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父母要去養老院,該不該支援

01。

我到外地工作後, 全家心理落差最大的卻是我媽。 她打電話跟我說自己一個多月沒睡著覺, 我爸白天上班也不在家, 她自己一個人打掃完房間,

就在沙發上一坐, 屋子裡靜悄悄地, 她覺得自己很抑鬱。

她人生的前四十多年, 只做了一件事, 就是照顧好我和我爸, 主要是我。

我剛出生沒多久, 因為沒人照顧, 她就辭掉了工作。 之後一門心思撲在如何更好的教育我上, 我上大學那年, 她就經歷過一次這樣的重創。 當時我想去上海, 她死活不讓, 覺得我四體不勤, 五穀不分, 給個奶嘴就可以充當巨嬰, 所以她就差搶過志願表, 替我改成她心儀的學校了。 而我那時翅膀不硬, 被她如願以償地留在身邊。

畢業後我在家門口找了份工作, 每天活在她眼皮子底下。 雖然她看我總是氣不順, 也說過許多次叫我搬出去住, 但那只是更年期婦女的氣話, 她說時沒當真,

我聽著也左進右出。

直到我決定轉行去外地, 那天我在路上打了一個多小時的電話說服她。 她為表開明, 開頭一口答應, 卻在後面的一小時裡, 不斷反悔, 給我設置一堆莫須有的阻礙。

但我還是走了, 用我長硬的翅膀, 帶走了自己半壁家當, 而且一走就是幾萬里。

02。

我走後, 沒人成天和她吵嘴鬥氣, 我媽過得很寂寞。

她以前總吵嚷著想學游泳, 我第一個月發工資, 就給她轉款, 讓她去報名。 可她興致不高, 到底也沒去。

我和朋友說起這件事, 她們讓我勸我媽不要這麼無私, 也該活出自己的生活。

中國式的家長, 大概是全世界最樂於奉獻自己的一批人。 這是血脈中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 她們為了兒女, 心甘情願地掏出一輩子的積蓄,

給孩子交首付、交房貸;毫無怨言地拉扯大孩子, 再繼續看孫子。

可輪到他們自己時, 捨不得吃也捨不得穿。 錢全靠一塊八毛地攢出來, 但依然樂在其中。

父母習慣了奉獻, 孩子則打蛇上杆的索取。

那些口口聲聲說要“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的人, 實際上是把父母接到身邊照顧自己。

03。

就拿我身邊的人來說吧, 那些和父母一起住的, 很少有對爸媽恭恭敬敬當太上皇一樣伺候的, 相反老頭老太太, 大清早就得跑去菜市場買菜, 煙薰火燎地給孩子孫子做好飯, 隨便吃兩口, 再把孫子送去上學, 回來打掃衛生, 下午再把孫子接回來, 陪著在小花園裡玩會兒, 盯著寫作業, 遇到不會的還得跳過去, 生怕教錯了回來被兒媳婦埋怨, 晚上再把飯做好,

等著“功臣”們下班。

我家隔壁的大娘, 今年快70了, 還過著這種既當僕人又當媽的日子呢。

前幾天我聽大娘和鄰居抱怨, 說自己老胳膊老腿整天累得不行, 二胎政策開放後, 兒子兒媳商量著來個兒女雙全, 老太太一聽頭都大了, 吵嚷著要去養老院。

老太太來兒子家之前, 晚上還能在小廣場, 和老夥伴們跳跳廣場舞, 早上還參加個老年合唱團, 唱唱《枉凝眉》。 可現在說是被接來享福, 實際上卻是頂替保姆。 背井離鄉、吃苦受累也罷了, 為了小家庭和諧還得看兒媳臉色。

真不如去養老院有專人伺候舒坦。

更重要的是, 住在兒子家, 看似吃穿用度都是花兒子的, 實際上自己的隱性支出也不小, 每個月的養老金幾乎都換成孫子的零食玩具車了,

可人家未必會領情。

因此住在兒女家, 除了身累, 還有更無法承受的心累。

04。

週末看《奇葩說》, 辯題是“父母要和老夥伴去養老院, 我該不該支持”。

其中提到一點說:“許多人不支持父母去養老院, 初衷並不是為父母考慮, 而是怕被外人戳脊樑骨, 說這家孩子不孝順。 ”

說到底, 不讓爸媽去, 真不是擔心他們在養老院寂寞, 而是犧牲他們的自主選擇權, 來維護自己的面子, 這樣特別自私。

費心費力把孩子拉扯大了不夠, 老了還得在孩子家貢獻著餘力, 奉獻著養老金, 幫孩子分憂解難。 只為了照顧周全你的面子, 捫心自問, 羞愧不羞愧, 自私不自私。

你說這算是讓老人享清福嗎? 根本不算。

時代在進步, 人的思想也在逐漸開放。 現在許多老人主動提出不與兒女同住,這樣落得清閒也不被人埋怨。

活得最瀟灑的老人,是那種兜裡有錢,還想的開的。退休後叫上幾個老姐妹,一起組團周遊世界。或者辛苦了一輩子,老來選擇去養老院,享受下別人照顧。想不開的,才去孩子家做保姆傭人,操心費力還擔心婆媳矛盾。

