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發達國家低生育率老齡化嚴重,導致最缺乏的是藍領人口

發達國家低生育率老齡化嚴重, 就算有的國家不那麼嚴重, 有移民支撐, 但也導致與多數發達國家一樣, 最缺乏的人口是勞動力,

尤其是年輕的體力人口, 也就是藍領人口。
在發達國家, 越是高大上的工作, 競爭越激烈, 就業也越難, 原因是行業性的人口過剩:整個社會只需要50搞金融的, 結果有500學金融的, 整個社會交響樂團只有40個小提琴席位, 結果音樂學院畢業學小提琴的有200, 整個社會搞IT的只需100, 結果有1000人湧入這個領域, 整個社會只需50搞文學的滿足人們茶餘飯後的娛樂, 結果有300學文學的, 你說咋辦?導致的結果必然是競爭激烈, 然後多數人轉行。
反而是一些不高大上的工作, 是社會一直需要的, 這也是發達國家引進移民、鼓勵生育的所在, 例如藍領、高級技工、護士、清潔工、餐飲、運輸、各服務業等, 這些是社會的主要人口, 這些行業收入也不低, 但地位低,
這是很多“高知”看不起的, 例如在美國和西歐, 要是父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 子女誤入歧途, 當了藍領技工, 那可是奇恥大辱, 越是高知, 越喜歡攀比自己的孩子, 看誰的更有出息。

富裕的中產階級和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父母是高知的主體, 這些人在教育子女上必然傾向青出於藍,

因此教育投入非常大, 要不就是丟自己家的臉, 由於教育投入大, 家長要費心, 那麼自然不敢多生孩子, 你給多少錢他們也不想生。 就拿我現在認識的一美國華僑女來說, 嫁給白人, 生了一男孩, 每年學鋼琴學費都一兩萬美元, 換了幾個老師, 讀的私立小學, 准備考音樂學院, 關鍵是家長太操心, 週末比工作日還忙, 要陪孩子去上課, 車子來回接送, 家長要旁聽, 回來要監督孩子練琴, 家長們苦不堪言, 稱再也不想養娃。 我在英國交流認識的一東歐裔英國人高知父母, 育兩個娃, 為了照顧娃, 當媽的都辭職了, 娃學音樂學美術參與合唱學奧數, 又花錢又費心。

而在其他名校生和高知們光鮮亮麗的背後, 面臨的也是行業性的過剩, 我博士同學的學長, 國內top5畢業, 去美國西部某校讀電腦, 後留在美國, 我問他這行業如何, 他說總的來說還是競爭激烈, 連簽證都不好拿, 很多人留美也留不下來, 轉行的回國的去第三世界的太多。 另外還有些名校讀文科的,

更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作, 轉行的比比皆是。 還有學文學的原校友, 在加州住, 購買了昂貴的學區房, 稱文科很難就業, 一般進中學當老師的多, 花那麼大精力畢業, 稅後收入比製造業高不了哪兒去。
而在西方國家, 另外一面是藍領非常吃香, 發達國家由於老齡化, 勞動力非常昂貴, 所以與中國各行業相比, 差距最大的可不是IT也不是金融, 而是藍領技工, 同樣是車間, 在美國或德國, 年薪五六萬美元或四五萬歐元很正常。 而藍領由於觀念與高知不同, 養孩子傾向于散養, 在高等教育和才藝培養上不大出錢, 也不大傾向讀私校, 因此節約了很多錢, 因此每個孩子的養育成本遠低於高知, 因此也願意多生, 而在發達國家階級固化, 後裔鯉魚跳龍門的可能性不大,但恰恰填補了人口短缺,又能提供選票,又願意做高知後代不願做的工作,而這樣的移民在發達國家很受歡迎,如德國的中東裔移民、美國的拉美移民和澳洲的東南亞移民,他們能生能養,又吃苦,又願意做本地人不愛做的工作,可能本地人不喜歡,可能政客也反感,但符合社會需要。

後裔鯉魚跳龍門的可能性不大,但恰恰填補了人口短缺,又能提供選票,又願意做高知後代不願做的工作,而這樣的移民在發達國家很受歡迎,如德國的中東裔移民、美國的拉美移民和澳洲的東南亞移民,他們能生能養,又吃苦,又願意做本地人不愛做的工作,可能本地人不喜歡,可能政客也反感,但符合社會需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