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搞笑>正文

不是搞笑!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五一外出旅遊趕上天熱、人堵就夠煩心, 要是再碰上熊孩子鬧, 是不是覺得火大?怎麼, 想動手?不行!我很正經地跟你說, 今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不能動手!

4月30日是“國際不打小孩日”, 據瞭解, 它最早是美國反體罰組織“有效管教中心”於1998年發起的活動。 該活動一經推出便得到世界各國回應, 截至目前, 全世界已有上百個國家參與。 設立“國際不打小孩日”的目的是為了宣傳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

引起社會的重視。

調查顯示, 我國有69.8%的人在小學階段受過體罰。 體罰不是小事。 打屁股、扇耳光、擰耳朵, 你的隨手動作帶來的傷害, 有些不可逆, 有些甚至致命。 很長時間裡, 中國家長打孩子會被認為“正常”, 甚至學校裡的老師體罰孩子, 也會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和原諒。

曾經的虐童案件中, 養母涉嫌故意傷害罪被提請批捕。 而孩子的生母就表示, 誰不打孩子?這是很正常的事嘛。 在中國的農村, 則有“下雨天打孩子, 閑也是閑著”的歇後語, 這裡, 打孩子似乎成為一種休閒的樂趣了。

咱再來看看那些年被打的“刑具”!

爸媽的這些“武器”, 你領教過哪個?

很多人抱怨這個節日怎麼不早點設立, 小時候皮肉之苦是成長必經之路。 現在看到後, 是不是還挺有感觸的?

暴力給孩子造成的心理陰影遠比你現象的要大, 從長期研究資料來看經常受到家長或老師打罵的孩子容易產生兩種極端傾向:一種是挨打後轉過身去打別人, 產生了比較嚴重的暴力傾向;另一種是變成膽小鬼, 怯懦怕事。

受到家庭暴力的孩子, 有不良行為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孩子。 有25.7%的孩子“自卑”, 22.1%的孩子“冷酷”, 56.5%的孩子“暴躁”, 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動因。


這個節日還有重要的權利內涵。孩子雖然是弱勢群體,但在發展權、受尊重權方面,有著和大人一樣的平等權益。擁有了這種權利平等,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快樂發展。

“國際不打小孩日”並不是說只在這一天不打孩子,過了這一天就可以不受限制了。它是要求從這一天開始,以後永遠不打孩子了。從今天開始,放下對孩子揮起的手。在尊重意識、平等意識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理念的今天,更多的中國家長應該走出傳統落伍的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等思想誤區,進行實事求是的“觀念補短”,給孩子送來更多尊重和平等溫馨的“權利陽光”,成人、社會對待孩子,就應該像對待朋友、同事一樣,構建一種平起平坐的交流,多一些發自內心的尊重,讓孩子得到更為自由、快樂的發展。

這些都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潛在動因。


這個節日還有重要的權利內涵。孩子雖然是弱勢群體,但在發展權、受尊重權方面,有著和大人一樣的平等權益。擁有了這種權利平等,孩子才能得到更多快樂發展。

“國際不打小孩日”並不是說只在這一天不打孩子,過了這一天就可以不受限制了。它是要求從這一天開始,以後永遠不打孩子了。從今天開始,放下對孩子揮起的手。在尊重意識、平等意識已經成為世界教育理念的今天,更多的中國家長應該走出傳統落伍的棍棒教育、暴力教育等思想誤區,進行實事求是的“觀念補短”,給孩子送來更多尊重和平等溫馨的“權利陽光”,成人、社會對待孩子,就應該像對待朋友、同事一樣,構建一種平起平坐的交流,多一些發自內心的尊重,讓孩子得到更為自由、快樂的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