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細看故宮:午門內太中保三大殿,一個“和”字是靈魂(圖)

題記:北京故宮, 又叫紫禁城, 是世界上現存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封建皇宮。 全部建築為明永樂十八年(1420)建成,
歷經明清兩朝492年24位皇帝, 至1912年2月12日清宣統皇帝溥儀頒佈退位詔, 終結了其作為封建王朝辦公地的作用。

故宮, 古老皇城, 占地約七十二萬平方米, 方形宮圍, 舊稱紫禁城。 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始建, 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 隨即明成祖遷都北京, 這裡開始成為中國封建統治的核心。

1924年, 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 將溥儀逐出宮禁, 同時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 接管了故宮。 於1925年10月10日宣佈成立故宮博物院, 對外開放。

故宮博物院絕無僅有的獨特藏品,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紫禁城木結構宮殿建築群。 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所在, 也是全人類的珍貴文化遺產。 如今, 昔日皇宮禁地那占地78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 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 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

放眼望去, 紫禁城宮殿的金色琉璃瓦頂高低錯落, 好似京城中央的一片宮殿之海。 置身宮中, 高高的、火紅色的一道道宮牆和一排排殿柱, 巨大的黃琉璃瓦殿頂, 還有藍綠五彩與貼金輝映的各式彩畫, 雄偉威赫中又有坦蕩寬和, 華貴炫耀中帶著莊重謹嚴。


一入宮門深似海,層層的玉欄丹墀,重重的瑣窗朱戶,高牆重仞,宮巷深深……初入故宮,就是走進了一座龐大宏偉的迷宮。

參觀故宮博物院,從午門進入。自2011年7月2日起,故宮遊覽路線調整為自南向北單向參觀:午門(南門)只作為參觀入口,神武門(北門)和東華門(東門)只作為參觀出口。

走過金水橋,穿過天安門,就來到了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

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宋宮殿丹鳳門的形制,分上下兩部分。下為12米高墩台,正中三門,兩側各有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台兩側設馬道。中門為皇帝專用,皇帝大婚時皇后喜轎可走中門。此外通過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佈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墩臺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墩台兩翼各有廊廡十三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鐘鼓齊鳴。

午門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每年臘月初一,午門舉行曆書“頒朔”典禮。遇有戰爭大軍凱旋時,要在午門舉行“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午門陳設儀仗。

午門內側。

進入午門,就進入了紫禁城。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之地。三大殿左右兩翼有文華殿、武英殿。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外東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擷芳殿,俗稱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營建的太上皇宮殿——甯壽宮。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甯宮、壽康宮,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壽安宮外,還有英華殿等佛堂建築。

午門之內首先看到的,是故宮的前三殿區,分為三個巨大的院落,依次為太和門廣場、太和殿廣場以及三台,自南向北排布在中軸線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高踞於巨大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形成紫禁城宮殿中央的巔峰。過去,皇帝在這裡舉行最隆重的大朝典禮。

內金水河橫亙於太和門外寬闊的廣場上,即如玉帶,又似巨弓。太和門內,體仁閣、弘義閣以及連綿的廊廡將三大殿四面圍合,院落四角崇樓聳峙。

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寬廣恢弘的大廣場——太和門廣場。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莊嚴的門戶。太和門座落於漢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銅鼎四隻,門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匱,還有兩隻宮內最巨大的青銅獅子為明代鑄造。

明代,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洪熙、宣德、正統三朝皇帝即在此門登基即位,所以在明代又被稱為大朝門。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簷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

太和門前廣場面積約26000平方米,內金水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稱東、西朝房,並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熙和門西向,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位於太和門廣場西側正中,是自前朝通往武英殿、西華門的必經之路。初名右順門,明嘉靖年重建後改稱歸極門,清順治年改雍和門,乾隆年為避雍正皇帝諱改為今名熙和門。

明永樂皇帝曾因北京冬氣嚴寒,諭令早朝禮畢,與百官移至熙和門旁便殿奏事辦公。

協和門為屋宇式大門,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台明至正脊高11.43 米。協和門是聯繫紫禁城外朝中路與東路文華殿等區域的樞紐,出入東華門的必經之路。明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始于文華殿開設經筵,講畢經書,在此門賜酒飯。明景泰初年,由於戰爭形勢的需要還一度在此設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執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太和門的老照片。

