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正文

你知道嗎?一個人有4個“我”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約哈裡研究, 他認為一個人其實有四個部分。 這四個部分, 就是我們瞭解自己的視窗, 所以這個理論被命名作約哈裡視窗模式。

約哈裡窗戶理論

四個視窗

自己知道

自己不知道

別人知道

1.開放的

2.盲目的

別人不知道

3.隱藏的

4.未知的

從這張圖可以看出, 按照這種劃分, 一個人有四個我:

1.自己知道的, 橫坐標, 別人知道的, 這個是開放的領域, 就是開放的我。

2.自己不知道, 別人知道的, 是盲目的我

3.自己知道, 別人不知道是隱藏的我,

4.自己不知道, 別人也不知道的, 是未知的我。

第一個開放的我, 指的就是你身上, 別人知道, 自己也知道的部分。 比如你的這個興趣愛好, 家裡面人都知道, 你的伴侶, 你的孩子, 你的朋友都知道。 那麼這塊就是開放我。

第二個隱藏的我, 自己知道, 別人不知道, 這是我想刻意隱瞞的部分。 比如這個資訊我要讓別人知道的話我會難堪的,

舉個例子, 我曾經跳槽過13次, 我覺得給別人說我老跳槽挺丟人的, 所以我把這部分都隱瞞了。 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部分隱私的東西, 那隱私的部分代表的就是你隱藏的我的那部分。 大家可以考慮下, 隱藏的這部分是多了好呢?還是少了好呢?

第三個盲目的我, 是自己不知道, 但別人知道的領域。 打個形象的比方, 比如我臉上沾了點東西, 我自己不知道, 但是別人看到了, 這就是我的盲區。 再比如, 我這個人從來不麻煩別人, 但是我自己也不知道。 別人告訴我說, 某某某我發現了, 你從來去某個地方咱有同學在那兒你也不找人家, 為什麼呀?你是不是怕麻煩別人啊?我這麼一想, 是這樣嗎?別人來北京我邀請大家來找我,

但是我去別的地方, 能不見就不見, 能不透露我的資訊就不透露, 因為我不想麻煩別人, 可能我自己不知道, 別人一點出來我才發現。 再比如有人發現說, 你怎麼一有陌生的男人在, 就活躍無比, 是嗎, 我怎麼沒發現呢?類似的這種就是你不知道, 你自己是盲目的, 但是別人知道, 那麼這個就是盲目的我的領域。

最後一個未知的我, 別人不知道, 自己也不知道。 用心理學的概念解釋, 就是我們的潛意識。 舉一個例子, 某位男士平時出了名的膽小, 還怕老婆, 結果有一天他在大街上遇到有一個壞蛋搶了一個老太太的包, 他卻去幫忙了。 不可能吧?大家全部都出乎意料。 然後再問他自己, 他說自己也沒想到:是啊, 我當時怎麼就做出了這樣的事呢?他自己都不知道,

別人更不知道, 這就是他潛意識層面的某種需求的暴露。

那麼, 除了這樣積極的一面之外, 還有我們可能因為童年跟母親的某種關係, 或者跟家人的某種關係隱藏在我們的內心, 這個關係給你帶來的是不愉快的情感, 我們壓抑在內心深處。 時間長了, 就會形成一個敏感的灶點, 平時沒事的時候啥事沒有, 但是萬一跟老公交流時候哪一句話, 哪一件事不小心碰了, 我的氣一下就出來了, 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自己都嚇一跳, 這是怎麼回事呢?

再比如對孩子, 我就想限制他吃巧克力, 我找了一堆的理由, 對牙不好, 孩子小哪能吃那麼多, 所以我就限制他吃糖, 吃巧克力, 吃種種零食。

孩子一吃我就生氣, 我就去控制他, 我就焦慮。 為什麼呢?你可以想一想, 你小時候是不是沒有得到過這種盡興地吃這些零食, 巧克力這樣的快樂?所以一旦有人有機會得到這樣的, 你就會焦慮, 就會找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去限制他。 而你沒有得到過, 恰恰是因為早年可能媽媽跟你的關係, 她對你的控制, 她的對你的種種要求, 導致你在某些方面沒有獲得過滿足。 所以當你的孩子想在這方面獲得滿足的時候, 你就會控制他, 控制完了你又會隱隱地焦慮, 你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 或者說你內心潛意識裡告訴你自己, 他這麼做不可以, 因為我自己都沒得到過, 那為什麼你要得到呢?

