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深扒-中國武術全靠嘴?那世界球王李惠堂呢

“中國球王李惠堂”

最近幾代中國人的成長過程中, 大多都離不開這類影視作品的陪伴:面對肌肉健碩的外國拳擊手, 甄子丹們迎著冷眼與嘲笑,

被打倒N次又站起來N次, 最終以快克慢, 以柔克剛, 以巧破千斤, 使出一套炫目的拳法, 令肥碩的外國大力士們轟然倒地, 此時此刻, 小時候的我們會情不自禁的在心底蕩漾出一份自豪:中國武術打遍天下無敵手!

太極大師被搏擊選手KO

當兒時的幻想終於照進現實, 太極大師和現代搏擊選手擺開陣勢, 赤手空拳來一次真正的決鬥, 結果卻以近乎鬧劇的方式結束。 從雙方擺架勢相互試探, 到搏擊選手徐曉東把太極大師按在地上狠揍, 一共只用了20秒。

啪的一聲!你覺得那是打在太極大師臉上的拳頭?其實不是, 那是不少人瞬間碎掉的武俠夢:怎麼和李連傑演得不一樣呢?

怎麼和李連傑演得不一樣呢?

窗戶紙終於還是被捅破了, 張三豐、黃飛鴻、霍元甲、葉問……這些我們孩童時頂禮膜拜、魂牽夢繞的名字, 難道都摻了水分?我無意去探究霍元甲們的前世今生, 作為球迷, 讓我突然感到充滿興趣的是另外一個名字:李惠堂。

“與貝利齊名”

中國足球第一人, 亞洲球王, 與貝利、迪-斯蒂法諾齊名的世界五大球王之一……這是不少中文媒體在報導李惠堂時會使用的名號, 同樣是來自中文媒體的說法, 李惠堂職業生涯一共打進了接近兩千球, 這確實是只有貝利等寥寥數人才能匹敵的成就。

“橫掃日本 踢服英倫”

而我想知道的是, 李惠堂是真的如今人所言地那麼厲害, 還是被不靠譜的傳說包裝出來的足球神話?

中國隊0-2英國 李惠堂9號

李惠堂所處的年代距今已經太過久遠, 加上資訊閉塞以及戰亂等不可抗因素,關於李惠堂的真實狀況大多都不可考。在FIFA官方網站上,倒是有李惠堂的球員頁面,不過其中記載的資訊寥寥。按照FIFA的記載,李惠堂出生於1911年9月18日,他一生只參加過一次由國際足聯參與組織的賽事,那就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足球比賽,彼時的奧運會沒有設立小組賽,李惠堂率領的中國隊首場比賽就以0-2不敵英國,早早出局。

關於這次柏林之旅,按照國內媒體的說法,中國隊此番參賽為自費,李惠堂和隊友們為了籌集相關費用,只能一邊趕路一邊沿途參加比賽賺錢。由於旅途艱辛,首場比賽便敗在英國腳下,好像也情有可原,按照英國媒體《衛報》近期一篇報導的說法,“英國隊當年是十分艱難地贏下了中國隊”。

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中國隊

不過,在《衛報》同一篇報導中也指出,按照奧運會的規定,此番出征的英國隊全部由業餘球員構成,且是英國四大協會臨時組建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在當時的奧會和國際足聯看來,李惠堂其實只是個業餘球員。在贏下中國隊之後,英國隊在第二輪比賽中差點被波蘭橫掃,一度1-5落後,最終4-5輸球,贏球的波蘭在半決賽又被奧地利3-1淘汰。

以上就是關於李惠堂的官方史料,剩下的大部分則都無據可考。

“世界五大球王”

比如,有說法稱,在1976年時,一家叫《環球足球》的聯邦德國雜誌組織評選世界球王,李惠堂同貝利、貝肯鮑爾、迪·斯蒂法諾、普斯卡什一起當選“世界五大球王”,但是,如果現在再去搜索這次評選的相關資訊,除了鋪天蓋地的中文報導,甚至連《環球足球》這本雜誌真實存在過的資訊都難以找尋。

