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科普也應拉上“市場手”

今年兩會上, “科技創新”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與“科技創新”同為實現創新發展“兩翼”之一的“科學普及”也備受關注。 談及我國科普的發展現狀, 不少科技界的代表委員表示了自己的擔憂:雖然過去一年科普的重要性日漸凸顯, 更是被歷史性地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但科普這只翅膀要真正硬起來,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先看一個統計資料: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只有6.2%, 與發達國家接近20%的比例相比還有不小差距。 此外, 我國科普人員和科普場館數量近年來雖然有明顯增長, 科普圖書的種類也更豐富,

還舉辦了許多有價值的科普活動, 但優質的科普內容依舊缺乏, 同時與公眾的實際需求相比, 我國的科普工作還存在很大差距。

比如, 我國原創的優秀科普作品匱乏, 無論是在作品內容、設計、製作, 還是照顧讀者感受等方面, 都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科普領域記憶體在“各自為戰”的情況, 科普資源缺少互聯互通和高效配置, “碎片化”“孤島”現象普遍存在;科普產業總體上散、小、弱, 市場化程度不高, 競爭力不強;公眾日益高漲的科普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 “偽科普”“假專家”氾濫, 缺乏真正的科學聲音。

科學傳播是提高公眾科技意識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 科普作為具有公益性質的事業, 少不了政府在宏觀層面的主導,

調動科學傳播機構、科普工作者、社會公眾等各方力量的參與。 但筆者認為科普要更好走進公眾, 提升傳播效果, 政府主導外也需要和市場運作結合。 事業和產業並舉, 產業補充事業運作的不足, 市場的“無形之手”發揮應有的作用, 才能保障科普工作持續健康發展。

科普內容或主題是否為公眾所關心是科普活動成敗的重要因素。 通常, 直面公眾需求, 站在公眾角度思考的內容傳播效果更好。 近年來, 我國湧現出的一些優秀科普傳播作品或受歡迎的科普作家, 其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關注市場, 仔細分析受眾群體, 打造出滿足公眾需求的產品。 科學網站“果殼網”就是通過讓用戶提出需求, 來拉動內容生產者的產出熱情和品質,

讓內容生產者們更有成就感, 並獲得實際收益, 從而形成良性的發展模式。 營養學專家范志紅近年來寫了多篇科普文章, 很多選題都來自與讀者的互動, 她供給的內容都是人們想瞭解的, 文章自然受到歡迎。

在科學傳播上, 政府的長處是摸清家底、出臺規劃、組織推廣。 但在具體的科普資源開發、共用、利用等方面, 更有效的往往是市場手段。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公民科學素養的提升, 科普產業蘊含著巨大的市場潛力。 科普產品創意設計、科普展覽、科普玩具、科普教育、科普旅遊等, 每一個細分領域都有可能成為風口。 政府主導和市場運作結合, 就應當對科普的產業化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

完善產業鏈和商業化運行模式, 吸引、鼓勵更多的個人、機構、企業進入這一領域, 讓科普成為一個真正有利可圖、持續發展的事業。

當然, 做科普絕不僅僅是因為要賺錢, 更重要的還是傳播科學新知, 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 市場化與科普的公益屬性並不矛盾, 畢竟, 一個成熟的科普市場能激勵更多人投身科普事業。

《 人民日報 》( 2017年03月17日 20 版)

(責編:周雯、周恬)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