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i·甯德」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感受鼇江村的漁村風情

最近寧德的天氣忽晴忽雨, 像女人的心情小孩子的臉。 沿著寧德師範的綠色圍欄, 一路往鼇江村走去。


在半個世紀以前, 鼇江村是不存在的。 那時候, 這裡還是一大片農田。 後灣的村民們就在這裡種些土豆, 種些番薯耕作不息。 而鼇江的漁民們因為沒有土地也沒耕地無以定居, 終日只能漂泊在海上, 以船為家, 人稱“連家船”。 “一艘破船掛破網, 三代祖孫同一艙, 捕來魚蝦換糠菜, 上漏下漏度時光。 ”這俚語就是對鼇江漁民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 上個世界90年代後期, 在政府的幫助下, 漁民們上岸定居, 終於住上磚木水泥建構的新房。 也才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鼇江村。

走在村子裡, 不必看海, 光聞也知道這是個漁村。 空氣中彌漫的是那濃濃的海腥味, 走到海邊味道更是濃烈。 沿著村子的水泥路, 探尋著鼇江村的景色。 鼇江村的房子依山而建, 人們傍海而居。 透過兩間房子的縫隙, 就可以遠眺遼闊的大海。 用房地產的廣告語來說就是: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離村口不遠處就是鼇江小學。 鼇江小學是村子裡唯一的一所小學。 學生不多, 也就200多人。 而小學的正對面是鼇江的集市。 村子小, 市場也小。 人們在這裡一邊採購蔬菜魚肉, 一邊閒話著家長里短。 一些小販擺攤賣海鮮時, 手裡卻不停歇, 搗弄著手裡的海蠣殼。 一串一串, 堆積如山。

一天的生計都在手中。

村子裡的小攤小鋪有些都經營幾十年。 蔬菜整齊地碼放在路邊的桌子上, 蔬菜的新鮮潤澤和街道的潦落形成了鮮明對比。 一間帶有歷史味道的小店鋪賣著孩子們喜歡的零食。 在鼇江村的街道上, 慢慢走, 慢慢聽, 慢慢感受著當地的風土人情。

走到街角,與天主教堂不期而遇。這是村裡最好的建築物。村子還有兩座寺廟,分居兩頭,建在海邊。神奇的是,有座廟裡竟然沒有神像,而是用紅紙黑字寫著神佛的名號。在物質和精神匱乏的情況下,鼇江人民還是不忘心中的信仰。心中秉持著信仰,相信日子越過越好。寺廟的另一面牆上則掛滿了龍舟賽的獎旗。

在鼇江村,宗教信仰自由在這裡發揮的淋漓精緻。鼇江村民主要信奉的是天主教,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佛祖。一戶人家,父母信天主,孩子卻有的信佛有的信天主。而宗教信仰也體現在漁船上。信仰佛教的漁家在船頭上插著紅色的旗子,祈求平安。鑲著金邊的紅旗在海上迎風招展,很是威武好看!


村裡隨處可見堆放在路邊的漁網,隨處可見粗厚的麻繩。男女老少,拿著梭子,或坐在屋裡,或靠在門檻上,或搬把凳子坐在路邊。上下飛舞著梭子,織著被魚扯破的網洞。祈禱著明天出海有個好收成。

走不多遠便到了碼頭上,碼頭上停泊著一艘艘小船和快艇。漁民們從陸地搭建木板順延到船上。五六個婦女圍坐在海蠣殼堆挖著海蠣。一旁的男人則用網兜把海蠣淘洗掉泥沙。船上隨意搭放著一大摞塑膠瓶,這讓我感覺很是奇怪。乍一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廢品收購站。

問了才知道,這小小塑膠瓶可是有大作用呢!把瓶子鑽個孔,裡面放上龍鬚菜的種子,放到海裡,就能收成很多斤龍鬚菜。把瓶子鑽幾個孔,就能捕小章魚。當小章魚鑽進瓶口裡,就很難出來了。漁網的收口設計,也是讓魚好進難出。

現在正值春天,水位不高。等夏天的時候,水位就漲上來了。夏天的時候,小孩子們喜歡從海堤上一躍而下,在水中如魚兒游來游去。從碼頭的這一頭遊到那一頭,從那一頭再遊到這一頭。好不歡快!

