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5公里山路村民們還要走多久?——來自威信大山深處的呼喚

陡峭、彎曲的5公里山路, 其中還要跨越20米寬的河面。 河上, 兩根捆在一起的圓木成了村民通往山外唯一的“獨木橋”。 每年夏天, 過橋時因河水暴漲不慎墜河摔傷或被狂嘯洪水卷走的慘案時有發生, 更苦的是上學孩子們因此常常要繞行幾公里……

一條通往山外的路, 祖祖輩輩居住在威信縣天坪村、瓦石村的大水溝、趙家灣、瓦河溝3個村民小組約2000村民, 新中國成立後就已經整整走了近70年, 盼了近70年。

“修通這樣一條路咋個就這麼難?”村民們盼通也盼了40年。

現狀:幾近封閉的村莊

威信縣長安鎮天坪村的大水溝村民小組與瓦石村的趙家灣村民小組、瓦河溝村民小組地處長安村、瓦石村、天坪村三村交界處, 被當地稱為長安省、雪山河和美女山的兩河一山環繞。

趙家灣背靠美女山, 美女山“右膝蓋”處便是小有名氣的“瓦石僰人懸棺”, 左右“膝蓋”之間連成一片斷崖, 崖下是長年奔騰不息的長安省;趙家灣左側坡腳的河邊是大水溝村民小組, 長安省繞村而過;右側與瓦河溝村民小組相伴, 雪山河依村而行。 兩條河相匯于瓦石村, 就此把兩村三組隔絕成一片封閉之地。 長安鎮經瓦石村到安穩壩村的通村公路沿長安省而下,

從瓦石逆雪山河而上, 與兩村三組隔長安省、雪山河相望。

村民們進出要麼選擇經瓦河溝、左家岩、瓦石往鎮上, 經過一條又陡又笮的土路後上公路, 需多繞行5公里左右。 而更多的村民選擇經柏秧壩跨長安省木橋出山, 架在長安省上一座20米長的獨木橋就成為了3個村民小組140多戶近2000人走出大山的“快捷通道”。

窘境:交通不便帶來生產生活不便

因交通不便, 嚴重影響著大水溝、趙家灣、瓦河溝3個村民小組140多戶近2000村民的生產生活, 記者瞭解到, 當地果蔬牲畜運不出去, 外面的生產資料運不進來, 打工經濟成為當地經濟的唯一支撐, 兩村三組16歲至60歲的村民留在家中的不到十分之一。

更為不便的是, 由於校點撤並,

交通不便, 當地孩子上學要跨越長安省或雪山河到幾公里外的長安小學或瓦石小學上學, 或者翻越背後的山梁到天坪村的大山口小學上學。 不但要行走在崎嶇的山道上, 甚至要攀爬懸崖, 特別是雨水天經過架在長安省上的獨木橋, 安全隱患極大, 每年都有因過獨木橋滑入長安省事故發生。 為了上學孩子們的安全, 儘管貧困, 村民們不得不咬緊牙關, 讓家裡老人到鎮上、到縣城租房帶孩子讀書, 由此產生的經濟壓力更是讓家裡的“頂樑柱”們不堪重負。 而隨著適齡兒童和尚能承擔照料之責的老人的離開, 村裡就剩下更老的老人和更小的小孩。 除了每年過年時節, 整片村莊往往一片孤寂, 毫無生氣。

努力:兩次修路還是沒有連通山外

為修通與山外的村組公路, 村民們為之奮鬥了幾十年, 兩次修路還是沒有連通山外。

上世紀90年代, 為解決出行難, 趙家灣村民和瓦河溝村民自行商議, 涉雪山河河床修通一條2米多寬的土路從左家岩連接瓦石村到安穩壩的通村公路, 但由於沒有機械設備和資金投入, 且山高坡陡彎急, 車輛難以通行。 加之車行需繞到瓦河溝經瓦石往鎮上, 比步行時間多出兩倍有餘, 村民們只好望路興歎。

2010年前後, 大水溝村民通過協商, 沿長安河床修了一條寬2米多、長1.5公里的土路, 從還山連接到長安通往瓦石的通村公路, 但因長安省水量大, 只有枯水期車輛才能從河中通行, 一年通行時間尚不足3個月, 而且兩村三組群眾步行進出山仍需從獨木橋上過。

此後,村民們曾幾次集資修建人行石橋,甚至採取掛功德方式籌資但最終都因橋面跨度大、資金不足半途而廢,甩籌資金也只夠買根橋木更換腐爛的木頭。

居住在這個封閉的地帶,似乎除了村民自己,沒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訴求,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遞交的申請、村民按上紅指印的請願書至今都石沉大海……

