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外媒稱福建土樓面臨消亡:獨特生活方式被稱“家族小王國”

中國東南省份福建的土樓是中國最驚人的歷史建築之一。 這種民居的特點是, 一圈樓中間圍著一個院子, 看起來像是一種把羅馬競技場與甜甜圈融合在一起的設計。 然而, 許多此類民居建築正受到威脅。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5月1日報導, 雖然46幢最大和最重要的土樓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 但據估計, 福建省還有3000幢土樓未受關注。

報導稱, 許多土樓處於幾乎閒置和破損失修的狀態, 原先住在這裡的居民遷往城市尋找經濟機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土樓描述為“展示一種獨特的集體生活方式的建築傳統和功能的傑出例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 土樓是用於防禦和鼓勵集體生活方式的理想設計。 該組織說, 土樓作為一整個族群的住所發揮著村莊的功能, 被稱作“家族小王國”和“繁華的小城市”。

在福建內龍村的陶淑樓裡長大的林爐生對此深有體會。 他正致力於讓這些經常被忽視的引人入勝的設計煥發新光芒。

34歲的林爐生髮起“好厝邊”計畫——在閩南語裡是好鄰居的意思, 自2015年以來通過這項計畫籌集資金修繕陶淑樓, 讓留下的居民瞭解他們的遺產。

他在談到土樓的設計時說:“土樓讓我認識到這種社區意識。 我小時候, 如果家裡的大人在地裡幹活, 孩子們就去鄰居家吃飯。

經常能看見孩子們互相敲對方家的門, 和朋友一塊兒吃、一塊兒玩耍。 ”他說土樓能促進社交。

他說:“這是現代社會缺失的東西。 ”

土樓是福建特有的建築。 第一幢土樓是由客家人建造的。 客家人是因為社會動盪或者為躲避戰亂從中國北方遷移過來的族群。

土樓的形狀鼓勵緊密的社區, 雖然各家有獨立的居住空間, 但居民會聚集在院子中舉行祭祖或婚嫁等儀式, 以及進行日常生活中的正常交往等。

雖然按照現代的標準來看土樓的設施很簡單, 但住進土樓對修建土樓的客家人來說是成功的標誌, 因為只有那些能夠出資幫助修建土樓的人才能住進去。

住在這些歷史建築中的許多人靠旅遊業而非種地為生, 而且存在一個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那就是中國農村的年輕人從家鄉遷往城市。

對林爐生來說, 在土樓中長大是一段美好的記憶。 他希望自己正在進行的工作將確保土樓這種遺產不會在這一代消亡。

福建土樓的保護情況正越來越受到關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