還有中文媒體稱,在柏林奧運會失利之後,李惠堂曾接到阿森納8000英鎊年薪的邀約,不過被李惠堂拒絕了。對於這條沒有正式史料記載的傳聞,從理性角度分析其實就不合理,阿森納應該很難對一個敗在英國業餘隊腳下的球員感興趣,而且,彼時8000英鎊意味著什麼?1925年,阿森納從哈德斯菲爾德挖來查普曼,其年薪為2000英鎊,已轟動了當年的英國足壇。

除了上文提到的柏林奧運會,李惠堂沒有踢過職業聯賽,更沒有踢過世界盃,他主要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的足球聯賽,也多次帶領中國隊稱雄遠東運動會,不過,這項賽事只有三個國家參加,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日本和菲律賓。

當時媒體的報導 稱李惠堂為球王

很難想像,李惠堂可以憑藉這樣的成績躋身“世界五大球王”之列,事實上,在亞足聯和國際足聯所有官方評選中,從沒出現過李惠堂的名字。球王一說,恐怕有不少中國人的同胞之情摻雜其間,口口相傳,越傳越神。

說起來,對待資料、資料和史實,國人在傳統上似乎總有一股“浮誇風”,總習慣讓情感壓倒理智,製造並寧願相信一些並不嚴謹的“神話”。

熟悉抗戰史的網友,對國軍“戰神”薛嶽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中虛報戰功的情況應有所耳聞,第一次會戰後,薛對媒體公開稱“我全體將士忠勇用命,國民努力助戰,激戰20餘夜,先後斃傷敵三萬餘人,俘獲無算……”事實卻是日軍未到長沙便在遭遇阻擊後主動撤退;第三次會戰時薛又向軍委會報功“敵軍官兵遺屍五萬六千九百四十四具,……其敵已焚化之陣亡及重傷官兵則遍地皆是……生還無幾”,離譜到甚至讓軍委會的人也哭笑不得。至於著名的平型關大捷,斃傷日軍數在宣傳口徑中從最初的“1萬餘人”、到堅持了相當長時間的“3千”,再到如今較受認可的“1千”(日軍戰史稱死166、傷53,也有隱瞞實情、縮小損失的情況),一點點將水分擠出。而孫立人在緬甸活埋日軍俘虜、“審問一下這些鬼子,凡去過中國的全槍斃(活埋)”的所謂“名言”;古北口帽兒山七勇士獨守陣地擊斃一百多日軍等傳說,也被越來越多的史實、史料證明,可信性存在相當疑問。

當然,戰爭年代,出於提振國人精神士氣的需要,誇大戰果往往是宣傳口的一種慣用手段,塑造一些英雄傳奇也是民族情感的需要,但從治史的角度看,過度的誇大和造神,是否反映出國民性格中對資料、史實等“硬數字”一而慣之的不嚴謹乃至浮誇造假?這也導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出於民族情感寄託,寧可信其有,而完全不顧其是否有史料支撐,真實性若何,使得本該嚴謹的歷史治學中,傳說滿天飛,神話到處有……

李惠堂少有的視頻鏡頭

與此類似,中國某些足球媒體對李惠堂的追捧,也有些硬送上神壇的意思,或許在他們看來,中國足球需要這樣一個精神圖騰,就像中國傳統武術需要張三豐、黃飛鴻、霍元甲和葉問等英雄人物源源不斷的湧現,以塑造民族自豪感一樣。作為受眾,出於情感的寄託,往往會傾向于寧可信其有,而不會去管是否有可靠的史料支撐,很多人寧願相信一個瘦弱的中國人能翩翩起舞般幹倒外國肌肉猛男,相信我們中國足球雖然現在不行,但作為足球的發源地,祖上也是出過世界級球王的。

