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獨家評論:不能打的傳統武術和廣場舞沒有兩樣

鳳凰體育評論員:方正宇

近日有關“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孰強孰弱的爭論頗為熱鬧, 包括各界人士分別對此表明了立場。 可這場爭論或許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偽命題, 關鍵在於, 我們現在所討論的“傳統武術”, 真還是傳統的那個樣子嗎?

所謂的傳統武術, 本質上應當是一種以擊倒乃至消滅對手為目標的技能。 關羽也好趙雲也罷, 這些武將被傳頌至今的基礎, 就是在戰場上不斷斬殺強勁的對手。 而在談起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幾位武術大家時, 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也是霍元甲擊敗外國大力士之類的實戰成績,

而不是去探求迷蹤拳究竟在武術體系中佔據何種地位。 由此可見, “傳統武術”真要是只有花拳繡腿而缺乏實戰支撐, 根本就不可能流傳下來。

接下來的問題是, 現在被列入體育範疇、並且被不少人稱為“舞術”的武術項目又是什麼呢?其實, 這只是現代用來紀念傳統的武術表演而已。 就好像魔術表演不等於真正的魔法一樣, 重架式、輕實戰的武術表演, 也並不能真正代表中國傳統武術的威力, 僅僅是體育領域內一種強身健體的手段。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武術表演”的功能更接近“廣場舞”而不是“傳統武術”。

那麼, 至少幾十年前還存在的那種側重實戰的“傳統武術”, 現在究竟又去了什麼地方呢?其實, “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已處於被極端邊緣化的地位,

至於具體原因, 是因為它在這個時代遇到了三個對手。

第一個對手叫做“科技”。 在冷兵器時代能夠決定戰爭勝敗的武術, 到了熱兵器時代早已風光不再。 正如船越文夫在《精武英雄》中所說的那樣:“殺人最有效的方式, 是手槍!”所以即便一線官兵仍然需要接受各種格鬥訓練, 但是從贏得一場戰爭的角度來看, 實現武器的科技進步才是第一要務, 科學家要比武術家重要得多, 所以武術也就失去了幾千年來最重要的一項功能。

第二個對手叫做“秩序”。 應該說, 在那個中國人還被稱為“東亞病夫”的屈辱年代, 武術曾被寄予揚我國威的厚望, 也迎來了最後的風光時期。 但隨著整個國家進入到穩定有序的狀態,

武術所具有的破壞性也就成了不安定因素。 郭德綱曾說過:“流氓會武術, 誰也擋不住。 ”於是在一個社會暫時還無法消除所有流氓的背景下, 弱化武術所具有的實戰效果, 也就成為了維護穩定的一種必然選擇。

第三個對手叫做“影視”。 國人對於武術的印象, 大多來自于《少林寺》、《黃飛鴻》等功夫影片。 但在真正推動武術發展過程中, 那些特技效果天馬行空的武俠影視反而會產生副作用。 比如一位實戰能力出眾的武術大家, 卻可能經常面對諸如“你能不能用輕功直接飛到二樓”、“能不能快速教會我點穴”之類的問題。 如果以影視標準來衡量, 那麼武術所具有的實戰效果實在是太渺小且無趣。

正是基於以上原因,

所以這個時代即便還有極少數武術的真正繼承者, 但他們所能產生的影響力已經很有限。 能夠被公開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傳統武術”, 只是那些依賴評委打分而不是由擊倒對手來決出名次的表演項目。

更進一步來看, 即便是那些僅僅被少數人所掌握的具有實戰價值的武術套路, 由於缺乏足夠的對外交流, 其格鬥效果自然就會逐漸被拳擊、自由搏擊等更具開放性的項目所超越, 畢竟後者在激烈競爭環境下得到不斷研究, 其發展速度是閉門造車的武術所難以比擬的。

實際上, 包括散打在內的各種搏擊專案, 本來就吸收了天下各種格鬥技巧中的精華, 其中自然也包含中國傳統武術中的部分理念和招式。

至於被列入體育項目的武術表演, 可以算是繼承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外在形式。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話題, 所謂“傳統武術”與“現代搏擊”之間的較量, 其實更像是對於形式與實質的比較, 兩者根本就不在同一條軌道內, 那麼孰強孰弱又何從談起呢?

(鳳凰體育獨家稿件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