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6大基本構圖法,你掌握了幾種?

嚴格來說, 構圖法不演算法, 你了這法也不會被查封相機, 吊銷拍照資格, 剝奪攝影權力終身。 那構圖法是什麼呢?

其實, 構圖法就是無數先輩的經驗凝結成的套路,

類似於武俠小說裡的招式。 並不是說用了招式就一定會成為大俠, 但如果連招式都不會, 肯定是菜鳥。

今天要說的就是攝影江湖中的6大基本構圖法。 這些套路都有啥優缺點, 啥時候該用啥時候不該用?你都掌握了嗎?

1.最保險:中心構圖

“中心”這個詞, 在漢語語境中(編者注:廢話, 這本來就是漢語詞彙)總是帶著某種“重要”“集中”的意味。 我們來看幾個例句: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大力發展生產力”“北京市海澱區老幹部活動中心”“一槍擊中心臟”……咳咳, 最後一個不算。

而畫面的中心, 往往也是視線的第一落腳點。 把最重要的東西, 也就是主體放在中心位置, 既符合視覺原理又滿足心理預期。

把主體放在畫面中心的構圖, 不敢說一定很好看, 但肯定不會出什麼大錯, 堪稱最保險的構圖法。

在新聞攝影、紀實攝影等以“記錄真實”為主, 而不太要求“藝術美感”的特殊題材中, 中心構圖更是上上之選, 有兩大無可替代的優勢:

一是主體突出, 一目了然;二是抓拍方便——中心構圖能避免出現主體“動一下就飛出畫面了”的尷尬, 確保你不會錯過那些決定性的瞬間。

此外, 中心構圖具有最佳的畫面平衡性, 最為“穩定”, 十分適合拍攝建築、靜物等題材。

尤其是當主體比重較大, 而畫面中缺乏其他景物時, 主體的偏移會造成強烈的失衡感, 最好採取中心構圖。

以下圖為例, 如果這個大氣球不在畫面中心, 失衡感會十分強烈。

同時, 中心構圖也最適合表現物體的對稱性, 常與對稱構圖聯合使用——將物體的對稱中心放在畫面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畫框是長方形,若是缺乏陪襯景物,長邊兩側很可能會比較無聊,甚至是多餘。

而中心構圖的穩定性,使畫面更缺乏變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缺點。上圖就是個好例子。

要處理這一問題其實也不難,裁剪成方畫幅吧。方畫幅和中心構圖、對稱構圖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咦,三個怎麼叫一對呢)。

或者,您也可以試試別的構圖法,比如說,大家十分熟悉的三分法構圖。

2.最常用:三分法構圖

三分法構圖的外號很多:井字構圖,九宮格構圖,黃金分割構圖(這個說法存在爭議,因為嚴格來說黃金分割點在0.618處),可見其知名度之廣。

橫豎各兩條直線以“井”字型排布,將畫面分為九等分,“井”字型的四個交叉點是畫面最吸引人之處,應將主體布在交叉點上。

這就是三分法構圖的基本原則。

這種構圖法堪稱是基礎中的基礎,任何人剛接觸攝影構圖時,都會接觸到它;它的應用又是如此廣泛,適用於大多數拍攝場景。

由於三分法構圖實在是過於常見,以至於不少相機、手機都會自帶三分構圖法輔助線:

而在很多電子影像出版物的封面,也會不自覺地用上三分法構圖:

那麼問題來了,三分法到底有啥好處,為啥它那麼受歡迎,又適用於大部分場景?

