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混合治療,追求完全緩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新趨勢

類風濕性關節炎, 是一種免疫系統失調疾病, 免疫系會攻擊身體的關節組織, 導致疼痛、僵硬及腫脹。 此慢性病如果惡化, 患者的骨骼及軟骨組織會進一步受損,

可造成關節嚴重變形, 甚至喪失活動能力。

顧名思義,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發炎性的關節痛症, 七至八成患者由手指開始發病, 亦有部分從腳部開始, 出現脹痛、紅腫, 甚至僵硬(特別是“晨僵”, 即早上醒來時最感僵硬腫脹)。 和機械性關節痛相反, 患上類風濕性關節炎, “愈不動, 愈疼痛”, 更有可能影響眼睛及其他器官, 絕對不容忽視。

患病者眾, 影響深遠

除以上症狀之外,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多種“表現模式”, 包括“遊走性病徵”, 即不同關節輪換疼痛;更有“全身症狀”, 即如發燒、全身乏力及極度疲倦等;如出現“非關節性病症”, 更可能令眼睛出現虹膜炎、令肺部纖維化、令皮膚出現疼痛的血管炎, 甚至影響腎臟,

出現蛋白尿, 可謂影響廣泛。

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傳染病, 也不是具有特定遺傳模式的疾病(雖然家族病史可增加風險)。 按資料顯示, 女性和男性的患病比例為3:1至4:1, 即女性患病的機會較高, 病症的發病高峰期在35至45歲。 另外, 吸煙者的風險亦更高, 患者吸煙, 會令病情更難控制。

香港曾在八九十年代做過一些研究, 由於當時仍沿用舊有的診斷方法, 故得出的發病率是偏低的, 但以現時的全球發病率推斷, 香港以至華南地區的發病率, 應該在百分之一。 比例似小, 但如廣州人口有一千萬, 患者就可能已達十萬之數!在內地, 風濕病科是一個很大的科目, 病人人數眾多, 影響可以極為深遠。

關節痛症, 容易混淆

其實, 關節痛有很多種,

病症亦有相似之處, 容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混為一談。 傳統老百姓不太瞭解關節炎, 只管把關節痛稱為風濕痛, 的確容易混淆。

先說勞損性關節痛, 它是重複性動作引起的, 愈動愈痛, 較易推斷病因。 如果驗血, 血液中的發炎指數一般不會很高;另外, 痛風症也是常見的, 但它的驗血指數會有不同, 尿酸會明顯偏高, 發病的關節亦有所不同, 而且發病會來得較為突然。

此外, 是病症極為近似的銀屑炎, 即俗語說的牛皮癬, 如發現由腳部, 特別是下背開發發病, 必須特別小心, 因為處理方法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不一樣。 當然, 還有強植性脊椎炎和紅斑狼瘡等, 也可引起關節炎症, 必須用對方法, 仔細分清。

準確評估, 及早確診

要診斷準確, 除傳統方法, 看是否有特定部位的滑膜發炎及腫脹之外, 現時更會特別留意:一、臨床判斷, 按國際標準, 就受影響關節作仔細評分;二、血清測試, 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數(RF)及抗環瓜氨基酸(Anti-CCP)指數;三、評估發炎指數, 檢驗反應球蛋白(CRP)及血紅細胞沉降率(ESR)。

值得一提, 以上所說的診斷方法, 並無X光檢查, 因我們已毋須等到關節受損變形才能作出判斷。 現在, 透過以上方法, 就連很早期的病例, 亦可確診無誤。

混合治療, 完全緩解

現時的治療方法, 可分為藥物和非藥物治療。 後者當然要求改善生活習慣, 如戒煙、作息定時等, 而一些物理治療, 如水中打太極等運動, 更是療效顯著。

在藥物治療方面, 分成治標和治本。 治標者,

為類固醇及非類固醇止痛藥;治本者, 則為口服藥加生物製劑。 有別以往用藥層層推進、需時較長的做法, 我們現時會更為進取, 採用混合療法, 以美國和香港的一線藥物“甲氨喋呤”及生物製劑皮下注射, 務求用最短時間, 控制病情, 助患者儘早重拾正常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 可以嚴重影響身心。 病症受控、驗血結果回復正常, 加上造影檢查沒有受損變形, 三面俱到, 才是真正的“完全緩解”, 從這個角度看來, 現時的混合療法, 的確比舊有的大為進步。

【海醫通】引入香港優質醫療資源, 提供赴港購買藥品、體檢、接打疫苗等服務。 海醫通, 大眾可負擔的海外醫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