在“出行只能靠雙腳丈量”的情況下,出行難成為3個村組2000多群眾心中的痛。當地村民常常戲言:“國家改革開放都快40年了,出山的路一直沒變,最大的變化就是由一根木頭的獨木橋變成了由兩根木頭捆在一起的獨木橋。”

渴望:打通斷頭路拓寬硬化村組路

渴望走出大山,渴望修建一座永久性的人行、車行橋樑,渴望能有一條硬化的鄉村公路從河那邊的還山連接到河這邊的大水溝,以及山上的趙家灣、瓦河溝,成為兩村三組近2000村民最大的企盼。

聽說政府要開展扶貧了,如今村民們又把“橋通路通”這一最樸素的願望掛在了嘴邊,而結果似乎仍然讓村民們感到很渺茫。“我們的迫切需求似乎總隔著一層膜,看似很近又似乎隔得很遠很遠。”村民們無奈地說。

扶貧距離群眾期盼的“最後一公里”還有多遠?5公里的山路,20米的河面,村民們還要走多久?

聲音

趙家灣村民張正聰:我們要去鎮上,要進縣城,娃娃們要讀書,都要爬坡上坎走5公里山路才到得了公路上,中間還要經過讓人膽戰心驚的獨木橋,讓不開。如果能修通通往山外的路和橋,我們搞點養殖,種點蔥蒜和瓜果小菜都可以運到山外賣個好價錢。現在不是搞扶貧嗎,修通路和橋,解決群眾的出行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扶貧。

大水溝村民王善增:我們住在這個河邊上,一出門就要過橋。現在這個橋木也朽了,還怕哪天過橋時橋斷落河,想找兩根木頭換都找不到。修條土路接到河對面公路上呢,只能從河溝頭過,拉點貨啥子哩一年能有三個月正常通行就不錯了,如果政府家能幫助把橋修通嗎,硬是做了大好事了。

趙家灣村民毛貴斌:這些年一直在外面東跑西顛,硬是怕回去,過那點獨木橋,爬那一大坡,你要買點東西回去,洋芋都盤成肉價錢。要拖點東西出來嗎,你不整出幾通汗水,不整得腳打閃閃都不行。關鍵是山高坡陡路難行,水深流急橋難過,太危險了。現在搞這個扶貧,這才是最關係民生的大事,把橋和路修通了,個人都曉得去奔,哪個還要你政府家來幫這樣幫那樣。說白了,橋和路才是這挨著的幾個村子2000人最大的民生啊。

背景:

威信是我省革命老區縣,1935年2月,中央紅軍過威信,在威信境內連續召開了水田寨花房子政治局常委會議、大河灘樁子上政治局會議、紮西鎮江西會館政治局擴大會議,因會議結束地點在紮西鎮史稱“紮西會議”。在“紮西會議”上,會議作出了遵義會議上沒有來得及作出的決定,形成了遵義會議決議大綱,作出了精簡整編、回師東進、恢復對全國蘇區的領導“三項決定”。 “紮西會議,勝利起點”,從此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遵義開花,紮西結果”,從而奠定了威信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

鎮彝威老區3縣均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都是集老、少、邊、窮、山為一體的欠發達縣,是國家實施的烏蒙山片區扶貧核心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自然環境條件差、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規模弱小、城鎮化水準較低、教育發展滯後、生態敏感脆弱,成為制約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原困。

截至2015年底,鎮彝威革命老區3縣256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5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昭通市貧困人口四分之一,脫貧任務繁重而艱巨。

老區的脫貧攻堅牽動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心。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陳豪不但把掛鉤聯繫點定在鎮雄縣芒部鎮松林村,還3次深入鎮彝威老區縣調研、召開現場辦公,最終促成《昭通市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三年行動計畫(2016-2018年)》形成和實施,吹響了革命老區3縣脫貧攻堅集結號,打響了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攻堅戰。

《三年行動計畫》從2016年開始至2018年3年攻堅期內,計畫投資98.82億元,整合各項資金後總投資達到153.7億元,通過組織實施好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能力素質提升、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6大工程,實現鎮彝威3縣整體脫貧摘帽和農民增收,2019年至2020年繼續鞏固提升後,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雲南網 記者蔡侯友 沈迅 通訊員 鄭紅

此後,村民們曾幾次集資修建人行石橋,甚至採取掛功德方式籌資但最終都因橋面跨度大、資金不足半途而廢,甩籌資金也只夠買根橋木更換腐爛的木頭。

居住在這個封閉的地帶,似乎除了村民自己,沒有人願意傾聽他們的訴求,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遞交的申請、村民按上紅指印的請願書至今都石沉大海……

