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兵器說】航母完美體現海上力量 遠距奔襲遠洋作戰尤擅長

中國網新聞5月2日訊 強於世界者必先勝於海洋, 誰控制了海洋和海權, 誰就擁有了海洋賦予的豐富資源, 享受著海洋帶來的巨大戰略利益。 自從美國通過改裝運煤船製造出第一艘航空母艦以來, 強大的航母編隊集防空、反艦、反潛、對岸攻擊等作戰能力於一身, 使傳統海戰從平面走向了立體, 從此誕生了真正意義的現代海戰。 如今, 航空母艦不僅是可以與核武器比肩的戰略性武器, 也是捍衛國家利益的“大國重劍”。 本期【兵器說】, 就讓我們聊聊屬於航空母艦的風雲往事。

海天之間一首交響曲

1910年,

美國東海岸漢普頓, “伯明罕”號輕型巡洋艦靜靜地停泊在錨地。 與以往不同的是, 這次亮相的“伯明罕”號艦首甲板上鋪設著長26米的木制飛行跑道, 跑道從巡洋艦的艦橋一直向前甲板延伸, 在跑道的起點處, 停放著一架“寇蒂斯”單座民用飛機“金鳥”號。 狂風驟降!強行起飛!“金鳥”號由於滑跑距離太短未能達到應有的起飛速度, 險些一頭紮進大海, 所幸飛行員沉著操作, 終於在飛機進入大海之前一把把它拉了回來。

兩個月後, 美國西海岸三藩市, 同樣的飛機著艦試驗, 軍艦則換成了重型巡洋艦“賓夕法尼亞”號。 這兩次試驗, 是人類首次駕駛飛機從一艘軍艦上起飛, 為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經過兩次里程碑式的試驗,

說明飛機完全可以從軍艦上起飛、降落並執行戰鬥任務, 奠定了航空母艦作為一種新型戰艦的生存基礎。 從那時起, 一種可以主宰海空戰場的新一代“海上霸王”, 就這樣悄然走上了歷史舞臺。

其實, 航空母艦就是一個海上活動的飛機庫和飛機場。

從1917年開始, 英國海軍就著手將建造中的“卡吉林”號客輪改裝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百眼巨人”號。 “卡吉林”原有的煙囪被拆除, 飛行跑道實現了前後貫通的全通式飛行甲板, 極大方便了艦載機的起降作業, 這種被稱為“平原型”結構的航空母艦, 已經初步具備了現代航母的雛形。

同“百眼巨人”號一樣, “蘭利”號也是一艘典型的“平原型”航母。

1920年, 美國海軍選中5500噸運煤船“木星”號來改裝它自己的第一艘航空母艦, 隨後將其改名為“蘭利”號。 “蘭利”號鋪設有長165.3米、寬19.8米的全通式飛行甲板, 艦橋則位於飛行甲板的前下方。 由於這種怪模怪樣的軍艦是第一次出現在美國海軍艦隊序列中, 因此也被戲稱為“帶篷馬車”。

“平原型”航空母艦畢竟有其使用局限性, 1920年, 日本海軍開工建造了本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鳳翔”號, 並於1922年年底建成服役。 該艦本來計畫採取島式上層建築結構, 但最終放棄。 在此之前, 英國海軍於1918年動工興建了“競技神”號航空母艦, 採用了封閉式艦首和全通式飛行甲板, 一個環繞著煙囪的大型艦島配置在艦體右舷。 這種成功的島式結構奠定了現代航空母艦的基本結構,

成為各國航母爭相模仿的標準樣板, 並一直沿用至今。

海上力量的重要選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全球出現了經濟大蕭條, 各海軍強國只能開始軍備控制, 進入了所謂的“海軍假日”時代。 但是, 1922年簽署的《華盛頓條約》雖對戰列艦提出了嚴格管控, 卻對初出茅廬的航空母艦網開一面, 各國海軍也紛紛抓住這個空子, 大力發展航空母艦。 究其原因, 《華盛頓條約》之所以為航空母艦留出了生長空間, 也與“大炮巨艦至上”的年代有關。 說到底, 當時的人們並沒有想清楚航空母艦將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直到1921年7月, 9架各帶有8枚123千克航空炸彈的“馬丁MB-2”轟炸機, 向著美國切薩皮克灣的三艘靶艦一通狂轟濫炸, 包括曾經參加過日德蘭海戰、排水量22808噸的“奧斯特弗裡斯蘭”號和另外兩艘輕型驅逐艦都相繼葬身大海。

這次歷史性的轟炸, 令現場觀摩的美國陸、海軍高級將領大為震驚, 它充分證明了空中力量對於海上作戰的決定性意義, 進而為航空母艦和海軍航空兵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航空母艦成為海上作戰力量的重要選擇, 最為精彩的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11月, 滿載著“劍魚”式攻擊機的英國“光輝”號航空母艦奇襲塔蘭托軍港, 英國海軍僅動用了21架老式“劍魚”攻擊機, 就一舉擊沉、重創了義大利海軍3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 幾乎使其折兵一半, 成為航母發韌之初的經典戰例。 一年後, 日本偷襲珍珠港, “赤城”、“加賀”等6艘大型航空母艦悉數披掛上陣, 再次體現了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經過這兩次經典戰役,航空母艦所展示出的巨大海上威力,徹底摧毀了各國海軍殘存的陳舊觀念。