進入太和門,後面就是太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場所。皇帝的登極、大婚、冊立皇后和每年的春節、冬至節、皇帝生日以及公佈進士黃榜、派將出征、宴會等大的慶典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初建於明永樂年十八年,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清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禦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禦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體仁閣。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面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毀于火,當年重建。

體仁閣高2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面闊9間,進深3間,明間為雙扇板門,左右各3間安裝一碼三箭式直欞窗,兩梢間、山牆及後簷用磚牆封護。簷下施以單昂三踩鬥栱。一層屋簷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圍廊裝有24根方形擎簷柱,用以支承頂層屋簷,柱間設尋杖欄杆連接,站在平座上可憑欄遠眺。上層樓7間,四面出廊,前簷裝修斜格欞花槅扇28扇,梢間與山牆及後簷牆用木板做封護牆,減少了下層的承重力。簷下為重昂五踩鬥栱。簷角安放脊獸7個。

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於此。乾隆年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弘義閣。

弘義閣侍立於太和殿西南側。初建於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

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於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現辟為“皇朝禮樂展”展廳。

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面東,與體仁閣相對而立。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武樓,嘉靖時稱武成閣,清初改稱弘義閣。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製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該庫收存。

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左右對稱,建築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時體仁閣被火燒毀,就是仿照弘義閣重建的。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米、重約4300公斤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太和殿裝飾豪華。簷下施以密集的鬥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太和殿老照片。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初建於明永樂年,初名華蓋殿,後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後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後改名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求天下和順。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或於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準備工作。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簷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雲龍紋禦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牆,上置瑣窗。殿內外簷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

中和殿殿內原狀陳設。

中和殿門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中和殿老照片。

保和殿是三臺上的第三座大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來幾經災毀和重建。原名為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用天下和諧。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藩國、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改在這裡舉行。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下簷為重昂五踩鬥栱。內外簷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簷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

保和殿內原狀陳設。

保和殿老照片。

一入宮門深似海,層層的玉欄丹墀,重重的瑣窗朱戶,高牆重仞,宮巷深深……初入故宮,就是走進了一座龐大宏偉的迷宮。

參觀故宮博物院,從午門進入。自2011年7月2日起,故宮遊覽路線調整為自南向北單向參觀:午門(南門)只作為參觀入口,神武門(北門)和東華門(東門)只作為參觀出口。

走過金水橋,穿過天安門,就來到了午門。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順治四年(1647年)重修,嘉慶六年(1801年)又修。

午門的平面呈“凹”字形,沿襲了唐宋宮殿丹鳳門的形制,分上下兩部分。下為12米高墩台,正中三門,兩側各有掖門,俗稱“明三暗五”。墩台兩側設馬道。中門為皇帝專用,皇帝大婚時皇后喜轎可走中門。此外通過殿試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宣佈殿試結果後可從中門出宮。東側門供文武官員出入,西側門供宗室王公出入。掖門只在舉行大型活動時開啟。墩臺上正中門樓一座,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重簷廡殿頂。墩台兩翼各有廊廡十三間,俗稱“雁翅樓”。廊廡兩端建有重簷攢尖頂的方亭。正樓兩側有鐘鼓亭各三間,皇帝親臨天壇、地壇祭祀鐘鼓齊鳴。

午門形若朱雀展翅,故又有“五鳳樓”之稱。每年臘月初一,午門舉行曆書“頒朔”典禮。遇有戰爭大軍凱旋時,要在午門舉行“獻俘禮”。明代皇帝處罰大臣的“廷杖”也在午門舉行。(民間傳說中所謂門斬首”亦指此地,但把如此重要的地方作為殺人刑場是不可能的,此說顯然不合史實。) 每逢重大典禮及重要節日,都要在午門陳設儀仗。

午門內側。

進入午門,就進入了紫禁城。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重大典禮之地。三大殿左右兩翼有文華殿、武英殿。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宮。其後為御花園。後三宮兩側排列著東、西六宮,是後妃們居住休息的地方。東六宮東側是天穹寶殿等佛堂建築,西六宮西側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築。外朝、內廷之外還有外東路、外西路兩部分建築。外東路南部是皇子居住的擷芳殿,俗稱南三所,北部是乾隆皇帝營建的太上皇宮殿——甯壽宮。外西路南部是皇太后居住的慈甯宮、壽康宮,北部除皇太后居住的壽安宮外,還有英華殿等佛堂建築。

