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鉤沉】這兩位工人運動領袖,為何被周恩來贊為“中國的盧森堡、李蔔克內西”

“工友們, 我們大家聯合的機會到了!”在誕生於上海的《勞動週刊》上, 幾個大字格外醒目, 這份党領導下的第一份全國性工人報刊, 將革命年代工人運動的畫面重現在世人面前。

日前, 《不忘初心——上海市檔案館藏紅色文獻選萃》在市檔案館外灘館首發, 該書從市檔案館館藏中選取1919-1949年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宣傳工作中形成的大量刊物、書籍、檔、宣傳品等紅色文獻, 共選錄紅色文獻190餘組, 採用圖片700餘幅, 生動再現了黨在上海的偉大歷程。 “很多都是第一次見。 ”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將書中展示的紅色文獻比作“黎明時分的啟明星”,

他說, 該書如同一根“紅線”, 串起了一件件珍貴的歷史文獻。

五一勞動節到來之際, 本文摘取書中反映工人運動的紅色文獻, 緬懷革命先輩堅持理想信念毫不動搖的堅強意志。

“工人的喉舌”——國內創刊最早的工人刊物《勞動界》

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領導下的第一個產業工會——上海機器工會臨時會所舊址(原自忠路225號)

“教我們中國工人曉得他們應該曉得的事情”, 1920年8月15日, 秉承著這樣的辦刊宗旨, 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辦了當時國內創刊最早的工人刊物《勞動界》。

該刊由新青年社編輯出版, 由陳獨秀、李漢俊負責編輯, 陳望道、李達、邵力子、陳為人等人為主要撰稿人, 是我國先進知識份子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最初嘗試。

《勞動界》第8期

作為當時國內創刊最早、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工人刊物, 《勞動界》設有“國外勞動界”“演說”“時事”“小說”“詩歌”等欄目, 運用通俗生動的語言、淺顯明瞭的事例反映工人生活, 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和國內外工人運動及工會活動情況, 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實質, 號召工人聯合起來, 為“改良勞動階級的境遇而鬥爭”, 被譽為“工人的喉舌”“工人的明星”。 1921年1月23日, 因被軍閥政府查禁而停刊, 共出版24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創辦的第一份全國性工人報刊——《勞動週刊》

《勞動週刊》第13號:“工友們, 我們大家聯合的機會到了!”(左)、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舊址(原成都北路893弄3-7號)(右)

1921年8月11日,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成立, 主任張國燾, 幹事李啟漢, 通過出版《勞動週刊》、舉辦工人補習學校、組建工人俱樂部、成立產業工會等,

使中國工人運動得到飛速發展。

1921年8月20日, 《勞動週刊》在上海創刊, 由張國燾兼任主編, 後由李震瀛、李啟漢任主編。 它是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機關報, 也是中共領導下的第一份全國性工人報刊, 辟有“評論”“通訊”“社會調查”“工會消息”“勞動界消息”等欄目。 該刊主要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的事實, 反映工人生活貧困的狀況, 報導各地工人罷工鬥爭。 針對工人文化水準低、勞動量大、時間緊的實際情況, 該刊所載文章力求短小精悍, 簡明扼要。 一篇文章一般只有幾十到幾百字, 通俗樸實, 儘量讓不識字的人也能讀懂。

《勞動週刊》的宣傳對工人運動起到了有力指導作用, 對教育工人提高階級覺悟也起到了顯著作用, 受到廣大工人的歡迎。1922年6月9日,因“言論過激”遭公共租界工部局勒令停刊,共出版41期。

血祭的五一

1922年1月,因支持湖南第一紗廠工人罷工,黃愛和龐人銓被軍閥趙恒惕殺害,黃愛被砍三刀後,仍奮力高喊:“大犧牲,大成功!”

黃愛(左)、龐人銓(右)

當時在德國留學的周恩來聽到噩耗,極為悲憤,寫下題為《生離死別》的長詩,言道:“壯烈的死,苟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生離死別,最是難堪事。別了,牽腸掛肚,死了,毫無輕重,何如作個感人的永別!沒有耕耘,哪來收穫?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飄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並稱讚二人為“中國的盧(森堡)、李(蔔克內西)”。

為緬懷兩位烈士,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特作出決議,將黃愛、龐人銓殉難日——1月17日定為中國勞工運動紀念日。當年勞動節到來之際,湖南勞工會編印特刊《血祭的五一》,內有龐人銓等人的遺著《“五一”勞動節》等。

《血祭的五一》(左)、湖南勞工會駐滬辦事處創辦的《勞工週刊》(右)

