國最美村鎮”, 農民人均年收入超過2萬元, 家家戶戶通了自來水, 農田實現了機械化收割和播種……“永甯是南京的西向門戶小鎮, 南依老山國家森林公園、中擁滁河省級水利風景區, 有知青故里、水墨大墊和西埂蓮鄉等四星級鄉村休閒旅遊景區, 目前知青故里內占地500畝、共達12萬株的大馬仕革玫瑰正含苞綻放。 江蘇發展大會召開期間, 歡迎江蘇老鄉前往參觀、指導。 ”他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