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家庭教育三個關鍵字(說得太好了!)

家長在教育孩子過程中, 最應該關注什麼呢?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個疑問。 有關調查顯示, 近50%的家長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 “80後”獨生子女家長對如何養育多子女的問題束手無策、倍感困惑。

“陪伴、閱讀、習慣”是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常務委員會委員, 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朱永新給出的答案, 近年來朱永新在兩會上多次呼籲家庭教育問題。 對家庭教育分外關注的他, 曾在15年舉辦的“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講壇”第六場講座上, 談起了家庭教育的三個關鍵字, 相信一定能夠給家長們以啟發。

困惑的家長一起來看看吧!

前幾天和一位家長聊天, 談孩子的教育問題。 談起現在的家長, 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變化。 其中最大的變化之一對現代資訊平臺的利用, 很多班級的家長都有兩個群:

按理說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但也常常讓家長感到苦惱。 其中較多的苦惱來自各家孩子之間的互相攀比。 一個孩子學習成績比較好, 往往會讓很多家長感到好奇, 多方打聽是否參加了什麼輔導, 或者家庭教育中有什麼訣竅, 一旦這位學生的家長真的說出一二三來, 其他家長就會紛紛效仿。

“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個性和身心特質, 適合別人孩子的方式方法, 並不一樣適合自己的孩子。 一些家長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和精力之後,

發現孩子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 反而會對自己有更多的自責, 甚至對孩子多有責怪, 讓孩子無端背負起很多的壓力來。 ”

我在和這位家長聊的過程中, 重點討論了習慣、閱讀、陪伴、閒暇等幾個關鍵字。

陪伴:父母再忙也要想法陪孩子

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吃飯, 在一起說話, 交流和學習無時無刻不在進行。 西方心理學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現, 孩子的詞彙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 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彙直接相關。

父母在談論政治, 孩子可能今後會對政治感興趣;父母在抱怨, 孩子可能就有了抱怨的情緒。 很多父母以為跟孩子多說話沒有什麼意義, 實際上父母說的東西, 即使孩子今天不懂, 也會成為他大腦裡的重要組成部分。

更重要的是, 陪伴和共同生活會決定整個家庭是否擁有共同的命運。 新教育改革提出一個主張:共讀, 共寫, 共同生活。 基調就是陪伴。

一個父親是當地很著名的企業家, 很忙, 不是請人家吃飯, 就是人家請他吃飯, 跟自己的女兒沒有很多接觸。

孩子上了小學後, 因為參加新教育實驗, 新教育實驗的老師會定期給孩子父母親寫信, 每週一封信。 其中一項就是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讀書, 不僅是母親讀, 父親也要讀。

這個父親5年裡和孩子一起讀了184本書。 他說一開始沒感覺, 讀了一個月之後, 發現閱讀比喝酒有意思得多, 就開始主動拒絕應酬, 跟孩子一起讀書。 他說:“這5年裡, 孩子上了小學, 我上了大學。 ”後來他跟孩子在一起無話不談, 而媒介就是書。

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 哪怕時間很緊張, 哪怕做做樣子。 回到家, 很多父母打遊戲, 看電視, 這很正常, 但是要想讓孩子走得更好一些, 就必須克制自己的行為。

閱讀: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裡播下的。 《朗讀手冊》引用了一首詩:“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 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 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 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 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童年的秘密我們遠遠沒有發現,童書的價值我們遠遠沒有認識。童書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地藏在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裡,借此構建起孩子的價值觀。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治癒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閱讀是有胃口的,一開始讓孩子吃肯德基、麥當勞,慢慢的,其他東西就不愛吃了,他只對肯德基、麥當勞感興趣,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好東西。讀書也是這樣,讀了一些糟糕的書,對其他的好書就沒有鑒賞力了。

習慣:教育是否成功在於有沒有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優秀,但大吃大喝不鍛煉,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成功。教育就是要養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的習慣,而不是讀書時拿100分,到了社會上連書都不看。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裡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比如學會走路,走路也有習慣,當然在習慣的背後還有很多準則性的東西,我們說不闖紅燈,意味著要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就是一個習慣。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的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流覽。

童年的秘密我們遠遠沒有發現,童書的價值我們遠遠沒有認識。童書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悄悄地藏在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裡,借此構建起孩子的價值觀。最初的閱讀是親子共讀,是父母讀給孩子聽,因為孩子不認字,閱讀更多的是從圖畫入手。兒童最初是通過圖畫認識這個世界的。童書不僅有價值薰陶的作用,還有治癒的作用,孩子要解決什麼問題,都有相應的圖書,看了之後比說一萬句教訓的話都有用。

最重要的是,兒童時期一旦養成了閱讀的習慣,今後會主動找書讀書。

閱讀是有胃口的,一開始讓孩子吃肯德基、麥當勞,慢慢的,其他東西就不愛吃了,他只對肯德基、麥當勞感興趣,他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其他好東西。讀書也是這樣,讀了一些糟糕的書,對其他的好書就沒有鑒賞力了。

習慣:教育是否成功在於有沒有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體育不是看跳多高,跑多快,打球多好,是要看有沒有養成良好的健身習慣。如果體育成績優秀,但大吃大喝不鍛煉,身體也很糟糕,這不叫體育成功。教育就是要養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的習慣,而不是讀書時拿100分,到了社會上連書都不看。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裡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比如學會走路,走路也有習慣,當然在習慣的背後還有很多準則性的東西,我們說不闖紅燈,意味著要遵守規則,遵守規則就是一個習慣。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的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文章,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流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