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故事>正文

長篇小說《牌坊上的白綾》

(長篇小說)

牌坊上的白綾

郝雪廷 著

(一)

這是一個已經久遠的愛情故事……

這是一個撕心裂肺的愛情故事……

這是一個動人心魄的愛情故事……

這是一個永不消逝的愛情故事……

本書描寫了在深宅大院裡一對孤男寡女相互產生了愛慕之情, 他們儘管也卿卿我我, 男歡女愛, 然而, 在殘酷的現實中他們並不能成為夫妻, 畸形的偷情, 最終導致了一出殉情的悲劇。 在封建思想的統治下, 相愛的人只有陰魂相伴……

這個故事, 當然還是要從堡則鎮說起。

堡則鎮有千餘戶人家, 是太行山上一個有名的大鎮, 據說早在唐朝時該鎮就出了一個大戶人家, 修下了一個占地二十畝的大堡, 因此得名“堡則鎮”。 後來這家大戶衰落了, 可是堡則遺跡至今隱約尚存。 特別是這個鎮子地處五縣交界, 交通便利, 商賈雲集, 賓客紛至, 井市繁榮, 特別是每逢二、五、八集日, 鎮上更是人山人海。

來自四面八方的大小商人一齊湧在鎮上, 攤點一個挨著一個, 大到撐棚搭帳一擺幾十丈的攤位, 小到賣冰糖葫蘆、圪崩兒的貨郎。 還有耍猴兒的、演皮影戲的、唱道情的、打蓮花落的、地攤套貨的、捏糖人兒的、放西洋鏡的、打卦算命的、跑馬賣藝耍把戲的, 真是應有盡有。 正是這個繁華, 在上黨地區, 古來就留下了“南蔭城、北堡則”之說。 當然, 最多的還是上黨地區出產的各種各樣的土貨, 壺關的瓷器、長治的鐵貨、平順的花椒、黎城的柿餅、沁州的小米……還有皮麻、潞綢、藥材、柳編、木具等等, 都運來此處交易。

堡則鎮之所以名貫三晉, 還不但是因其繁華, 更主要的是鎮上有一家大財主, 東家名叫李祿壽, 這才是更出名的人物。 有人說,

堡則鎮有李祿壽, 堡則鎮才更有名。 李家是晉商中的後起之秀, 在短短十年時間裡便名揚四海, 難怪人們這樣說。

要說他的家業, 原來其實也不算大, 當光緒二十四年他的父親李玉奎去世時, 李祿壽從先父手中接過這個攤子時, 也本是並不起眼的家當, 充其量不過是武鄉縣的七十二家小財主之一。 何況這裡地處貧瘠, 說是叫財主, 還不如上府川一個中等家戶富餘呢。 可是, 到了李祿壽手裡, 僅僅用了十年時間, 就突然大發, 變成了武鄉頭號大財主。 其實又何止武鄉, 就是在整個山西那也是算得上是大戶, 南起漢口, 北達包頭, 西至蘭州, 東到煙臺, 幾乎半個中國都有李家的商號, 直可謂家資萬貫。 武鄉李家, 一躍進入了新崛起的晉商行列中……

區區十年時間, 從一個只有一兩千畝土地, 百把頭牲畜的小財主, 一下升發成上黨數一數二, 山西有名的大戶, 在晉商中亦頗有名氣, 這可確實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變化。

自古道:“敗家容易創家難”。 你知道這李祿壽是如何發家的?這個李祿壽又有多麼大的能耐?其實, 知情人都曉得, 李祿壽發跡, 不過是靠得一個好管家——王家福。 這就是那句古語說的, “動人春色不需多”。

這個王家福又是何許人也?他怎麼就有如此神通?難道是他有呼風喚雨、求仙調怪的本事、有“貓精”暗中為他倒財來嗎?其實非也。 原來這個王家福也本是一個孤兒, 在他七歲那年, 被招進祁縣喬家當小夥計, 祁縣喬家那是具有二百來年歷史的大家族,

是晉商中數一數二的戶主, 喬家大院至今蜚聲海內外, 這既不必說, 王家福在這裡學了許多經商的本領, 別看他人雖然年輕, 可天資聰慧, 學習的又很認真, 很快成為一個理財行家。 可是就在他十七歲那年, 東家正準備派遣他到漢口去擔任商鋪大掌櫃, 誰知道偏偏他得了重病, 喬家念他是個非常聰明、誠實的後生, 對他的病情也非常重視, 多次請大夫來給他看病, 錢沒有少花, 只是當地幾位名醫都給他下了同樣一個結論, 王家福所患之疾乃是——“絕症”。

