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胡振球:還想繼續創新,當大國工匠

晨報記者 應沈漪 攝影報導

道路清掃車一路清掃, “吃飽”了馬路上的廢棄物後準備卸下一整車垃圾。 車上翻斗慢慢傾斜, 伴隨著垃圾異味和大面積飛揚的塵土, 幾噸重的垃圾轟然而下, 好幾百米以外的人都要“吃灰”。

能不能減少這種傳統道路清掃車傾瀉垃圾的“次生災害”?如果可以在清掃車上增加個“雨棚”呢?在卸料時, “雨棚”結構的防塵罩像毛毛蟲一樣一節節落下接地, 把垃圾傾倒空間“固定”起來, 這樣一來, 隨便裡面怎麼折騰, 傾倒的垃圾和灰塵都在防塵罩之下。 簡單地增加了一個部件, 卻讓專用清掃車的浮塵揚起量減少了90%,

愛動腦筋的胡振球還真把這事做成了。

胡振球是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有限公司的員工, 2007年到2017年, 短短十年間, 這個來自安徽農村的樸素青年, 從裝配工幹到工段長再到車間副主任, 進入企業中層, 高中畢業的他一路鑽研創新不止, 獲得了上海市先進農民工、上海市工人發明家、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工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勞動模範等各種榮譽。

既勤奮又“偷懶”的好工人

2007年, 胡振球在揚州一家設備企業工作了幾年後, 想到上海來闖一闖。 因為不懂技術處處碰壁, 差點找不到工作就回老家了。 這個時候, 閔行的一家民營企業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有限公司向他拋出了橄欖枝,

這讓胡振球倍加珍惜。

面對來之不易的新工作, 胡振球暗下決心要當個好工人。 怎麼樣才算好工人, 當時胡振球的理解是踏踏實實幹活, 不偷懶不懈怠就行了。 在企業日子久了, 他發現好工人遠不止此:廠裡的許多研發人員都是從知名院校畢業的碩士、博士生, 常常能想出很多金點子, 簡化工藝流程。 可當時的他連基本的技術圖紙都不會看。 於是, 胡振球常常在午休時間纏著有經驗的老師傅, 請他們講解圖紙, 一有空就往單位的職工書屋裡鑽。 勤奮學習加上自己的聰明才智, 胡振球很快成了車間裡的技術骨幹。

在工友們眼裡, 小胡是個愛動腦筋, 常常會有創新點子的人。 但胡振球卻說, 有時候創新是從“偷懶”開始的。

比如企業自主研發的清掃車進入生產階段後, 為了早點幹完活不加班, 大膽提議開個模具進行“整車預裝工裝”。 經過反復琢磨, 模具造好投入使用後, 每台車的工時從原來的3天減少到1天, 使整車裝配合格率達98%以上, 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 還減輕了勞動強度, 平均一年可為企業節約成本560多萬元。

臨危受命破難題

勤奮加上鑽研, 胡振球逐漸成了行家裡手。 他發明的純吸式道路清掃車是神舟汽車公司自主研發的拳頭產品。

遼寧盤錦市來企業訂了三台清掃車試用, 車運過去得到的回饋卻說不好用, 要求退貨, 這可是從來沒遇到過的事, 公司便派胡振球前去解決問題。 一連三天, 任他苦思冥想都沒有絲毫進展。 對方逼得又緊,

如果再找不到解決辦法就要退貨。

第四天, 胡振球乾脆跟著車一路前行, 車在前面開, 他就跟在車後, 一直仔細看。 就在這時, 他突然想到, 北方道路情況和南方不同, 砂石較多較重, 原來清掃車前後兩排吸塵孔是平行的, 吸口不在中心位置, 吸力就不夠。 如果把兩排清掃孔錯開, 再把副吸的角度傾斜, 內部加裝導流板, 問題就可迎刃而解。

胡振球興奮不已, 立刻就同當地的工人通力合作, 攻堅克難, 一舉破解了難題。 這項在“前線”創新改革的新工藝, 他把它命名為“傾斜複吸式”清掃裝置, 不僅極大地提升了路面清潔及物料回收的效果和效率, 還能讓掃路不揚塵, 減少霧霾。

傳承引領要做“大國工匠”

在神舟汽車的幾年裡, 胡振球共完成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發明等各種專利14項,

為企業創造直接效益2500多萬元。 當然, 胡振球的“野心”還不小, 他表示自己還想繼續創新下去, 做了上海工匠, 再當大國工匠。 儘管已經進入了企業的中層, 作為一名新時代的農民工發明家, 胡振球還是踏踏實實地每天奔忙在車間一線, 或者就是在他的“勞模創新工作室”裡, 和工友們一起, 解決技術難題, 尋找新的方向。 “機械行業就是這樣, 幹到老學到老, 現在的時代, 科技含量更高了。 要做‘大國工匠’必須在專業領域永不止步, 把普通產品做到極致, 推陳出新, 追求完美。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