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胡春雨:春遊大明湖,感受那不為物累的山水情懷

作者:胡春雨

春日的明湖, 韶華無限, 清漣之中, 浣洗著曼妙的肌膚。 迎著拂面的春風, 騎行在明湖之畔的街道上, 時而向北瞥去,

已是一片春的圖畫。 蒼翠的松柏、高大的白楊, 曾守衛著冬日的寂寞, 此時正暖暖地曬著太陽;偎依在身旁的垂柳, 自信的搖曳著滿頭的秀髮。 這層疊的翠屏, 時而妝點上素潔的玉蘭、絢麗的迎春, 再加上一些叫不上名目的花樹, 緊密處似乎透不過風來。 稀疏的地方, 亭榭三兩錯落其間, 時而露出青灰色的屋脊或靈動的湖面。

於是我扔下車子, 去領略她懷抱中的珍藏。 從乾隆御筆的眾泉匯流石坊進入新大明湖, 引導遊人一路前行的, 是雄渾高聳的“超然樓”。 據說這是一座宋朝式樣的台閣建築, 層層疊疊, 屹立在寬厚的高臺上。 站在樓上, 明湖的春色盡收眼底;無論站在明湖的哪個角落, 它都將聳入眼簾, 儼然成為新大明湖的座標。

記得元代大詩人元好問說過, 江北園林之盛以濟南為最。 昔日之盛, 或者得其仿佛。 站在高樓下黽勉仰望, 一層層的“簷牙高啄”, 果然是杜牧筆下的“各抱地勢, 勾心鬥角”。 高懸在匾額之上的, 卻是二個警醒的大字:“超然”。

超然樓坐西朝東, 向東眺望著諸城的方向。 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北宋的時候, 蘇轍曾在濟南為官, 蘇軾為了兄弟情義, 放棄了杭州的美差, 跑到現在的諸城做父母官。 政治的失意, 仕途的坎坷, 並沒有擊倒曠達的東坡。 到任後他隨遇而安, 修葺了當地的台閣, 被蘇轍名為“超然台”。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乃老子的名句。 超然樓是勾心鬥角、層級而上的“榮觀”, 寄寓的卻是東坡“餘之無所往而不樂者, 蓋游於物之外也”, 這樣達觀的情懷。

燕處超然的東坡, 終於“發之白者, 日以反黑”。 俯仰之際, 為我們留下了《超然台記》的名篇。

從南面轉過超然樓, 可以看到高懸在樓宇上的四個大字:“欄杆拍遍”。 這應是出自濟南老鄉辛棄疾的名篇:“把吳鉤看了, 欄杆拍遍, 無人會、登臨意。 ”時光荏苒, 到了南宋, 為抗金而生的稼軒, 率師投奔了南宋的小朝廷。 但他一生壯志未酬, 只有站在南國的高臺上, 落寞于“楚天千里清秋, 水隨天去秋無際”。 我想此時的稼軒, 正遙望著江北的故國, 家事、國事、天下事, 在英雄的懷抱中澎湃。 而今八百年過去, 家鄉的人們佇立在高臺之上, 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南方。 稼軒, 已經成就了永恆;這裡, 才是永恆的家鄉。

收回對歷史的遙望, 向西轉過幾座小橋,

便可以轉到秋柳園——我曾經的家。 當我走上樓西的小橋, 驀然發現一切是那樣的寧靜:彎彎的拱橋, 綠綠的河水, 曲折而溫婉的流淌, 從容夾繞著兩行嫩柳, 隱約間消失在綠叢之中。 一泓綠水, 癡癡映照著柳枝的靚影, 岸邊金色的迎春、泛著枯黃的小草, 為她的衣裙鑲上了金邊。 柳枝時而微微地披拂, 小河似乎安靜的忘記了流淌, 不知此時煦煦的春風, 是否忍心為她吹起一絲漣漪?她竟是這樣輕盈的洗盡了心頭的喧嘩, 原來一切, 可以如此的澄淨。

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流連忘返, 什麼叫美不勝收, 原來只要用心感受, 觸目所及的美, 便可沁入心脾。 “馳騁畋獵, 令人心發狂”, 在焦躁的靈魂中, 豈能發掘身邊的美呢?於是我戀戀不捨,

一邊坐在司家碼頭的回廊中小憩, 一邊品味著亭上的楹聯——這便是我心目中的明湖:含翠欲滴的南山, 與其色蒼蒼的北渚, 擁偎著魚鳥欣欣、浮沉其間的湖面。 “欣欣此生意, 自爾為佳節”, 說的便是這個季節;“誰知林棲者, 聞風坐相悅”, 恰是我們幸運的角色。 綠, 是生命的顏色;春, 是生髮的季節。 魚鳥百蟲、自然萬物, 可以彼此感受沉浸在生命中的美。 天人合一的園林藝術, 不為物累的山水情懷, 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答案。

前行不遠, 便是此行的終點站——秋柳園, 我曾經的家。 而今時過境遷, 隱約還能尋找到兒時嬉耍的影子, 令我欣喜不已。 但歷史讓她皈依的, 是那個讓她榮耀的時代——大才子王士禎的塑像, 重新站在了秋柳詩社的門口。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夏門”。在這裡詠出的八首秋柳詩,曾在清初傳唱南北。後來文人學士們在此臨湖結社,飲酒賦詩,演繹著上一個文化盛世。曾生活在這樣的土地,豈非很榮幸呢?我們當代的文化,何時再現那樣的輝煌呢?

“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這是太白描寫廬山的名篇吧?“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東坡讚美西湖的佳句吧?我們的都市,誠然沒有廬山那樣幽遠的野趣;我們的明湖,誠然沒有西湖那樣廣闊的湖山。但這並不妨礙她有她的情懷,她有她的雅致。眼下的明湖,春光蕩漾。就讓時光緩緩流淌,迎來夏日的芰荷、殘照的秋柳,一直等到白雪覆蓋的時候,再來續寫濟南的冬天。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秋來何處最銷魂,殘照西風白夏門”。在這裡詠出的八首秋柳詩,曾在清初傳唱南北。後來文人學士們在此臨湖結社,飲酒賦詩,演繹著上一個文化盛世。曾生活在這樣的土地,豈非很榮幸呢?我們當代的文化,何時再現那樣的輝煌呢?

“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這是太白描寫廬山的名篇吧?“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是東坡讚美西湖的佳句吧?我們的都市,誠然沒有廬山那樣幽遠的野趣;我們的明湖,誠然沒有西湖那樣廣闊的湖山。但這並不妨礙她有她的情懷,她有她的雅致。眼下的明湖,春光蕩漾。就讓時光緩緩流淌,迎來夏日的芰荷、殘照的秋柳,一直等到白雪覆蓋的時候,再來續寫濟南的冬天。

【聲明:本文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齊魯網立場,僅供參考。】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