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色”鄉村發展新動能

近年來, 歙縣上豐鄉緊緊圍繞打造特色花果之鄉、民族之鄉、老區之鄉這一目標, 立足生態和資源優勢, 積極培育發展農林產業, 推進文化、旅遊、生態“三位一體”新興產業融合發展, 全鄉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 農民生活水準得到明顯改善。

紅色岩源和打不死的劉奎

在岩源村採訪, 記者發現幾乎家家戶戶的白牆上都有“牆頭詩”。 詩是毛筆寫的, 年代有遠有近, 久的估摸距今六七十年, 近的也有四五十年歷史, 多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寫的。 由於年代久遠, “牆頭詩”的字跡已經漸趨模糊, 但“共產黨指導我們向前進”、“打倒法西斯”等口號仍字跡清秀,

將人帶入紅色記憶中。 村民趙和平告訴記者, 寫這些字的人叫項慶和, 已經去世了, “是個農民, 文化好得很, 讀了十幾年的書。 ”

上豐鄉副鄉長戴佳介紹, 岩源村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皖南山區中心縣委所領導下的革命根據地。 1941年皖南事變後, 新四軍遊擊隊隊長劉奎、指導員李建春以及稍後的胡明等人帶領遊擊隊深入岩源地區, 在這一帶宣傳革命真理, 發展地下黨員, 發動群眾參軍參戰, 伺機打擊敵人, 發展革命力量。 1942年2月, 遊擊隊在道溪水碓山成立了中共道溪中心黨支部, 同年8月和12月間, 遊擊隊先後在岩源蘭蔭灘和道溪村召開了中心縣委擴大會議、中期(低產茶園改造)、長期(香榧、油茶基地建設)相結合的脫貧攻堅計畫。

扎實開展專案建設, 打造兩個“雙千基地”, 即千畝油茶基地和千畝香榧基地。 村集體經濟專案300畝油茶基地目前已經開始掛果, 到盛產期將每年增收30萬元以上, 今明兩年計畫再陸續發展種植700畝, 逐年為村集體經濟帶來收益。 同時利用2016年省後續扶貧項目, 發展泉水養魚, 改造、新建魚池23座, 養殖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 年產值約100余萬元, 以此帶動全村有能力的老百姓一起養魚致富。 通過長短結合的脫貧攻堅規劃, 岩源村人均年收入已從2005年的1800元逐年提高, 到2016年底人均年收入已達9000多元。 去年, 該村脫貧40戶99人, 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9萬元, 實現貧困村出列。

黃色姬川與燈籠柿產業

雞公尖也叫姬川,

是上豐鄉上豐村的一個自然村, 122戶人家共443人, 人均土地2.5畝。 由於當地處於山區, 基本無人種植糧食, 燈籠柿成為當地人的主要農作物, 也是特色農作物。

雞公尖果品專業合作社社長汪興武告訴記者, 燈籠柿因為形與色都酷似紅燈籠而得名。 “燈籠柿是我們這裡的傳統農作物, 明朝萬曆年間我們這裡的人就開始種植燈籠柿了, 已有500多年的歷史。 ”他說, 歷代雞公尖人都以燈籠柿為業, 現在雖然兼種了茶葉、貢菊以及梅花, 但燈籠柿所獲的收入占到當地人均收入的50%左右。

作為雞公尖果品專業合作社社長, 汪興武每年都要徵購當地農業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以此解決當地農民的銷路問題。 合作社自2012年掛牌至今,

社員已經由原先的6戶發展到絕大多數戶農民加入, 合作社規模得到很大擴展。

特色農業還帶動了當地的旅遊業, 農旅結合讓燈籠柿的價值更高, 每到秋天收柿子的時節, 來雞公尖旅遊的遊客特別多, 有相當一部分是沖著這裡的優質柿子來的。 汪興武說, 入秋後姬川村千余畝柿子林枝頭高掛, 燈籠柿長勢甚好, 山高景美, 紅柿甘甜, 引來許多驢友拍攝、品嘗, 許多自駕遊客人來到這裡觀賞美景、體驗農趣, 享受週末時光。 據瞭解, 雞公尖的農家樂已從2014年的2家發展到現在的10家, 接待人數也從3000多人發展到去年的5000多人, 2016年雞公尖人均年收入已經達到約13000元, 摘掉了貧困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