老人在養老院被伺候地跟太皇太后一樣,每天有人陪聊陪玩,還有業餘愛好特長班,每天到飯點,有人葷素搭配好,端到面前。有個頭疼腦熱的還有專業的醫生照顧,隨時觀測血脂血壓,這日子過得不要太舒坦。有人覺得父母在養老院住著會想孩子。這也非常好解決啊,週一到週五,爸媽住養老院,週六周日接回來,想看孩子看孩子,想看孫子看孫子,特別好。

所以我希望我爸媽活得“自私”一點,多為自己活。

至於養老院去不去,由他們自己做決定。

說真的,我看完這期《奇葩說》後,真的是豁然開朗。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奇葩說》是目前難得且少有的,一檔能夠開啟民智的節目,許多我們想不透徹的問題,可能在“奇葩們”的三言兩語中就輕鬆解開了。《奇葩說》也是“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奇葩們”機鋒相對的觀點,也總能碰撞出非常精彩的火花。

《奇葩說》打著奇葩的名字,卻大有“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的意思。從第一季追到第四季,奇葩們來來走走,“奇葩說”的精髓也逐漸顯現。看似正反對打的兩方陣營,其實想要啟發的是同一個道理,就是“遵從你的內心”。而“奇葩們”掩藏下嬉皮笑臉背後的,則是他們無數次權衡利弊後,給你的證明。

《奇葩說》的論題像人生,論點則是人生中的分岔路口。每個人都可能走向不同的路,但結果是殊途同歸還是漸行漸遠誰都不知道。所以這檔曾被我定義為“下飯”的節目,看得久了,反倒品出了人生百態中的哲學。

就像這期 “父母要和老夥伴去養老院,我該不該支持”,我看完哭了久,辯手們的觀點句句戳心。

我爸媽還不到要去養老院的年紀,而我也沒做過父母,因此總覺得“養老院”離我們很遠。但自從到外地工作後,我真切地意識到自己能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真的是不多了。

這輩子父母兒女一場的余路,也沒我想的那麼遠。

我們總習慣把自己理所應當的意見,強加到父母身上,擅自替他們做出決定。但看完這期節目後,我認真地去換位思考了一下,我與父母的關係。

當年我高考沒去成上海,讓我遺憾了四年。倘若父母想要去養老院,而被我強行阻攔,那他們又會遺憾多久,我又會遺憾多少年呢。

我不希望這種遺憾會持續在我的一生當中,並不是說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孝順,而是要尊重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這才是真正的“孝”與“順”。

現在許多老人主動提出不與兒女同住,這樣落得清閒也不被人埋怨。

活得最瀟灑的老人,是那種兜裡有錢,還想的開的。退休後叫上幾個老姐妹,一起組團周遊世界。或者辛苦了一輩子,老來選擇去養老院,享受下別人照顧。想不開的,才去孩子家做保姆傭人,操心費力還擔心婆媳矛盾。

老人在養老院被伺候地跟太皇太后一樣,每天有人陪聊陪玩,還有業餘愛好特長班,每天到飯點,有人葷素搭配好,端到面前。有個頭疼腦熱的還有專業的醫生照顧,隨時觀測血脂血壓,這日子過得不要太舒坦。有人覺得父母在養老院住著會想孩子。這也非常好解決啊,週一到週五,爸媽住養老院,週六周日接回來,想看孩子看孩子,想看孫子看孫子,特別好。

所以我希望我爸媽活得“自私”一點,多為自己活。

至於養老院去不去,由他們自己做決定。

說真的,我看完這期《奇葩說》後,真的是豁然開朗。這也是我喜歡它的原因,《奇葩說》是目前難得且少有的,一檔能夠開啟民智的節目,許多我們想不透徹的問題,可能在“奇葩們”的三言兩語中就輕鬆解開了。《奇葩說》也是“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奇葩們”機鋒相對的觀點,也總能碰撞出非常精彩的火花。

《奇葩說》打著奇葩的名字,卻大有“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的意思。從第一季追到第四季,奇葩們來來走走,“奇葩說”的精髓也逐漸顯現。看似正反對打的兩方陣營,其實想要啟發的是同一個道理,就是“遵從你的內心”。而“奇葩們”掩藏下嬉皮笑臉背後的,則是他們無數次權衡利弊後,給你的證明。

《奇葩說》的論題像人生,論點則是人生中的分岔路口。每個人都可能走向不同的路,但結果是殊途同歸還是漸行漸遠誰都不知道。所以這檔曾被我定義為“下飯”的節目,看得久了,反倒品出了人生百態中的哲學。

就像這期 “父母要和老夥伴去養老院,我該不該支持”,我看完哭了久,辯手們的觀點句句戳心。

我爸媽還不到要去養老院的年紀,而我也沒做過父母,因此總覺得“養老院”離我們很遠。但自從到外地工作後,我真切地意識到自己能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真的是不多了。

這輩子父母兒女一場的余路,也沒我想的那麼遠。

我們總習慣把自己理所應當的意見,強加到父母身上,擅自替他們做出決定。但看完這期節目後,我認真地去換位思考了一下,我與父母的關係。

當年我高考沒去成上海,讓我遺憾了四年。倘若父母想要去養老院,而被我強行阻攔,那他們又會遺憾多久,我又會遺憾多少年呢。

我不希望這種遺憾會持續在我的一生當中,並不是說送老人去養老院就是孝順,而是要尊重他們的每一次選擇。這才是真正的“孝”與“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