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筆架山下換新顏——泰和縣上模鄉打造村美民富新城鎮記事

□彭龍鵬、梁生斌

土坯房拆除了, 安全隱患排除了;清潔工程推進了, 鄉村環境變美了;產業發展了, 農民增收路子更寬了。

近年來, 泰和縣上模鄉圍繞建設和諧宜居新上模目標, 通過實施“產城互動”發展戰略, 以小城鎮建設、清潔工程、特色富民產業為抓手, 按照“淨、綠、美、富、和”五字標準開展農業農村工作, 筆架山下的上模鄉村美民富新城鎮目標正在逐步實現。

小城鎮建設群眾主導

為改變農村道路交通不便, 村莊雜亂無章等現象, 該鄉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 大力實施美化、亮化、綠化、潔化工程, 更以生態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鄉風美“五美”的理念,

激發群眾積極性, 讓群眾由“客人”變為“主人”。 在油洲三口塘自然村, 群眾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等靠要”, 自覺主動加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當中, 每家每戶平均投資投勞1萬多元, 共計30多萬元。 同時, 該村充分利用當地的紅色資源, 積極做好1927年10月在三口塘成立中共泰和特別區委和秋收暴動計畫會議舊址的保護修繕工作, 變成村中一道紅色風景。

群眾反映的中小學校舍較破, 且地方較偏、上學放學嚴重影響交通的實際, 該鄉經過多方調研考證, 提出了中小學整體搬遷工作, 目前已做好規劃, 在征地當中。 當地群眾反映圩鎮用水困難, 該鄉爭取150萬元新建飲水工程贏得群眾贊聲一片。

追求人居環境“淨綠美”

為打造“空氣清新、河水清澈、大地清潔”的農村生態家園, 解決村莊“髒、亂、差”問題, 該鄉積極開展農村環境集中整治, 將農村人居環境由“髒亂差”變“淨綠美”。

靈溪村游家新村, 原來垃圾遍地, 村民衛生意識極差。 如何改變這種現狀, 當地蹲村幹部、第一書記及村兩委幹部結合日常工作利用進村入戶的機會口口宣傳, 讓廣大群眾進一步領悟善待農村環境就是善待自我, 動員群眾積極地投身到環境衛生大整治的活動當中。 村中通過召開村民代表大會, 選出理事會成員, 明確農戶門前“三包”制度, 並聘請了1名專職保潔員, 對村莊內的垃圾進行清運。 同時, 該鄉對圩鎮及各單位的垃圾和衛生死角等進行集中清理,

並對圩鎮沿路的戶外廣告、牌匾管理進行了規範, 對集貿市場進行了整頓, 引導攤點入場、入室經營。

據瞭解, 全鄉共出動人工1200余人次, 清運垃圾1.3萬多方;摸排衛生死角40多處, 規範占路經營600余起, 清理亂貼亂畫3100餘處, 拆除鐵皮棚10處, 合計1700平方米。

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為群眾找准合適產業, 以產銷一體化的形式帶動群眾直接參與並受益, 讓群眾在特色產業的發展中脫貧致富, 實現變“輸血”為“造血”。 油洲井岡蜜柚合作社採取村民以土地入股、村致富能人以資金和技術入股、貧困戶1000元+投勞的形式入股。 貧困戶成了股民, 勞動力成了股本, 貧困戶分享紅利機會更大, “輸血”變“造血”成了現實。

同時, 該鄉立足山區實際, 因地制宜找准富民產業。

北溪村的泥鰍養殖合作社採取“農戶+產品+公司”的產銷一體的形式, 解決了群眾特別是貧困戶養了泥鰍賣難的實際。 目前泥鰍養殖基地45畝, 年產泥鰍1.8萬斤, 貧困戶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在華遠黃梔子種植專業合作社, 社員平時共用種植、田間滅蟲、採摘等經驗;銷售時, 合作社領著客戶上門收購, 無縫對接實現社員盈利最大化。 目前該合作社共種植黃梔子1000餘畝, 現年產黃梔子100余萬斤, 年銷售額高達200余萬元, 進入盛采期後年將獲利400萬元以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