我今天想跟大家說的就是, 我們每一個人試試看, 看能不能把開放的我,隱藏的我和盲目的我儘量地擴大,把未知的那部分,通過覺察去把它儘量縮小。

自我的部分擴大得越多,瞭解得越多,無論是你自己還是他人對你瞭解得越多,心理學裡有一個詞,叫做成熟度就會提高。成熟度的提高就會導致你看待問題,看待自己就不會像原來那樣單一,那麼狹隘,不會讓自己那麼難受。

而這個未知的部分,很神秘,如果大家能夠用前面我說的拿出一種白紙寫下自己的需求這麼做,如果你能通過這樣的一些方法有一些覺察,那你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你能有覺察,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就很好了。如果你想解決它,怎麼辦?兩個途徑,一個就是把它開放出來,告訴你的老公,或者告訴你信任的人,或者告訴你那幾大護航艦裡的某個領域的人,你說我有這樣這樣的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辦呢?聽聽大家的意見。

大家記住,未知的部分,只要覺察我們就會說問題解決了一半。

就像一個媽媽,他有了孩子之後,跟丈夫的關係一度出現矛盾。怎麼回事呢?這個媽媽隔三差五就要讓爸爸把錢帶回家,這個爸爸隔一段時間往家帶一點錢,這個媽媽情緒脾氣就好一陣子。時間長了這個老公就覺得,你竟然是個這樣的人,你的眼裡只有錢嗎?給你一點錢你就高興了,幾天不給你就生氣。這個媽媽也發現了,她對我說,真的老師,老公拿回來錢我就會舒服,我就會覺得真好。

是的,大家見了錢都會高興的,但是這個媽媽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最後她就通過回憶自己小時候,覺察發現,小的時候她家裡很窮,這個媽媽和父母之間的安全感不足,導致這個媽媽唯一的安全感的來源就是,當自己手裡有一點錢之後,當他的家庭慢慢有了點錢,家庭成員關係融洽了,媽媽也不那麼傷感了,她就覺得錢跟安全感畫了等號。所以當老公給她帶回來一點錢,她的安全感立刻得到了滿足,她把這塊未知的部分,認認真真地和老公平和地交流,告訴老公她的需求之後(跟自己最親的人交流,一定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指責,不抱怨,不越界,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對方交流),當她把未知的部分說出來之後,就成了公共的部分、開放的部分,他的老公就理解了:老婆原來要錢是這樣,影響到你的安全感。好,我知道了。這樣起碼就對老婆不再生氣了。

這是針對未知的部分的第一個途徑,就是自己覺察之後,告訴身邊的人讓它成為公開的部分,然後獲得支援理解。有些東西我們有覺察就很棒,解決不解決都沒關係的,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就像上面這個例子。

還有一些部分,我發現了之後我難受,我一定要解決,而我身邊又沒有什麼人能給支持,怎麼辦?找專業的人士求助。五大護航艦裡,有一大護航艦就是社會支援系統,一定要會用。

感興趣的媽媽,如果你發現你的確在這些覺察上有問題,你想深入,我建議你,一定要找專業的人士去深入,這個東西一旦打開,縫合是必須的,你不能看一些文章什麼的,把自己打開了然後不去管,那會更影響你的生活。

總結一下:

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是早年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段關係,如果真的有什麼問題,可以按照我剛剛說的方式問問自己,“我有哪些需求,我覺得不能滿足自己?”然後在紙上羅列一下。

(具體做法見:4.25你自己有問題,你敢承認嗎?)