喬家見王家福無可救藥, 也只好忍痛割愛, 放棄治療, 乘他還有一口氣, 派了一頂轎子, 把他送回武鄉老家, 好讓他葉落歸根。

但是, 這王家福的爹娘早已去世, 他從小就是孤兒, 家裡只有一眼破土窯,多少年沒有人住,也塌了一半,連個遮風蔽雨的地方也沒有,其它的更不用說了,家裡什麼也沒有,回家來又能怎麼樣?喬家來送他的人,給他留下些錢就走了,可是人已病重,錢又有什麼用?自己不能動彈,真是天也奈何不得,除了等死,別無他法。

也是這王家福命不該絕。這個消息,偏偏讓二十多裡之外堡則鎮的財主李祿壽聽說了。這李祿壽一來是個信善積德的好人,覺得他這樣一個孤苦之人,需要人來照顧,二來得知王家福在喬家學了一手經商的本事,萬一能救下他這條命,不是可以幫助他振興家業嗎?於是,就派人到王家莊把王家福接到自己的府上來。

此刻,王家福已經骨瘦如柴,難支病體,可見其早已病入膏肓。

王家福硬撐著病體,感激地說,“老爺,家福乃一將死之人,何必下此功夫?”

李祿壽勸他,“家福呀,你放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食五穀雜糧,孰能無病?我是一善人,早晚詠經念佛,佛家講究慈悲為懷,我不能眼看著你無人照顧,怕不是被病死,而被餓死,所以就接你過來。”

王家福兩眼流淚,有氣無力地說,“其實不然,喬家對我很好,也不是沒有為我盡心,這我知道,只是祁縣城所有的名醫全請過了,幾位先生都已給我判了‘死刑’,我想現在只是還不到見閻王爺面的時辰,在熬時間罷了。你有這片菩薩心腸,家福心領了,你若是行善,可以從府外找個破屋子,在我還沒有咽氣的時候,派人送口水喝,我就心滿意足了,這輩子無以回報,只有讓家福來生報答老爺的恩典。”

“不,你不要這樣說,既來之,則安之,我一定盡最大努力,幫你治病。”

李祿壽確實是下了苦功,不僅請本縣的名醫來診治,還不惜血本,花大錢專門派人到汾陽的教會醫院請來了外國大夫。

這外國醫生不是把脈識病,什麼望、聞、問、切,他都不做,卻在耳朵上掛個聽診器,手裡拿著個小棰子,在他的身上敲敲打打,一邊敲打一邊聽,誰知那是個啥辦法?

這個大鼻子老外醫生進行認真的診斷以後,他對李祿壽說:“Mr Li(李先生),病人所患之症,乃叫結石症,也就是說他腹中有結石。”

“什麼?他的肚裡有石頭?”怎麼會有這樣的怪事?人呀,不知道會出什麼毛病,人身體裡面居然還長石頭。

“Yes(是)!”

“那這病……”

“病當然是可以治療的,只是……”

“那你快說,怎麼才能治他的病呢?”

“做手術,把他的肚子割開,取出石頭,病就會好的。”

說到做手術,那時鎮上的人們還不知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以往只聽說過關雲長刮骨療毒,那也是在臂上,誰還知道肚子也能割開?這外國醫生真有這開腸破肚的本事?

要做手術,可是堡則鎮那裡能辦這個?根本沒有做手術的基本條件,醫生讓他到汾陽去。家福想,自己已經是將死之人了,隨他們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不了是死吧。只是他不能再給東家增添負擔了,自己臨死留下一筆債。要做手術就在堡則鎮,汾陽他是死也不去,他也不想最後落個孤魂野鬼。

教會的醫生為救死扶傷,也只好依他,就在堡則鎮給他動了手術。他本來是作好了死的準備,沒想到卻是死裡逃生。經過這個大鼻子老外的手術,從腹中取出幾塊“巨石”後,王家福的身體,居然一天天地好了起來。

果然,在王家福身上出現了奇跡。

王家福感激李東家的救命之恩,便拜謝李祿壽,並表示他要死心塌地,甘願終身為奴,一心扶助李家。

李祿壽也非常信任他,待他身體恢復之後,便讓他當上了執掌李家大權的“大管家”。

果然,自打王家福任了李家的大管家,李家便一年一個樣,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原來只靠農耕的生產格局,幫助李家創辦商行、貨棧,使李家不僅在堡則鎮和武鄉縣城,乃至潞安、太原府都開下了商號。就在清政府搖搖欲墜的戰亂時期,在晉商大戶都漸漸衰落的時期,李家卻一路飆升,經營越來越好,家資越來越大,商鋪越來越多,很快遍及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這就是王家福的最大功勞。