午門之內首先看到的,是故宮的前三殿區,分為三個巨大的院落,依次為太和門廣場、太和殿廣場以及三台,自南向北排布在中軸線上。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高踞於巨大的三層漢白玉石台基上,形成紫禁城宮殿中央的巔峰。過去,皇帝在這裡舉行最隆重的大朝典禮。

內金水河橫亙於太和門外寬闊的廣場上,即如玉帶,又似巨弓。太和門內,體仁閣、弘義閣以及連綿的廊廡將三大殿四面圍合,院落四角崇樓聳峙。

首先看到的是一個寬廣恢弘的大廣場——太和門廣場。

太和門是紫禁城外朝莊嚴的門戶。太和門座落於漢白玉基座上,丹陛下列銅鼎四隻,門前左右分列石亭、石匱,還有兩隻宮內最巨大的青銅獅子為明代鑄造。

明代,太和門是“禦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詔令,處理政事。洪熙、宣德、正統三朝皇帝即在此門登基即位,所以在明代又被稱為大朝門。清代初年的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賜宴,後來“禦門聽政”改在乾清門。順治元年(1644年)九月,滿族統治者定鼎北京後的第一個皇帝福臨即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

太和門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太和門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當時稱奉天門。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順治三年(1646年)、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焚毀,次年重建。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3間,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上覆重簷歇山頂,下為漢白玉基座,梁枋等構件施以和璽彩畫。門前列銅獅一對,銅鼎四隻,為明代鑄造的陳設銅器。

太和門左右各設一門,東為昭德門(明代稱弘政門),西為貞度門(明代稱宣治門)。光緒十四年貞度門失火,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第二年三門重建。

太和門前廣場面積約26000平方米,內金水河上橫架五座石橋,稱內金水橋。廣場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廊廡,稱東、西朝房,並有協和門(明代稱會極門)和熙和門(明代稱歸極門)東西對峙。東側廊廡在明代用作實錄館、玉牒館和起居注館,清代改作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和內誥敕房。西側廊廡在明代為編修《大明會典》的會典館,清代改為繙書房和起居注館。

熙和門西向,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位於太和門廣場西側正中,是自前朝通往武英殿、西華門的必經之路。初名右順門,明嘉靖年重建後改稱歸極門,清順治年改雍和門,乾隆年為避雍正皇帝諱改為今名熙和門。

明永樂皇帝曾因北京冬氣嚴寒,諭令早朝禮畢,與百官移至熙和門旁便殿奏事辦公。

協和門為屋宇式大門,建築面積約350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2間,黃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台明至正脊高11.43 米。協和門是聯繫紫禁城外朝中路與東路文華殿等區域的樞紐,出入東華門的必經之路。明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始于文華殿開設經筵,講畢經書,在此門賜酒飯。明景泰初年,由於戰爭形勢的需要還一度在此設午朝,御座南向而置,文武執事奏事官依次出班奏事。

太和門的老照片。

進入太和門,後面就是太和殿。

太和殿是明清兩代皇帝舉行大典的場所。皇帝的登極、大婚、冊立皇后和每年的春節、冬至節、皇帝生日以及公佈進士黃榜、派將出征、宴會等大的慶典活動都在這裡舉行。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的至尊金殿,即民間所謂皇宮中的“金鑾寶殿”。初建於明永樂年十八年,後經數次災毀和重建。明嘉靖朝改名皇極殿。清改為今名,蘊含天下和諧的宏旨。

太和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禦路升上三台,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每當大典之際,鳴鐘擊鼓,禮樂齊奏,帝王禦殿升座,君臨天下,接受王公和百官的朝賀,極顯其尊貴和威嚴。

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殿宇,也是中國現存規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築。大殿內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十個脊獸,在現存古建築中僅此一例。

體仁閣。

體仁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內東側,面西。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文樓,嘉靖時改稱文昭閣,清初改稱體仁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六月毀于火,當年重建。

體仁閣高25米,座落於崇基之上,上下兩層,黃色琉璃瓦廡殿頂。下層面闊9間,進深3間,明間為雙扇板門,左右各3間安裝一碼三箭式直欞窗,兩梢間、山牆及後簷用磚牆封護。簷下施以單昂三踩鬥栱。一層屋簷上四周是平座,平座周圍廊裝有24根方形擎簷柱,用以支承頂層屋簷,柱間設尋杖欄杆連接,站在平座上可憑欄遠眺。上層樓7間,四面出廊,前簷裝修斜格欞花槅扇28扇,梢間與山牆及後簷牆用木板做封護牆,減少了下層的承重力。簷下為重昂五踩鬥栱。簷角安放脊獸7個。