“藏”在《滑稽大王》中的工人運動

《時新毛毛雨》《散花舞》《滑稽大王》……單看這些標題,恐怕很難將它們與紅色文獻聯繫到一起,其實,他們的“真身”,是上海總工會主辦的工人報紙《上海工人》。

1927年後,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轉入秘密狀態,其報刊大都是在秘密、艱苦和動盪不安的環境中出版發行的,遭查封收繳的甚多。為迷惑國民黨報刊檢查,這一時期共產黨在白區的報刊發行大都不斷變換刊物名稱,或以偽裝封面的形式出版。

1927年8月23日創辦於上海的《上海工人》便是如此。該報傳達中國共產黨中央和全總關於工人運動的指示,通報上海工人運動的組織情況以及鬥爭消息。

《上海工人》第27期第1版

中國首個“勞動節紀念”專號

《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第7卷第6號)(左)、《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環龍路老漁陽裡(今南昌路100弄)2號(右)

《晨報副鐫》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1916年創刊,原為北京《晨鐘報》第7版,後改版獨立發行。五四前後,《晨報副鐫》是《新青年》之外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介紹俄國革命的主要陣地。所出的“勞動節紀念”專號、“俄國革命紀念”專號,所辟的“馬克思研究”專欄,均為中國報刊之首舉。

《晨報副鐫》“勞動節紀念”專刊(第111期,1923年5月1日)

《星期評論》“勞動節紀念”專號。1919年6月8日創辦於上海的《星期評論》,是五四時期重要的新文化刊物,是早期國民黨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左)《星期評論》編輯部舊址,白爾路三益裡(即泰和坊,後為自忠路163弄)17號(右)

文/吳頔整理

受到廣大工人的歡迎。1922年6月9日,因“言論過激”遭公共租界工部局勒令停刊,共出版41期。

血祭的五一

1922年1月,因支持湖南第一紗廠工人罷工,黃愛和龐人銓被軍閥趙恒惕殺害,黃愛被砍三刀後,仍奮力高喊:“大犧牲,大成功!”

黃愛(左)、龐人銓(右)

當時在德國留學的周恩來聽到噩耗,極為悲憤,寫下題為《生離死別》的長詩,言道:“壯烈的死,苟且的生。貪生怕死,何如重死輕生!生離死別,最是難堪事。別了,牽腸掛肚,死了,毫無輕重,何如作個感人的永別!沒有耕耘,哪來收穫?沒播革命的種子,卻盼共產花開;夢想赤色的旗兒飄揚,卻不用血來染他。天下哪有這類便宜事?”並稱讚二人為“中國的盧(森堡)、李(蔔克內西)”。

為緬懷兩位烈士,1922年5月1日,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特作出決議,將黃愛、龐人銓殉難日——1月17日定為中國勞工運動紀念日。當年勞動節到來之際,湖南勞工會編印特刊《血祭的五一》,內有龐人銓等人的遺著《“五一”勞動節》等。

《血祭的五一》(左)、湖南勞工會駐滬辦事處創辦的《勞工週刊》(右)

“藏”在《滑稽大王》中的工人運動

《時新毛毛雨》《散花舞》《滑稽大王》……單看這些標題,恐怕很難將它們與紅色文獻聯繫到一起,其實,他們的“真身”,是上海總工會主辦的工人報紙《上海工人》。

1927年後,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轉入秘密狀態,其報刊大都是在秘密、艱苦和動盪不安的環境中出版發行的,遭查封收繳的甚多。為迷惑國民黨報刊檢查,這一時期共產黨在白區的報刊發行大都不斷變換刊物名稱,或以偽裝封面的形式出版。

1927年8月23日創辦於上海的《上海工人》便是如此。該報傳達中國共產黨中央和全總關於工人運動的指示,通報上海工人運動的組織情況以及鬥爭消息。

《上海工人》第27期第1版

中國首個“勞動節紀念”專號

《新青年》“勞動節紀念號”(第7卷第6號)(左)、《新青年》編輯部舊址,環龍路老漁陽裡(今南昌路100弄)2號(右)

《晨報副鐫》是五四時期著名的“四大副刊”之一,1916年創刊,原為北京《晨鐘報》第7版,後改版獨立發行。五四前後,《晨報副鐫》是《新青年》之外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介紹俄國革命的主要陣地。所出的“勞動節紀念”專號、“俄國革命紀念”專號,所辟的“馬克思研究”專欄,均為中國報刊之首舉。

《晨報副鐫》“勞動節紀念”專刊(第111期,1923年5月1日)

《星期評論》“勞動節紀念”專號。1919年6月8日創辦於上海的《星期評論》,是五四時期重要的新文化刊物,是早期國民黨人研究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左)《星期評論》編輯部舊址,白爾路三益裡(即泰和坊,後為自忠路163弄)17號(右)

文/吳頔整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