那是因為,四個視覺興趣點(橫豎直線的交叉點)上的主體,能快速吸引觀眾視線。

這也解決了中心構圖法“長方形畫面邊緣無聊”的難題——主體這一側,景物豐富;主體對側很遠,觀眾未必會注意。

使用三分法時要兼顧畫面平衡性。上圖中的船小,“重量感”不明顯,可以用三分法構圖;如果船很大,最好採用中心構圖。

當然,如果有條件,儘量在主體對側的視覺興趣點、線上安排陪體,畫面更顯平衡和豐富。

如上圖,將太陽和船分別安排在兩個對位元視覺興趣點上,畫面平衡而又富有趣味性。

至於“哪些場景不適合用三分法”,我想,上一點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3.最美麗:對稱構圖

或許由於人體本身是對稱的,對稱總是讓人看著比較順眼、舒服,自然也比較美。而對稱構圖能最大限度地強調畫面的對稱之美。

對稱構圖常與中心構圖聯合使用,將對稱軸放在對稱中心上,使整個畫面形成對稱,最大限度發揮對稱的美感。

這一構圖法的效果很顯著,但限制也同樣十分巨大:景物本身得具有對稱性……

而在大自然中,除了極為平靜的水面倒影,很難找到真正完全對稱的景物,所以這一題材更多地被用於建築攝影當中。

需要注意的是,物體的對稱性不一定是天生的,明顯的:

在大空間尺度上不對稱的物體,在小空間尺度中可能形成對稱;在某視角下不對稱的物體,換個角度以後可能也會形成對稱。

多觀察,多尋找特殊角度;嘗試放大,用取景框裁剪多餘的干擾景物,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是否需要苛求完美的對稱,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對稱的畫面固然美,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也缺乏變化。

而“大對稱小不對稱”,即主體對稱而陪體或背景細微處不對稱的畫面,其實也挺不錯,具有對稱之美,同時又不乏變化。

如上圖,主體道路使畫面具有“大對稱”,而背景天空的雲和右側的逆光又形成了“小不對稱”,使畫面在對稱的同時又不至於太僵硬呆板。

4.最活潑:對角線構圖

對角線構圖,又叫斜線構圖,主體沿畫面對角線方向排布或呈現出一種延伸的趨勢。

這種構圖有兩大特性:畫面體現出強烈的動感,有種莫名地“掠過你面前”的趕腳;

此外,對角線是畫框中最長的直線,沿對角線展布主體,使主體自然地填充整個畫面,畫面舒展而飽滿,視覺效果更好。

這兩大特性可以應用在人像攝影中:乾淨背景的豎幅大頭照或半身特寫,很適合玩對角線構圖,略微傾斜的主體給人一種活潑靈動的感覺;

但如果背景不夠乾淨,尤其是存在強烈而明顯的水平線(如地面、水面)或豎直線(如牆壁,柱子)時,強行傾斜畫面會適得其反。

舉個例子,下圖左,挺不錯;下圖右,讓人有種感覺“姑娘,樓都歪了你還笑?!”

在全身照或2/3身照中運用對角線構圖,則會造成一種“這人好高”或者“腿好長”的心理感受。

5.最文藝:框架式構圖

框架式構圖,指利用前景物體形成框架產生遮擋感,使人更注意框內景象的構圖方法。

前景景物需要與主體具有一定的區分度,如顏色對比,明暗對比,清晰-模糊對比等,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主體”,從而達到無視前景,聚焦主體的效果。

框架的畫面比例也很重要。框架太小,沒有框架感;框架太大,會喧賓奪主。

以下圖為例,如果樹木枝條太多,占到畫面的一半,會不會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呢?

選擇構成框架的物體時還需注意,不要選擇太搶眼的物體,以免過於分散主體注意力。

比如說,下圖中央形狀莫名的雕像輪廓就過於搶眼,極大分散了背景的注意力。

當構框物不美觀,尤其是剪影化處理時,不要讓它們佔據太大的畫面比例,以保證畫面整體的美觀。

當然,除了突出主體這種常規用法之外,框架式構圖更重要的用法是,讓照片變得更文藝、更與眾不同,更有逼格。

比如說,換個新奇的角度看世界,一下子就讓普普通通的風景變得別具一格。

6.最可控:引導線構圖

當畫面中出現清晰的線條時,十分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在構圖時利用這一點,對觀眾的視線加以引導。