李惠堂的雕塑

中國自古喜歡把真人作為神話的人物原型,人物的形象往往需要經過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的淬煉,如今則還需要經由媒體的加工和改造,等到這個形象真正進入受眾的腦袋裡,其真實性往往已經大打折扣。比如高俅很可能就是北宋年間業餘花式足球圈的一位高手,遠遠達不到所謂“古代梅西”的高度。

至於本文的主角李惠堂,也許是時候嘗試以不同的心態面對,去探求一個真實的“球王”了,我們不懷疑他是同一代中國人中的球場佼佼者,他代表的應該是當時中國甚至亞洲最頂尖的足球水準,他和隊友一起自費征戰奧運會,在戰亂年代不向強權折腰,晚年依然為中國足球盡心盡力,這些都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但如果客觀看待其在世界足壇的定位,又該是什麼呢?“世界球王”又從何說起呢?

同樣,話題拓展到中國文化、歷史的某些領域,對於一些離譜神話背後的現象和深層次原因,我們在歡呼自豪之餘,是不是也能抱著求實求真的精神,去冷靜地想一想呢……

加上資訊閉塞以及戰亂等不可抗因素,關於李惠堂的真實狀況大多都不可考。在FIFA官方網站上,倒是有李惠堂的球員頁面,不過其中記載的資訊寥寥。按照FIFA的記載,李惠堂出生於1911年9月18日,他一生只參加過一次由國際足聯參與組織的賽事,那就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的足球比賽,彼時的奧運會沒有設立小組賽,李惠堂率領的中國隊首場比賽就以0-2不敵英國,早早出局。

關於這次柏林之旅,按照國內媒體的說法,中國隊此番參賽為自費,李惠堂和隊友們為了籌集相關費用,只能一邊趕路一邊沿途參加比賽賺錢。由於旅途艱辛,首場比賽便敗在英國腳下,好像也情有可原,按照英國媒體《衛報》近期一篇報導的說法,“英國隊當年是十分艱難地贏下了中國隊”。

參加柏林奧運會的中國隊

不過,在《衛報》同一篇報導中也指出,按照奧運會的規定,此番出征的英國隊全部由業餘球員構成,且是英國四大協會臨時組建的,這裡需要指出的是,在當時的奧會和國際足聯看來,李惠堂其實只是個業餘球員。在贏下中國隊之後,英國隊在第二輪比賽中差點被波蘭橫掃,一度1-5落後,最終4-5輸球,贏球的波蘭在半決賽又被奧地利3-1淘汰。

以上就是關於李惠堂的官方史料,剩下的大部分則都無據可考。

“世界五大球王”

比如,有說法稱,在1976年時,一家叫《環球足球》的聯邦德國雜誌組織評選世界球王,李惠堂同貝利、貝肯鮑爾、迪·斯蒂法諾、普斯卡什一起當選“世界五大球王”,但是,如果現在再去搜索這次評選的相關資訊,除了鋪天蓋地的中文報導,甚至連《環球足球》這本雜誌真實存在過的資訊都難以找尋。

還有中文媒體稱,在柏林奧運會失利之後,李惠堂曾接到阿森納8000英鎊年薪的邀約,不過被李惠堂拒絕了。對於這條沒有正式史料記載的傳聞,從理性角度分析其實就不合理,阿森納應該很難對一個敗在英國業餘隊腳下的球員感興趣,而且,彼時8000英鎊意味著什麼?1925年,阿森納從哈德斯菲爾德挖來查普曼,其年薪為2000英鎊,已轟動了當年的英國足壇。

除了上文提到的柏林奧運會,李惠堂沒有踢過職業聯賽,更沒有踢過世界盃,他主要代表南華隊參加香港的足球聯賽,也多次帶領中國隊稱雄遠東運動會,不過,這項賽事只有三個國家參加,除了中國之外,還有日本和菲律賓。

當時媒體的報導 稱李惠堂為球王

很難想像,李惠堂可以憑藉這樣的成績躋身“世界五大球王”之列,事實上,在亞足聯和國際足聯所有官方評選中,從沒出現過李惠堂的名字。球王一說,恐怕有不少中國人的同胞之情摻雜其間,口口相傳,越傳越神。

