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島內反毒需打好組合拳

反毒教育中, 同學們好奇地使用3D眼鏡觀看影片。 黃仲裕攝

戒備森嚴的臺灣空軍清泉崗基地營區內出現50多包安非他命;嘉義一名小學生吃了朋友給的軟糖,

因內含搖頭丸成分, 莫名染上毒癮;一名16歲和一名19歲的高中生攜帶6公斤毒品, 在桃園機場闖關時被警方查獲……在臺灣, 毒品肆虐的問題日趨嚴重, 侵蝕下一代, 對臺灣的社會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島內輿論認為, 反毒已是全民戰爭, 需形成合力, 打出組合拳。

打破家長“保護”心態

針對校園反毒如何奏效, 臺北士林地院法官姜麗香認為, 家庭是很多問題的核心, “爸媽和孩子的配合度愈高, 拉回孩子的可能就愈大。 ”但令人遺憾的是, 雖然各方都有此認知, 但當警方、學校、志工處理吸毒少年時, 最常遭遇的阻力多來自家長。

桃園啟英高中教官邱信國指出, 原因出在家長“不願孩子被懷疑”的心態。 有些家長甚至會隱瞞孩子被警方查獲的事實,

他曾碰到過學生尿液篩檢呈陽性後, 家長立刻安排孩子轉學, 不想讓校方介入, “大概是擔心孩子、家人遭受所謂歧視吧。 ”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主任陳彥君表示, 如何扭轉家長這種心態, 化阻力為助力, 成了反毒最難突破的障礙。 她說, 18歲以下的孩子不可能脫離家庭, 所以拉住家長很重要。 在與個案接觸過程中, 她也發現有時家長會比孩子更需要支援。 “如果這個社會可以多給孩子、家長一點接納、機會, 或許就有機會走回正途。 ”

桃園市少年之家執行長張進益十多年來輔導上千名青少年。 他說, 照顧孩子最重要的是陪伴, 尤其是對缺乏家庭依靠的青少年而言, 至少當孩子消極面對人生時,

能有個聲音告訴他們“還有條路可走”。

政府緝毒應形成合力

除了家長要重視青少年的反毒工作, 有臺灣媒體表示, 島內的公權力部門之間也需要形成合力, 才能系統地做好反毒工作。

臺灣成大政治系暨政經所教授楊永年表示, 反毒幾乎和所有部門都有關係, 除了司法體系, 包括學校、軍隊、衛生、福利與社政系統等均與反毒高度相關。 但在現實中, 許多部門之間的配合存在脫節。

臺灣《聯合報》發表社論稱, 許多教育人員存有“通報越少越好”的心態, 以致警方與教育單位掌握的學生吸毒人數, 落差多達10倍。 據調查, 近兩成青少年最初接觸毒品是在校園, 但因教育人員態度消極或辨識能力不足, 加上家長過度保護子女不願配合,

導致前置處理越遲緩, 後來即越難戒除。

另有台媒報導, 司法部門步調不一也帶來反毒上的障礙:“屢有檢警費力查獲毒梟, 卻被法官大筆一揮放人。 檢院不能共體時艱, 不僅讓毒販偷笑, 也淘空反毒堡壘的基石。 ”該評論還稱, 臺灣當局必須盤整戰力, 加速修法, 調整少年處遇制度, 培養專業志工投入, 擴大青少年人際支持網, 善用大資料打擊毒網, 公部門統一腳步, 才能消除毒害。

反毒教育應接地氣

“你們猜猜, 我最高紀錄一天尿尿幾次?”這是擔任講師的反毒志工周宜賢在學生反毒教育課堂上的提問。 他笑稱, 因為禁不起朋友嘲笑和慫恿, 他曾在夜店裡吸食安非他命, 毒癮讓他的生活回到嬰兒包尿布時代。

“我曾一天尿尿215次, 根本無法睡覺, 整個人快瘋了。 ”

作為“過來人”, 他和一些吸毒後又戒毒的人一起, 參與校園的反毒宣導過程中。 島內專家學者表示, 比起普通老師來做反毒宣導, 這些“過來人”可以談得更深入, 也更接地氣, 而一般的學校老師都沒看過任何毒品, 無法辨識學生是否吸毒, 很容易讓反毒教育變得“紙上談兵”。

除了“過來人”講述心路歷程, 臺灣一些部門和機構還聯合推出“3D反毒行動電影列車”系列活動, 開場先為學生播放20分鐘的3D電影短片, 學生戴上3D眼鏡後, 有關毒品進入人體的過程及產生的反應等效果十分逼真, 對學生產生強烈的“震撼教育”, 效果顯著。 彰化縣警局刑警大隊二組組長張淳閔表示, 活動期間, 台下200多名學生沒人打瞌睡, 還不時爆出笑聲;但在過去,單純“紙上談兵”的教育往往效果不彰。(記者 柴逸扉)

還不時爆出笑聲;但在過去,單純“紙上談兵”的教育往往效果不彰。(記者 柴逸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