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奇美中醫針灸改善出血性中風 研究成果發表中華針灸醫學會

▲研究發現1周3天, 每天針刺1次的針刺治療, 對於腦出血病人確實具有療效, 可明顯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意識狀態及肢體力量。

記者林悅/南市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任東輝醫師指出, 中醫學上的中風是指驟然出現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舌強語蹇, 或猝然昏僕, 不省人事的一種疾病, 又稱為卒中, 中醫針灸治療配合中藥, 可明顯改善病人意識狀態, 肢體力量及日常生活能力, 研成果發表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

任東輝醫師說, 其病名最早見於《內經》, 記載有「僕擊」、「大厥」、「薄厥」、「偏枯」、「偏風」及「身偏不用」等。 《素問•生氣通天論》曰:「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 」中風多由情志不暢, 憂思惱怒, 或飲食不節, 或房勞所傷, 或外邪侵襲等因素, 導致臟腑陰陽失調, 氣血偏盛或偏虛而發。

針灸治療中風早在《內經》中即有記載《靈樞•熱病》:「偏枯, 身偏不用而痛, 言不變, 志不亂, 病在分腠之間, 巨針取之, 益其不足,

損其有餘, 乃可複也。 」又雲:「痱之為病也, 身無痛者, 四肢不收, 智亂不甚, 其言微知, 可治, 甚則不能言, 不可治也。 」指出中風癱瘓的治法及其預後。 而古代針灸專著如:《針灸甲乙經》、《針灸資生經》、《針灸聚英》、及《針灸大成》等, 也都有治療中風之法。

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 針灸治療主要是透過改善損傷部位的血流迴圈、降低局部的血液濃稠度, 使得局部區域的血流量及血氧飽和度增加, 有利於局部組織的血氧和營養的供應, 促進受損神經細胞的生長、合成功能、能量地代謝以及代謝廢物的清除、調節損傷部位的腦皮質電活動, 提高其興奮性、促進健側神經纖維的代償機制啟動、影響或調節神經傳導物質的釋放等方式, 來改善中風後遺症。

▲ 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任東輝醫師指出, 中醫針灸使用頻次前三名的穴位分別是合穀、太沖及後溪穴。

國外的『美國互補與替代醫學』期刊, 其研究也顯示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顯影亦顯示針刺「合穀」、「太沖」等穴位時, 可以活化腦部兩側主要體感覺區及對側小腦,

明顯啟動兩側大腦半球的額葉、顳葉, 甚至啟動兩側海馬回, 提示針刺治療可提高病人認知能力。

任東輝醫師指出, 許多先進國家對於腦中風疾病的醫療模式與服務, 已講求醫療品質的深度、也追求服務內容的廣度而更強調跨科際的整合, 以提供病人更全方位的治療服務, 因此腦中風的治療除了外科手術治療及控制血壓、顱內壓以維持生命之外, 還能藉由複健治療來達到肢體功能的進步, 中醫的針灸也是重要的複健治療方法之一。

長期以來, 奇美醫學中心注重腦中風的中西醫團隊合作治療, 並獲致許多正面成果, 包括其中:102年時奇美醫學中心以回溯性統計研究一年內中西醫合作治療的出血性腦中風病人,

評估其臨床成效。 結果發現, 該研究收案的腦出血病人共99位, 病人平均年齡約57.96歲, 男性占64位, 女性占35位, 以51歲至60歲及61歲至70歲最多, 分別是35位(35.3%)及21位(21.2%), 約78.8%的病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病史。

在搭配中醫針灸治療的介入後, 格拉斯哥昏迷指數(簡稱GCS)的昏迷程度顯著減輕;在睜眼、說話及運動反應三方面分數都有顯著增加。 在四肢肌力測試顯示治療的介入對四肢肌力都有明顯的增加。

在巴氏量表(Barthel Index)以及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腦中風評估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以下簡稱NIHSS)總分方面, 巴氏量表總分治療前平均為10.81分, 治療後平均為19.39分;NIHSS總分治療前平均為25.22分, 治療後平均為21.08分, 兩者均顯示功能上的進步。

NIHSS量表分專案意識程度(-問題及-遵從命令)、右上肢、右下肢、左上肢及左下肢的最佳運動功能, 針刺治療前後比較具統計上顯著進步。而穴位使用總頻次為1133次,使用頻次前三名的穴位分別是合穀(76次)、太沖(66次)及後溪(62次)。

本研究『出血型腦中風住院患者合併針灸治療療效之評估』發表刊登於2013年的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有4位作者,而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就是其中的一位。

任東輝醫師表示,在西醫住院常規治療腦中風結合會診中醫針灸治療下,『出血型腦中風住院患者合併針灸治療療效之評估』研究論文,發現1周3天,每天針刺1次的針刺治療對於腦出血病人確實具有療效,可明顯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意識狀態及肢體力量。

任東輝醫師指出,國內外亦有醫學文獻支持針灸有助於腦中風病人的恢復,包括減少住院天數降低院內感染機會、改善運動功能與提升生活品質,過去必須等到腦中風病情完全穩定才能進行中醫治療,這可能已是發病2、3個星期後了,現在強調早期介入、早期治療,以提高預後的效果,所以阻塞型中風約3至5天,出血型中風約5至7天,即可由中醫師介入,以床邊針灸治療的方法,預防腦中風的次發性併發症。

針刺治療前後比較具統計上顯著進步。而穴位使用總頻次為1133次,使用頻次前三名的穴位分別是合穀(76次)、太沖(66次)及後溪(62次)。

本研究『出血型腦中風住院患者合併針灸治療療效之評估』發表刊登於2013年的中華針灸醫學會雜誌,有4位作者,而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就是其中的一位。

任東輝醫師表示,在西醫住院常規治療腦中風結合會診中醫針灸治療下,『出血型腦中風住院患者合併針灸治療療效之評估』研究論文,發現1周3天,每天針刺1次的針刺治療對於腦出血病人確實具有療效,可明顯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意識狀態及肢體力量。

任東輝醫師指出,國內外亦有醫學文獻支持針灸有助於腦中風病人的恢復,包括減少住院天數降低院內感染機會、改善運動功能與提升生活品質,過去必須等到腦中風病情完全穩定才能進行中醫治療,這可能已是發病2、3個星期後了,現在強調早期介入、早期治療,以提高預後的效果,所以阻塞型中風約3至5天,出血型中風約5至7天,即可由中醫師介入,以床邊針灸治療的方法,預防腦中風的次發性併發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