這種對視線的引導,可以是平面的,誘導觀眾視線從畫面的一個角,蜿蜒引導向另一個角,“走”過畫面更多的部分;

這種引導也可以用於創造、增強縱深感,將觀眾的視線從前景處“吸”向畫面縱深處。

可以通過使用多組引導線,或使用彙聚線,來強化這種“吸睛”效果。

引導線不一定是具體的有型的線,但凡是有明顯方向或延伸趨勢的物體,都可以稱為引導線。如人的目光,大片延伸的相同顏色和陰影等。

多個同類物體的連線,也可以構成引導線。

總而言之,之所以叫這些有形無形的線條“引導線”,就是因為它們能夠以特定的方式引導觀眾的視線。

至於怎麼引導,要達到什麼效果,那就看你想法的了。要知道,拍照者是每張照片的皇帝、造物主、總設計師…..

你的照片的一切權力,都屬於你!——但看不看,看完點不點贊,罵不駡街的權力,自然是屬於觀眾的啦~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需要注意的是,由於畫框是長方形,若是缺乏陪襯景物,長邊兩側很可能會比較無聊,甚至是多餘。

而中心構圖的穩定性,使畫面更缺乏變化,進一步強化了這種缺點。上圖就是個好例子。

要處理這一問題其實也不難,裁剪成方畫幅吧。方畫幅和中心構圖、對稱構圖簡直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咦,三個怎麼叫一對呢)。

或者,您也可以試試別的構圖法,比如說,大家十分熟悉的三分法構圖。

2.最常用:三分法構圖

三分法構圖的外號很多:井字構圖,九宮格構圖,黃金分割構圖(這個說法存在爭議,因為嚴格來說黃金分割點在0.618處),可見其知名度之廣。

橫豎各兩條直線以“井”字型排布,將畫面分為九等分,“井”字型的四個交叉點是畫面最吸引人之處,應將主體布在交叉點上。

這就是三分法構圖的基本原則。

這種構圖法堪稱是基礎中的基礎,任何人剛接觸攝影構圖時,都會接觸到它;它的應用又是如此廣泛,適用於大多數拍攝場景。

由於三分法構圖實在是過於常見,以至於不少相機、手機都會自帶三分構圖法輔助線:

而在很多電子影像出版物的封面,也會不自覺地用上三分法構圖:

那麼問題來了,三分法到底有啥好處,為啥它那麼受歡迎,又適用於大部分場景?

那是因為,四個視覺興趣點(橫豎直線的交叉點)上的主體,能快速吸引觀眾視線。

這也解決了中心構圖法“長方形畫面邊緣無聊”的難題——主體這一側,景物豐富;主體對側很遠,觀眾未必會注意。

使用三分法時要兼顧畫面平衡性。上圖中的船小,“重量感”不明顯,可以用三分法構圖;如果船很大,最好採用中心構圖。

當然,如果有條件,儘量在主體對側的視覺興趣點、線上安排陪體,畫面更顯平衡和豐富。

如上圖,將太陽和船分別安排在兩個對位元視覺興趣點上,畫面平衡而又富有趣味性。

至於“哪些場景不適合用三分法”,我想,上一點裡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3.最美麗:對稱構圖

或許由於人體本身是對稱的,對稱總是讓人看著比較順眼、舒服,自然也比較美。而對稱構圖能最大限度地強調畫面的對稱之美。

對稱構圖常與中心構圖聯合使用,將對稱軸放在對稱中心上,使整個畫面形成對稱,最大限度發揮對稱的美感。

這一構圖法的效果很顯著,但限制也同樣十分巨大:景物本身得具有對稱性……

而在大自然中,除了極為平靜的水面倒影,很難找到真正完全對稱的景物,所以這一題材更多地被用於建築攝影當中。

需要注意的是,物體的對稱性不一定是天生的,明顯的:

