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白鯊》:比“鯊口”更可怕的是“心鯊”

在說《大白鯊》之前, 很想說說那個為了糾正一句話, 十年來都走在上訪路上的潘金蓮;從縣裡, 到市里, 再到省裡, 十年來都有人因為其上訪事件丟官棄盔的潘金蓮, 一個現代官場各式醜陋“潛規則”齊齊現形的現代標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 《大白鯊》中的“大白鯊”也具有“標本效應”;《大白鯊》影片的諷世意義, 絕不亞於《我不是潘金蓮》的諷世意義。 不過, 比《我不是潘金蓮》更勝一籌的是, 《大白鯊》不僅僅是一部世相諷刺圖, 它還有真真實實驚險刺激的捕鯊場面。 而單憑那海上捕鯊的酷炫絕技, 也足以吸引觀眾的眼球。

如果把《大白鯊》中的“大白鯊”看作一起巨大的“安全隱患”, 看作美國這個社會品質防禦體系的一個參照物, 那麼警長布洛迪就好比《我不是潘金蓮》中的潘金蓮。 潘金蓮四處擊鼓鳴冤為的是上級領導重視她的案子, 解決一直讓她鬧心的麻煩問題;布洛迪四處發廣告發申請為的是讓人們關注“大白鯊”這個“安全隱患”,

讓上級領導花大力氣解決他所反映的問題, 因為“大白鯊”已經在吃人了。 不只一個, 而是接二連三。

被“大白鯊”牽扯出的社會關係網分別有:市長、港務局局長、電視臺、新聞媒體機構、海洋研究院專家、捕鯊專家。

當然, 更有一直驚怕後民怨沸騰的遊客。 可是, 當局對布洛迪的“有大白鯊”的預警是怎樣回饋處理的呢?第一次出現事故後, 為了招攬生意, 市長的對策是遮掩, 海灘繼續營業開放;第二次出現事故後, 市長才不情願地簽字動用各方社會力量關注此事, 不過海灘還是繼續開放營業;第一隻虎鯊被抓住後, 還沒來得及確認是否是那條傷人的鯊魚, 市長就迫不及待地下令開放海灘, 並慫恿熟人提前下海試水。 直到第三人眼睜睜地丟掉了性命, 市長才感覺事態嚴重, 徹底封鎖海灘, 全力捕鯊。

可以說, 面對給民眾帶來極大恐慌和安全隱患的“大白鯊”, 面對接二連三“出現死亡”這種深刻的社會教訓, 市長想到的是全市的觀光營業額;電視臺新聞媒體機構想到的是自己的曝光率和收視率;捕鯊專家想到的是能通過這筆捕鯊生意撈到多少好處。 明明是一起巨大的災難事件, 但是怎麼整部影片裡面的各路人馬都彌漫著一股狂歡的氛圍, 每個人都在拔著自己的利益算盤,

盤算著自己最終能獲利多少。 鯊魚只是單純地用口角吃人, 可是眼睜睜地看著人死去卻不施救, 這種殘酷只有一顆鯊心才能辦到。 可以說《大白鯊》中最兇惡的不是鯊魚, 而是冷血的官僚階層, 是殘酷的人心。

不知道是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無意,還是刻意為之。 最後捕獵大白鯊存活下來的, 都是兩個不求回報、不問利益、而單單只想捕鯊為民除害、只想踏實地幹點實事的男人。 這或許是導演理想主義在電影中的一種投射, 不過這也何嘗不是人民的心聲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