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80後女科學家王琳“故土難離” 研究6年提取出純絲膠蛋白

記者黃瑩 通訊員黃冬香 張方方

近日,武漢青年女科學家王琳,因在絲膠修復神經方面的開創性研究被央視《新聞聯播》報導。

兩個月前,年僅34歲的她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全國僅10人。 6年前,她放棄美國高校的優厚條件,回到家鄉工作。 “真的是故土難離,我在國外多年,對此感觸越來越深。 ”王琳接受長江日報記者採訪時說。

從蠶絲中提取純絲膠蛋白

可用於修復人體神經

王琳團隊最特別的一項研究成果,是從蠶繭中提取絲膠,用於人體神經、心肌等受損組織的修復治療。 此前,國內外對絲膠的研究幾乎是空白。 其研究成果發表在行業頂尖期刊,在國際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年會上被評價為“在蠶絲醫學應用領域具有影響力的研究”,使我國在絲膠組織工程研發領域走在了國際前沿。

對蠶繭發生興趣出於一次偶然。 王琳與學生們討論問題時發現,蠶絲中的絲膠,其醫學用途是個無人涉足的冷門領域。

“絲素已經被生物化學研究者們開發出多種全新用途,數千年來一直被人們棄置的絲膠,也很可能是一座‘沉睡的寶藏’。 ”王琳說。

通過重新設計實驗,王琳團隊否定了前人認為絲膠會刺激人體產生免疫反應的結論,繼而發現,絲膠具有良好的細胞黏附性、穩定的天然螢光特性和優越的成膠性能。 這意味著它有可能被製成在人體內自然降解的醫用材料,説明人體組織修復再生。

王琳團隊研究了6年多,終於成功提取結構完整的純絲膠蛋白。 這種絲膠可用微創方式注射進人體,原位成膠,可修復受損神經,有望解決腦卒中、心梗、外周神經損傷等多種醫學難題。

理想的話,5至10年後這項成果可應用於臨床。

實驗中遇到的80%以上都是挫折

作為青年千人計畫專家,王琳並不認為自己比別人更聰明,而是投入得更多罷了。 “做實驗、看文獻、寫文章、討論等,這就是我們工作的一個常態。 即便現在,我每天也基本都是到晚上十一二點鐘才回家。 週末的話,我就帶著筆記本找個咖啡館,其實也就是換個地方看文獻。 ”

因為研究的是全新領域,王琳團隊經歷了無數次失敗。 拿絲膠提取來說,既要保持結構完整,又要保證生物活性。 而不同的溫度、試劑、蠶繭類型,實驗的變數又很多,一個條件變了,就需要上百次的重新實驗。 可以說,實驗中遇到的80%以上都是挫折,但是大家並沒有被打倒,一次次重來,優化條件。

王琳一直記著老師的話:沒有創新的工作是瞎做,沒有應用的工作是白做。 她總在思考,研究的成果一定要對病人有用,而且不能跟著別人的老路走。 她每天花大量時間去跟進國際上最新的研究進展,包括物理、化學、材料等其他學科,試圖從中獲得新的靈感,將之與自己的工作結合起來,產生創新點。

放棄國外優厚條件,首選回漢發展

王琳出生於武漢一個醫學家庭,初中時代曾隨赴德讀博的父親出國念書。 父親學成後,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國報效,這對王琳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從武大畢業後,2005年王琳赴美讀博,此後擔任過哈佛大學研究員和密西根大學訪問學者。 2011年,得知國家啟動“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急需再生醫學人才,王琳立刻決定回國。

她成為同批青年千人計畫100多人中最年輕的科學家之一,也是僅有的6名女性中的一個。 隨後,她在武漢協和醫院創建了華中首個再生醫學中心。

王琳說,國外頂級實驗室的條件和待遇確實比國內更好,但國家現在對科研的支持很給力,拿出了大量資源來支持青年研究人員,這是對知識份子,尤其是對青年科學人才非常大的尊重和信任。

王琳對故鄉有著深深的依戀,她選擇回到武漢發展,“我是在武漢長大的,這座城市對我來說是溫暖的家,我對這裡有難以割捨的情感。 ”

王琳教授工作照 本人供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