在大空間尺度上不對稱的物體,在小空間尺度中可能形成對稱;在某視角下不對稱的物體,換個角度以後可能也會形成對稱。

多觀察,多尋找特殊角度;嘗試放大,用取景框裁剪多餘的干擾景物,也許你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當然,是否需要苛求完美的對稱,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完全對稱的畫面固然美,但從另一個角度說,也缺乏變化。

而“大對稱小不對稱”,即主體對稱而陪體或背景細微處不對稱的畫面,其實也挺不錯,具有對稱之美,同時又不乏變化。

如上圖,主體道路使畫面具有“大對稱”,而背景天空的雲和右側的逆光又形成了“小不對稱”,使畫面在對稱的同時又不至於太僵硬呆板。

4.最活潑:對角線構圖

對角線構圖,又叫斜線構圖,主體沿畫面對角線方向排布或呈現出一種延伸的趨勢。

這種構圖有兩大特性:畫面體現出強烈的動感,有種莫名地“掠過你面前”的趕腳;

此外,對角線是畫框中最長的直線,沿對角線展布主體,使主體自然地填充整個畫面,畫面舒展而飽滿,視覺效果更好。

這兩大特性可以應用在人像攝影中:乾淨背景的豎幅大頭照或半身特寫,很適合玩對角線構圖,略微傾斜的主體給人一種活潑靈動的感覺;

但如果背景不夠乾淨,尤其是存在強烈而明顯的水平線(如地面、水面)或豎直線(如牆壁,柱子)時,強行傾斜畫面會適得其反。

舉個例子,下圖左,挺不錯;下圖右,讓人有種感覺“姑娘,樓都歪了你還笑?!”

在全身照或2/3身照中運用對角線構圖,則會造成一種“這人好高”或者“腿好長”的心理感受。

5.最文藝:框架式構圖

框架式構圖,指利用前景物體形成框架產生遮擋感,使人更注意框內景象的構圖方法。

前景景物需要與主體具有一定的區分度,如顏色對比,明暗對比,清晰-模糊對比等,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主體”,從而達到無視前景,聚焦主體的效果。

框架的畫面比例也很重要。框架太小,沒有框架感;框架太大,會喧賓奪主。

以下圖為例,如果樹木枝條太多,占到畫面的一半,會不會給人一種喧賓奪主的感覺呢?

選擇構成框架的物體時還需注意,不要選擇太搶眼的物體,以免過於分散主體注意力。

比如說,下圖中央形狀莫名的雕像輪廓就過於搶眼,極大分散了背景的注意力。

當構框物不美觀,尤其是剪影化處理時,不要讓它們佔據太大的畫面比例,以保證畫面整體的美觀。

當然,除了突出主體這種常規用法之外,框架式構圖更重要的用法是,讓照片變得更文藝、更與眾不同,更有逼格。

比如說,換個新奇的角度看世界,一下子就讓普普通通的風景變得別具一格。

6.最可控:引導線構圖

當畫面中出現清晰的線條時,十分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有經驗的攝影師會在構圖時利用這一點,對觀眾的視線加以引導。

這種對視線的引導,可以是平面的,誘導觀眾視線從畫面的一個角,蜿蜒引導向另一個角,“走”過畫面更多的部分;

這種引導也可以用於創造、增強縱深感,將觀眾的視線從前景處“吸”向畫面縱深處。

可以通過使用多組引導線,或使用彙聚線,來強化這種“吸睛”效果。

引導線不一定是具體的有型的線,但凡是有明顯方向或延伸趨勢的物體,都可以稱為引導線。如人的目光,大片延伸的相同顏色和陰影等。

多個同類物體的連線,也可以構成引導線。

總而言之,之所以叫這些有形無形的線條“引導線”,就是因為它們能夠以特定的方式引導觀眾的視線。

至於怎麼引導,要達到什麼效果,那就看你想法的了。要知道,拍照者是每張照片的皇帝、造物主、總設計師…..

你的照片的一切權力,都屬於你!——但看不看,看完點不點贊,罵不駡街的權力,自然是屬於觀眾的啦~

以上就是本期要為您介紹的全部內容,感謝您的收看,我們下期再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