康熙年間,曾詔內外大臣舉薦博學之士在體仁閣試詩比賦,清代各朝禦容也曾收藏於此。乾隆年重建後,此處作為清代內務府緞庫,內設收貯緞繡木架143座。

弘義閣。

弘義閣侍立於太和殿西南側。初建於明永樂年,名為武樓,明嘉靖朝改稱武成閣,清初改為今名,意為弘揚大義。

清代的弘義閣長期用於收儲宮廷使用的金銀器具等。現辟為“皇朝禮樂展”展廳。

弘義閣位於太和殿前廣場西側,面東,與體仁閣相對而立。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初稱武樓,嘉靖時稱武成閣,清初改稱弘義閣。清代為內務府銀庫,收存金、銀、製錢、珠寶、玉器、金銀器皿等。皇帝皇后筵宴所用金銀器皿由銀庫預備,用畢仍交該庫收存。

弘義閣與體仁閣作為太和殿的陪襯建築左右對稱,建築形式完全相同,乾隆時體仁閣被火燒毀,就是仿照弘義閣重建的。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位於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顯要位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稱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自建成後屢遭焚毀,又多次重建,今天所見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形制。

太和殿面闊11間, 進深5間,建築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台基通高35.05米,為紫禁城內規模最大的殿宇。其上為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0米、重約4300公斤的大吻。簷角安放10個走獸,數量之多為現存古建築中所僅見。

太和殿裝飾豪華。簷下施以密集的鬥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殿內金磚鋪地,明間設寶座,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米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的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四對陳設:寶象、甪(音錄)端、仙鶴和香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的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方天花正中安置形若傘蓋向上隆起的藻井。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臺,稱為丹陛,俗稱月臺。月臺上陳設日晷、嘉量各一,銅龜、銅鶴各一對,銅鼎18座。龜、鶴為長壽的象徵。日晷是古代的計時器,嘉量是古代的標準量器,二者都是皇權的象徵。殿下為高8.13米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周圍環以欄杆。欄杆下安有排水用的石雕龍頭,每逢雨季,可呈現千龍吐水的奇觀。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

太和殿老照片。

太和殿后面是中和殿。

中和殿位處太和殿與保和殿之間,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初建於明永樂年,初名華蓋殿,後幾經災毀和修建。明嘉靖年重建後改名中極殿,清順治帝入主紫禁城後改名中和殿,取自《禮記·中庸》:“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道也”之意,求天下和順。

中和殿四面門窗的形制取自古代的“明堂”。皇帝在升太和殿舉行大典前,先在此暫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或於親祭等大禮前在此檢閱祝文、奏書之類的準備工作。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為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簷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為銅胎鎏金寶頂。殿四面開門,正面三交六椀槅扇門12扇,東、北、西三面槅扇門各4扇,門前石階東西各一出,南北各三出,中間為浮雕雲龍紋禦路,踏跺、垂帶淺刻卷草紋。門兩邊為青磚檻牆,上置瑣窗。殿內外簷均飾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

中和殿殿內原狀陳設。

中和殿門窗的形制取自《大戴禮記》所述的“明堂”,避免了三座大殿的雷同。明清兩朝,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皇太后上徽號,皇帝在此閱視奏書。玉牒告成,恭進中和殿呈御覽,同時要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

中和殿老照片。

保和殿是三臺上的第三座大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後來幾經災毀和重建。原名為謹身殿,後改建極殿,清代最終定名為保和殿,意為保持心志純一,共用天下和諧。明代,舉行朝典前,皇帝從乾清宮升至此殿更衣。清初,後三宮修復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順治帝的大婚也在此舉行。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賜藩國、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後,皇帝主持的殿試也改在這裡舉行。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1240平方米,高29.5米。屋頂為重簷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上下簷角均安放9個小獸。上簷為單翹重昂七踩鬥栱,下簷為重昂五踩鬥栱。內外簷均為金龍和璽彩畫,天花為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鏤金漆寶座。東西兩梢間為暖閣,安板門兩扇,上加木質浮雕如意雲龍渾金毗廬帽。建築上採用了減柱造做法,將殿內前簷金柱減去六根,使空間寬敞。

保和殿內原狀陳設。

保和殿老照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