本來,當地的一些小財主,都是靠經營土地為生,發跡以後又靠放貸來牟利。李家原來的財產也是這樣得來的。李家老太爺李玉奎去世之後,李祿壽在繼承父業的同時,也繼承了這種傳統的經營方式,來延續他的事業。

自打啟用王家福當了管家後,王家福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變傳統農耕及放貸的管理方式,他經過認真考慮,李家如何才能得以發展?對王家福來說,是經商,這是他的長項;對李家來說,也是經商,這是最適宜的首選項。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對李東家建議說:“東家,今天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哦?什麼事?”

“我想談談對經營的看法。其實,在咱這個地方,放貸並不是個好的賺錢方式,特別是想靠此發家,那是肯定不行的。無非是些蠅頭小利而已。你想,借債的人都是些揭不開鍋的窮人,他們是在生活窮極潦倒之時才出來借賬的,俗話說‘借賬如丟賬’,你借給他,他如果還不了你,又該怎麼辦呢?儘管寫著一張借債契約,可是真的還不了賬,那就是廢紙一張,你就是把他送進大牢,他也變不成錢來還帳呀。”

“那麼,你有什麼好主意?儘管講來。”李祿壽問。

“我想,要想有大的改變,必須放棄原來固有的農耕和放貸為主的格局,開商號,做買賣,開拓一個新路子。”

“能行嗎?”李祿壽還有點疑惑。

“行,一定行。”

“可是……我以前也想過這個,但小商小販,賺不了大錢,規模大一點……又……咱們可是祖輩農耕,以地為生,從來沒有搞過商呀。我擔心……”

“可是我搞過呀,我打七歲入喬家,學了十多年。我這十多年,可是從識字打算盤,到商鋪小夥計,後又做了大東家的隨從,多次跟隨大東家走南闖北、參預議事,不能說熟摸商界行規,精通商賈之道,但我想,如何創辦幾個店鋪,賺取比放貸更大的利潤,還是可以的。”

“好,那咱們就從商。”

明天請看第二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家裡只有一眼破土窯,多少年沒有人住,也塌了一半,連個遮風蔽雨的地方也沒有,其它的更不用說了,家裡什麼也沒有,回家來又能怎麼樣?喬家來送他的人,給他留下些錢就走了,可是人已病重,錢又有什麼用?自己不能動彈,真是天也奈何不得,除了等死,別無他法。

也是這王家福命不該絕。這個消息,偏偏讓二十多裡之外堡則鎮的財主李祿壽聽說了。這李祿壽一來是個信善積德的好人,覺得他這樣一個孤苦之人,需要人來照顧,二來得知王家福在喬家學了一手經商的本事,萬一能救下他這條命,不是可以幫助他振興家業嗎?於是,就派人到王家莊把王家福接到自己的府上來。

此刻,王家福已經骨瘦如柴,難支病體,可見其早已病入膏肓。

王家福硬撐著病體,感激地說,“老爺,家福乃一將死之人,何必下此功夫?”

李祿壽勸他,“家福呀,你放心,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人食五穀雜糧,孰能無病?我是一善人,早晚詠經念佛,佛家講究慈悲為懷,我不能眼看著你無人照顧,怕不是被病死,而被餓死,所以就接你過來。”

王家福兩眼流淚,有氣無力地說,“其實不然,喬家對我很好,也不是沒有為我盡心,這我知道,只是祁縣城所有的名醫全請過了,幾位先生都已給我判了‘死刑’,我想現在只是還不到見閻王爺面的時辰,在熬時間罷了。你有這片菩薩心腸,家福心領了,你若是行善,可以從府外找個破屋子,在我還沒有咽氣的時候,派人送口水喝,我就心滿意足了,這輩子無以回報,只有讓家福來生報答老爺的恩典。”

“不,你不要這樣說,既來之,則安之,我一定盡最大努力,幫你治病。”

李祿壽確實是下了苦功,不僅請本縣的名醫來診治,還不惜血本,花大錢專門派人到汾陽的教會醫院請來了外國大夫。

這外國醫生不是把脈識病,什麼望、聞、問、切,他都不做,卻在耳朵上掛個聽診器,手裡拿著個小棰子,在他的身上敲敲打打,一邊敲打一邊聽,誰知那是個啥辦法?