在“出行只能靠雙腳丈量”的情況下,出行難成為3個村組2000多群眾心中的痛。當地村民常常戲言:“國家改革開放都快40年了,出山的路一直沒變,最大的變化就是由一根木頭的獨木橋變成了由兩根木頭捆在一起的獨木橋。”

渴望:打通斷頭路拓寬硬化村組路

渴望走出大山,渴望修建一座永久性的人行、車行橋樑,渴望能有一條硬化的鄉村公路從河那邊的還山連接到河這邊的大水溝,以及山上的趙家灣、瓦河溝,成為兩村三組近2000村民最大的企盼。

聽說政府要開展扶貧了,如今村民們又把“橋通路通”這一最樸素的願望掛在了嘴邊,而結果似乎仍然讓村民們感到很渺茫。“我們的迫切需求似乎總隔著一層膜,看似很近又似乎隔得很遠很遠。”村民們無奈地說。

扶貧距離群眾期盼的“最後一公里”還有多遠?5公里的山路,20米的河面,村民們還要走多久?

聲音

趙家灣村民張正聰:我們要去鎮上,要進縣城,娃娃們要讀書,都要爬坡上坎走5公里山路才到得了公路上,中間還要經過讓人膽戰心驚的獨木橋,讓不開。如果能修通通往山外的路和橋,我們搞點養殖,種點蔥蒜和瓜果小菜都可以運到山外賣個好價錢。現在不是搞扶貧嗎,修通路和橋,解決群眾的出行問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最大的扶貧。

大水溝村民王善增:我們住在這個河邊上,一出門就要過橋。現在這個橋木也朽了,還怕哪天過橋時橋斷落河,想找兩根木頭換都找不到。修條土路接到河對面公路上呢,只能從河溝頭過,拉點貨啥子哩一年能有三個月正常通行就不錯了,如果政府家能幫助把橋修通嗎,硬是做了大好事了。

趙家灣村民毛貴斌:這些年一直在外面東跑西顛,硬是怕回去,過那點獨木橋,爬那一大坡,你要買點東西回去,洋芋都盤成肉價錢。要拖點東西出來嗎,你不整出幾通汗水,不整得腳打閃閃都不行。關鍵是山高坡陡路難行,水深流急橋難過,太危險了。現在搞這個扶貧,這才是最關係民生的大事,把橋和路修通了,個人都曉得去奔,哪個還要你政府家來幫這樣幫那樣。說白了,橋和路才是這挨著的幾個村子2000人最大的民生啊。

背景:

威信是我省革命老區縣,1935年2月,中央紅軍過威信,在威信境內連續召開了水田寨花房子政治局常委會議、大河灘樁子上政治局會議、紮西鎮江西會館政治局擴大會議,因會議結束地點在紮西鎮史稱“紮西會議”。在“紮西會議”上,會議作出了遵義會議上沒有來得及作出的決定,形成了遵義會議決議大綱,作出了精簡整編、回師東進、恢復對全國蘇區的領導“三項決定”。 “紮西會議,勝利起點”,從此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更大的勝利。“遵義開花,紮西結果”,從而奠定了威信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

鎮彝威老區3縣均地處滇、川、黔三省結合部,都是集老、少、邊、窮、山為一體的欠發達縣,是國家實施的烏蒙山片區扶貧核心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自然環境條件差、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產業規模弱小、城鎮化水準較低、教育發展滯後、生態敏感脆弱,成為制約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根本原困。

截至2015年底,鎮彝威革命老區3縣256萬人口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6.5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近十分之一,昭通市貧困人口四分之一,脫貧任務繁重而艱巨。

老區的脫貧攻堅牽動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心。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時任省委副書記、省長陳豪不但把掛鉤聯繫點定在鎮雄縣芒部鎮松林村,還3次深入鎮彝威老區縣調研、召開現場辦公,最終促成《昭通市鎮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區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三年行動計畫(2016-2018年)》形成和實施,吹響了革命老區3縣脫貧攻堅集結號,打響了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攻堅戰。

《三年行動計畫》從2016年開始至2018年3年攻堅期內,計畫投資98.82億元,整合各項資金後總投資達到153.7億元,通過組織實施好民生改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培育、能力素質提升、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6大工程,實現鎮彝威3縣整體脫貧摘帽和農民增收,2019年至2020年繼續鞏固提升後,到2020年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雲南網 記者蔡侯友 沈迅 通訊員 鄭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