值得一提的還有“珊瑚海大戰”。偷襲珍珠港得手後,日本海軍企圖繼續南下,因此與美國海軍爆發了“珊瑚海大戰”又稱“珊瑚海海戰”。這次戰爭是航空母艦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雙方在約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飛行員外,雙方自始至終都沒有見過對手的樣子。這種在當時屬於“超視距”的作戰方式,進而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嶄新篇章。此後,世界海戰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航母大戰——中途島海戰,更是將航母的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美軍最終以損失1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4艘日軍航母。可以說,正是航母大戰的成敗,決定著太平洋戰爭的走向,更深刻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二戰結束以後,雖然世界上再也沒有爆發過如同太平洋戰場上那樣精彩的航母大戰,但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直至21世紀的幾場戰爭,到處可見美軍航母艦隊的身影。航空母艦,也成了美國自詡為“世界員警”的重要標誌。

崢嶸歲月再寫輝煌

自從世界上出現了第一艘航空母艦開始,作為一種以艦載航空兵為主要突擊力量的新型艦種,航空母艦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可以遠離軍事基地攜帶著“巨額”作戰資源,在世界各大洋中無拘無束地游來遊去。正是航空母艦在爭奪制海、制空權中所顯現出的巨大優勢,深刻吸引著美、英、法、日等世界軍事強國一百餘年的關注與發展。

航空母艦最大優勢就是航程、續航力、海上滯留時間和強大的艦載航空兵火力突擊能力,尤其擅長遠離補給基地實施遠距奔襲和遠洋作戰。當然,航空母艦面臨的最大問題恐怕也是它自身攜帶的龐大燃料庫和彈藥庫。

航母出航,通常都有一個龐大的艦隊伴隨而行,形成一個強大的空中、水面和水下高度聯合的立體防衛體系。因此,航母之間的戰爭是體系對體系的高強度博弈和對抗,絕不是單個兵器之間的打打殺殺。時至今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建航母艦隊的重要作戰目標,就是對付和干涉那些防衛力量不強、毫無反擊之力的中小國家。

時至今日,構成現代海軍的兩個關鍵字依然是遠洋和護航,這一切的實現條件就是要擁有航空母艦。發展航空母艦,“亮劍”大國重器,才是一個大國維護自己正當海洋權益的應有之義。(中國網軍事觀察員 張乃千)

再次體現了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經過這兩次經典戰役,航空母艦所展示出的巨大海上威力,徹底摧毀了各國海軍殘存的陳舊觀念。

值得一提的還有“珊瑚海大戰”。偷襲珍珠港得手後,日本海軍企圖繼續南下,因此與美國海軍爆發了“珊瑚海大戰”又稱“珊瑚海海戰”。這次戰爭是航空母艦之間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雙方在約1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打了整整5天,除了飛行員外,雙方自始至終都沒有見過對手的樣子。這種在當時屬於“超視距”的作戰方式,進而開創了世界海戰史上的嶄新篇章。此後,世界海戰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航母大戰——中途島海戰,更是將航母的運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美軍最終以損失1艘航母的代價擊沉了4艘日軍航母。可以說,正是航母大戰的成敗,決定著太平洋戰爭的走向,更深刻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世界新秩序的建立。

二戰結束以後,雖然世界上再也沒有爆發過如同太平洋戰場上那樣精彩的航母大戰,但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越南戰爭、海灣戰爭直至21世紀的幾場戰爭,到處可見美軍航母艦隊的身影。航空母艦,也成了美國自詡為“世界員警”的重要標誌。

崢嶸歲月再寫輝煌

自從世界上出現了第一艘航空母艦開始,作為一種以艦載航空兵為主要突擊力量的新型艦種,航空母艦留給人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可以遠離軍事基地攜帶著“巨額”作戰資源,在世界各大洋中無拘無束地游來遊去。正是航空母艦在爭奪制海、制空權中所顯現出的巨大優勢,深刻吸引著美、英、法、日等世界軍事強國一百餘年的關注與發展。

航空母艦最大優勢就是航程、續航力、海上滯留時間和強大的艦載航空兵火力突擊能力,尤其擅長遠離補給基地實施遠距奔襲和遠洋作戰。當然,航空母艦面臨的最大問題恐怕也是它自身攜帶的龐大燃料庫和彈藥庫。

航母出航,通常都有一個龐大的艦隊伴隨而行,形成一個強大的空中、水面和水下高度聯合的立體防衛體系。因此,航母之間的戰爭是體系對體系的高強度博弈和對抗,絕不是單個兵器之間的打打殺殺。時至今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組建航母艦隊的重要作戰目標,就是對付和干涉那些防衛力量不強、毫無反擊之力的中小國家。

時至今日,構成現代海軍的兩個關鍵字依然是遠洋和護航,這一切的實現條件就是要擁有航空母艦。發展航空母艦,“亮劍”大國重器,才是一個大國維護自己正當海洋權益的應有之義。(中國網軍事觀察員 張乃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