這個大鼻子老外醫生進行認真的診斷以後,他對李祿壽說:“Mr Li(李先生),病人所患之症,乃叫結石症,也就是說他腹中有結石。”

“什麼?他的肚裡有石頭?”怎麼會有這樣的怪事?人呀,不知道會出什麼毛病,人身體裡面居然還長石頭。

“Yes(是)!”

“那這病……”

“病當然是可以治療的,只是……”

“那你快說,怎麼才能治他的病呢?”

“做手術,把他的肚子割開,取出石頭,病就會好的。”

說到做手術,那時鎮上的人們還不知這是多麼可怕的事情,以往只聽說過關雲長刮骨療毒,那也是在臂上,誰還知道肚子也能割開?這外國醫生真有這開腸破肚的本事?

要做手術,可是堡則鎮那裡能辦這個?根本沒有做手術的基本條件,醫生讓他到汾陽去。家福想,自己已經是將死之人了,隨他們便,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不了是死吧。只是他不能再給東家增添負擔了,自己臨死留下一筆債。要做手術就在堡則鎮,汾陽他是死也不去,他也不想最後落個孤魂野鬼。

教會的醫生為救死扶傷,也只好依他,就在堡則鎮給他動了手術。他本來是作好了死的準備,沒想到卻是死裡逃生。經過這個大鼻子老外的手術,從腹中取出幾塊“巨石”後,王家福的身體,居然一天天地好了起來。

果然,在王家福身上出現了奇跡。

王家福感激李東家的救命之恩,便拜謝李祿壽,並表示他要死心塌地,甘願終身為奴,一心扶助李家。

李祿壽也非常信任他,待他身體恢復之後,便讓他當上了執掌李家大權的“大管家”。

果然,自打王家福任了李家的大管家,李家便一年一個樣,更重要的是他改變了原來只靠農耕的生產格局,幫助李家創辦商行、貨棧,使李家不僅在堡則鎮和武鄉縣城,乃至潞安、太原府都開下了商號。就在清政府搖搖欲墜的戰亂時期,在晉商大戶都漸漸衰落的時期,李家卻一路飆升,經營越來越好,家資越來越大,商鋪越來越多,很快遍及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

這就是王家福的最大功勞。

本來,當地的一些小財主,都是靠經營土地為生,發跡以後又靠放貸來牟利。李家原來的財產也是這樣得來的。李家老太爺李玉奎去世之後,李祿壽在繼承父業的同時,也繼承了這種傳統的經營方式,來延續他的事業。

自打啟用王家福當了管家後,王家福首先想到的就是改變傳統農耕及放貸的管理方式,他經過認真考慮,李家如何才能得以發展?對王家福來說,是經商,這是他的長項;對李家來說,也是經商,這是最適宜的首選項。

經過深思熟慮之後,他對李東家建議說:“東家,今天我有件事想和你商量。”

“哦?什麼事?”

“我想談談對經營的看法。其實,在咱這個地方,放貸並不是個好的賺錢方式,特別是想靠此發家,那是肯定不行的。無非是些蠅頭小利而已。你想,借債的人都是些揭不開鍋的窮人,他們是在生活窮極潦倒之時才出來借賬的,俗話說‘借賬如丟賬’,你借給他,他如果還不了你,又該怎麼辦呢?儘管寫著一張借債契約,可是真的還不了賬,那就是廢紙一張,你就是把他送進大牢,他也變不成錢來還帳呀。”

“那麼,你有什麼好主意?儘管講來。”李祿壽問。

“我想,要想有大的改變,必須放棄原來固有的農耕和放貸為主的格局,開商號,做買賣,開拓一個新路子。”

“能行嗎?”李祿壽還有點疑惑。

“行,一定行。”

“可是……我以前也想過這個,但小商小販,賺不了大錢,規模大一點……又……咱們可是祖輩農耕,以地為生,從來沒有搞過商呀。我擔心……”

“可是我搞過呀,我打七歲入喬家,學了十多年。我這十多年,可是從識字打算盤,到商鋪小夥計,後又做了大東家的隨從,多次跟隨大東家走南闖北、參預議事,不能說熟摸商界行規,精通商賈之道,但我想,如何創辦幾個店鋪,賺取比放貸更大的利潤,還是可以的。”

“好,那咱們就從商。”

明天請看第二集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