說起來,對待資料、資料和史實,國人在傳統上似乎總有一股“浮誇風”,總習慣讓情感壓倒理智,製造並寧願相信一些並不嚴謹的“神話”。

熟悉抗戰史的網友,對國軍“戰神”薛嶽在前三次長沙會戰中虛報戰功的情況應有所耳聞,第一次會戰後,薛對媒體公開稱“我全體將士忠勇用命,國民努力助戰,激戰20餘夜,先後斃傷敵三萬餘人,俘獲無算……”事實卻是日軍未到長沙便在遭遇阻擊後主動撤退;第三次會戰時薛又向軍委會報功“敵軍官兵遺屍五萬六千九百四十四具,……其敵已焚化之陣亡及重傷官兵則遍地皆是……生還無幾”,離譜到甚至讓軍委會的人也哭笑不得。至於著名的平型關大捷,斃傷日軍數在宣傳口徑中從最初的“1萬餘人”、到堅持了相當長時間的“3千”,再到如今較受認可的“1千”(日軍戰史稱死166、傷53,也有隱瞞實情、縮小損失的情況),一點點將水分擠出。而孫立人在緬甸活埋日軍俘虜、“審問一下這些鬼子,凡去過中國的全槍斃(活埋)”的所謂“名言”;古北口帽兒山七勇士獨守陣地擊斃一百多日軍等傳說,也被越來越多的史實、史料證明,可信性存在相當疑問。

當然,戰爭年代,出於提振國人精神士氣的需要,誇大戰果往往是宣傳口的一種慣用手段,塑造一些英雄傳奇也是民族情感的需要,但從治史的角度看,過度的誇大和造神,是否反映出國民性格中對資料、史實等“硬數字”一而慣之的不嚴謹乃至浮誇造假?這也導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出於民族情感寄託,寧可信其有,而完全不顧其是否有史料支撐,真實性若何,使得本該嚴謹的歷史治學中,傳說滿天飛,神話到處有……

李惠堂少有的視頻鏡頭

與此類似,中國某些足球媒體對李惠堂的追捧,也有些硬送上神壇的意思,或許在他們看來,中國足球需要這樣一個精神圖騰,就像中國傳統武術需要張三豐、黃飛鴻、霍元甲和葉問等英雄人物源源不斷的湧現,以塑造民族自豪感一樣。作為受眾,出於情感的寄託,往往會傾向于寧可信其有,而不會去管是否有可靠的史料支撐,很多人寧願相信一個瘦弱的中國人能翩翩起舞般幹倒外國肌肉猛男,相信我們中國足球雖然現在不行,但作為足球的發源地,祖上也是出過世界級球王的。

李惠堂的雕塑

中國自古喜歡把真人作為神話的人物原型,人物的形象往往需要經過文學作品以及民間傳說的淬煉,如今則還需要經由媒體的加工和改造,等到這個形象真正進入受眾的腦袋裡,其真實性往往已經大打折扣。比如高俅很可能就是北宋年間業餘花式足球圈的一位高手,遠遠達不到所謂“古代梅西”的高度。

至於本文的主角李惠堂,也許是時候嘗試以不同的心態面對,去探求一個真實的“球王”了,我們不懷疑他是同一代中國人中的球場佼佼者,他代表的應該是當時中國甚至亞洲最頂尖的足球水準,他和隊友一起自費征戰奧運會,在戰亂年代不向強權折腰,晚年依然為中國足球盡心盡力,這些都是令人肅然起敬的,但如果客觀看待其在世界足壇的定位,又該是什麼呢?“世界球王”又從何說起呢?

同樣,話題拓展到中國文化、歷史的某些領域,對於一些離譜神話背後的現象和深層次原因,我們在歡呼自豪之餘,是不是也能抱著求實求真的精神,去冷靜地想一想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