從小在海邊長大的小孩,特別是漁家的孩子,水性很是了得!不過鼇江這片海域在以前可是有鯊魚的!漁民們怕鯊魚侵擾,就用智慧把鯊魚趕跑,才有了今天海域的安寧。

房子依山的村民大多是外面打工為生,而靠海的村民是捕魚為主。兩者不過一路之隔。

海邊長大的漁民孩子,大多質樸能幹。捕魚抓螃蟹成了日常娛樂的把戲。村裡的小孩子談起這些事兒津津樂道,作為城裡人的我覺得很是稀奇有趣。小孩子們告訴我,瞧准跳跳魚的洞,把繩子的活結放在洞口,跳跳魚一旦跳起來,一拉繩子跳跳魚就會被扣住了。小孩子們聲情並茂描繪捕魚抓蝦釣魚的場景和訣竅,說的我都躍躍欲試了。

他們還告訴我,海邊螃蟹很多,出海能捕捉到皮皮蝦,有時候還能撈到海馬。可惜的是,以前海馬很多,現在海馬越來越少了。

聊天間,隨著馬達“噠噠噠”的聲音,一艘船又出海了。海浪被漁船輕輕撥開,蕩起了微浪。遠處是寧德特大橋,架在在山和海之間。車輛在橋上往來,猶如在天際穿梭。雲霧給橋罩上了白色面紗,車輛自雲裡來,然後又消失在雲裡,不見蹤跡。飄渺恍若海市蜃樓,最是朦朧。我也告別了鼇江這座小漁村。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寧小愛丨圖片採集

我們很努力地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我們

智己策略丨愛寧德

行走丨發現丨記錄丨傳播

走到街角,與天主教堂不期而遇。這是村裡最好的建築物。村子還有兩座寺廟,分居兩頭,建在海邊。神奇的是,有座廟裡竟然沒有神像,而是用紅紙黑字寫著神佛的名號。在物質和精神匱乏的情況下,鼇江人民還是不忘心中的信仰。心中秉持著信仰,相信日子越過越好。寺廟的另一面牆上則掛滿了龍舟賽的獎旗。

在鼇江村,宗教信仰自由在這裡發揮的淋漓精緻。鼇江村民主要信奉的是天主教,但也有一小部分人信奉佛祖。一戶人家,父母信天主,孩子卻有的信佛有的信天主。而宗教信仰也體現在漁船上。信仰佛教的漁家在船頭上插著紅色的旗子,祈求平安。鑲著金邊的紅旗在海上迎風招展,很是威武好看!


村裡隨處可見堆放在路邊的漁網,隨處可見粗厚的麻繩。男女老少,拿著梭子,或坐在屋裡,或靠在門檻上,或搬把凳子坐在路邊。上下飛舞著梭子,織著被魚扯破的網洞。祈禱著明天出海有個好收成。

走不多遠便到了碼頭上,碼頭上停泊著一艘艘小船和快艇。漁民們從陸地搭建木板順延到船上。五六個婦女圍坐在海蠣殼堆挖著海蠣。一旁的男人則用網兜把海蠣淘洗掉泥沙。船上隨意搭放著一大摞塑膠瓶,這讓我感覺很是奇怪。乍一看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廢品收購站。

問了才知道,這小小塑膠瓶可是有大作用呢!把瓶子鑽個孔,裡面放上龍鬚菜的種子,放到海裡,就能收成很多斤龍鬚菜。把瓶子鑽幾個孔,就能捕小章魚。當小章魚鑽進瓶口裡,就很難出來了。漁網的收口設計,也是讓魚好進難出。

現在正值春天,水位不高。等夏天的時候,水位就漲上來了。夏天的時候,小孩子們喜歡從海堤上一躍而下,在水中如魚兒游來游去。從碼頭的這一頭遊到那一頭,從那一頭再遊到這一頭。好不歡快!

從小在海邊長大的小孩,特別是漁家的孩子,水性很是了得!不過鼇江這片海域在以前可是有鯊魚的!漁民們怕鯊魚侵擾,就用智慧把鯊魚趕跑,才有了今天海域的安寧。

房子依山的村民大多是外面打工為生,而靠海的村民是捕魚為主。兩者不過一路之隔。

海邊長大的漁民孩子,大多質樸能幹。捕魚抓螃蟹成了日常娛樂的把戲。村裡的小孩子談起這些事兒津津樂道,作為城裡人的我覺得很是稀奇有趣。小孩子們告訴我,瞧准跳跳魚的洞,把繩子的活結放在洞口,跳跳魚一旦跳起來,一拉繩子跳跳魚就會被扣住了。小孩子們聲情並茂描繪捕魚抓蝦釣魚的場景和訣竅,說的我都躍躍欲試了。

他們還告訴我,海邊螃蟹很多,出海能捕捉到皮皮蝦,有時候還能撈到海馬。可惜的是,以前海馬很多,現在海馬越來越少了。

聊天間,隨著馬達“噠噠噠”的聲音,一艘船又出海了。海浪被漁船輕輕撥開,蕩起了微浪。遠處是寧德特大橋,架在在山和海之間。車輛在橋上往來,猶如在天際穿梭。雲霧給橋罩上了白色面紗,車輛自雲裡來,然後又消失在雲裡,不見蹤跡。飄渺恍若海市蜃樓,最是朦朧。我也告別了鼇江這座小漁村。

寧小愛丨文字編撰

寧小愛丨圖片採集

我們很努力地尋找圖片作者

可還是有部分圖片無法找到原作者

如有冒犯請及時聯繫我們

智己策略丨愛寧德

行走丨發現丨記錄丨傳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