你如果不想用這種方式,也可以用約哈裡的這四個視窗的模式,通過朋友眼中的你,你自己知道的你,你自己不知道朋友知道的你,你把它儘量地統一起來,尤其是隱藏自我的那一部分,把能公開的,就是把能說出來的,儘量地轉化為公開的部分。當然說出來的範圍由你自己決定,我給什麼人說,一定要慎重選擇好人,把它公開了,讓它成為一定範圍內公開的自己。這樣,也是內在自己和外在自己協調統一的一個管道。最後未知的部分,就按前面說的兩種模式,兩種途徑,去處理。

看能不能把開放的我,隱藏的我和盲目的我儘量地擴大,把未知的那部分,通過覺察去把它儘量縮小。

自我的部分擴大得越多,瞭解得越多,無論是你自己還是他人對你瞭解得越多,心理學裡有一個詞,叫做成熟度就會提高。成熟度的提高就會導致你看待問題,看待自己就不會像原來那樣單一,那麼狹隘,不會讓自己那麼難受。

而這個未知的部分,很神秘,如果大家能夠用前面我說的拿出一種白紙寫下自己的需求這麼做,如果你能通過這樣的一些方法有一些覺察,那你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給大家的建議就是,你能有覺察,知道自己有這個問題就很好了。如果你想解決它,怎麼辦?兩個途徑,一個就是把它開放出來,告訴你的老公,或者告訴你信任的人,或者告訴你那幾大護航艦裡的某個領域的人,你說我有這樣這樣的一個問題,我該怎麼辦呢?聽聽大家的意見。

大家記住,未知的部分,只要覺察我們就會說問題解決了一半。

就像一個媽媽,他有了孩子之後,跟丈夫的關係一度出現矛盾。怎麼回事呢?這個媽媽隔三差五就要讓爸爸把錢帶回家,這個爸爸隔一段時間往家帶一點錢,這個媽媽情緒脾氣就好一陣子。時間長了這個老公就覺得,你竟然是個這樣的人,你的眼裡只有錢嗎?給你一點錢你就高興了,幾天不給你就生氣。這個媽媽也發現了,她對我說,真的老師,老公拿回來錢我就會舒服,我就會覺得真好。

是的,大家見了錢都會高興的,但是這個媽媽到底是什麼問題呢?最後她就通過回憶自己小時候,覺察發現,小的時候她家裡很窮,這個媽媽和父母之間的安全感不足,導致這個媽媽唯一的安全感的來源就是,當自己手裡有一點錢之後,當他的家庭慢慢有了點錢,家庭成員關係融洽了,媽媽也不那麼傷感了,她就覺得錢跟安全感畫了等號。所以當老公給她帶回來一點錢,她的安全感立刻得到了滿足,她把這塊未知的部分,認認真真地和老公平和地交流,告訴老公她的需求之後(跟自己最親的人交流,一定要遵守三不原則:不指責,不抱怨,不越界,用這樣的方式來跟對方交流),當她把未知的部分說出來之後,就成了公共的部分、開放的部分,他的老公就理解了:老婆原來要錢是這樣,影響到你的安全感。好,我知道了。這樣起碼就對老婆不再生氣了。

這是針對未知的部分的第一個途徑,就是自己覺察之後,告訴身邊的人讓它成為公開的部分,然後獲得支援理解。有些東西我們有覺察就很棒,解決不解決都沒關係的,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就像上面這個例子。

還有一些部分,我發現了之後我難受,我一定要解決,而我身邊又沒有什麼人能給支持,怎麼辦?找專業的人士求助。五大護航艦裡,有一大護航艦就是社會支援系統,一定要會用。

感興趣的媽媽,如果你發現你的確在這些覺察上有問題,你想深入,我建議你,一定要找專業的人士去深入,這個東西一旦打開,縫合是必須的,你不能看一些文章什麼的,把自己打開了然後不去管,那會更影響你的生活。

總結一下:

自己和自己的關係,就是早年自己和父母的關係。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這段關係,如果真的有什麼問題,可以按照我剛剛說的方式問問自己,“我有哪些需求,我覺得不能滿足自己?”然後在紙上羅列一下。

(具體做法見:4.25你自己有問題,你敢承認嗎?)

你如果不想用這種方式,也可以用約哈裡的這四個視窗的模式,通過朋友眼中的你,你自己知道的你,你自己不知道朋友知道的你,你把它儘量地統一起來,尤其是隱藏自我的那一部分,把能公開的,就是把能說出來的,儘量地轉化為公開的部分。當然說出來的範圍由你自己決定,我給什麼人說,一定要慎重選擇好人,把它公開了,讓它成為一定範圍內公開的自己。這樣,也是內在自己和外在自己協調統一的一個管道。最後未知的部分,就按前面說的兩種模式,兩種途徑,去處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