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守護者|大興安嶺特大火災親歷者災後入林,一守就是三十年

4月底, 中國北緯52度以北的林區依然蕭瑟。

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 距離圖強林業局約40公里的林場腹地, 一座28米的鐵皮高塔聳立在藍天之下。 53歲的森林防火瞭望員曹志國放下望遠鏡, 俯瞰視野內的這片林區, 皺起眉頭說:“大興安嶺林區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 樹木成材最少要80年到100年的時間。 ”

4月21日,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漠河縣西林吉鎮富克山林區, 白樺林還未吐新。 本文圖片說, 森林防火瞭望員就是大興安嶺廣袤林海裡的眼睛, 是哨兵。 在圖強鎮, 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 整個大興安嶺地區, 有326座。 瞭望沒有死角, 一般十公里左右一座塔, 互相之間沒有盲區。

“現在正是春防的關鍵時期, 你看林子下面那些枯草, 踩在上面吱吱作響, 這時若有一點火源, 立馬就著一大片。 ”站在塔頂觀察林區的曹志國對這片林子熟悉得就像自己的庭院, 面積有多大,

有哪些樹種, 哪裡有溝塘, 哪裡有岔路, 他都知道。

“在我的視線範圍之內, 特別是正南方, 樺樹多, 樟子松少但也有, 還有灌木, 有落葉松, 主要就這幾種。 ”他手指著遠方, 如數家珍。 塔頂薄薄的一層鐵皮, 被踩得咯吱咯吱響, 風力大的時候, 塔身也會來回搖晃。

“別怕, 安全著呢。 ”他依靠著鐵皮欄杆, 笑著對澎湃新聞說。 他高高的個子, 身板還算硬朗, 是典型的北方漢子, 整天在塔上露天工作, 黝黑的皮膚笑起來眼角擠出幾條深深的紋路。

從曹志國身後放眼望去, 此起彼伏的渾圓丘陵上, 白樺林還未吐新, 落葉松和樟子松的綠色樹冠裝點著林海, 它們是30年前“5.6”特大森林火災裡殘留的活立木, 周圍簇擁著的矮小林木是落下種子以後生長起來的幼樹。

4月21日, 大興安嶺北坡額木爾河上游北岸的林區腹地, 一座高28米的鐵皮暸望塔聳立在藍天下。 在圖強鎮, 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 整個大興安嶺地區, 有326座。

在高緯度嚴酷的氣候條件下, 樹木生長得太慢, 不易被察覺。 曹志國卻見證了這片林子的生長,

“我們剛來;各種撲火機具34000件(套);設防火物資儲備庫15個, 這些都是“5.6”大火之後30年逐漸完善起來的。

曹志國在塔上輪崗時, 同事馬坤正在塔下準備晚餐。 他們住的房子不久前翻新過, 但至今還未通電。

“‘5.6’教訓慘痛, 我們這一代人, 都是牢記心裡, 永恆不忘。

大火已經過去三十年了, 這三十年, 彈指一揮間, 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是半輩子, 但大興安嶺林區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 對於樹木成材最少需要80年到100年的時間, 如果再不注重防火, 任由大火像1987年那樣燒, 大興安嶺就變成一片廢墟了。 ”曹志國說。

28年, 他准報過7次火警

黑龍江大興安嶺位於中國最北邊疆, 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生態功能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 也是東北乃至華北平原的重要生態屏障。

“要造福子孫後代, 就得注重防火, 看好這片林子, 讓林火少發生, 儘量不發生。 ”曹志國說, 論歲數, 他是瞭望員裡年紀排第三的, 不過比他大的那兩位做瞭望員的時間沒他長, 他可謂是最資深的瞭望員了。

他的工作看似簡單, 就是盯住方圓幾公里內發生的任何火情,第一時間報告給指揮部,由指揮部調度森警把火災撲滅。

但圖強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馮玉波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份工作,瞭望員素質也有高與低,有些人發現了火情,但對地形地貌不熟悉,不知道哪有山脈、哪有河流,報方位就發蒙,報不准會影響後續撲火時間,“像曹志國這樣的老瞭望員就非常准。”

在塔上待了28年,曹志國總共報了七次火警。

上一次發現火情是2010年,曹志國正在塔上瞭望時,肉眼發現遠處西南方向有煙,他再拿起望遠鏡一看,確實有一股煙柱一點點往上飄,他趕緊拿出羅盤,對準火點,確定方位後向防火指揮部彙報。在林區裡靠前佈防的撲火隊員立刻趕到現場。著火面積不到半畝,半個小時就撲滅了。

“我是211塔,在我塔的220度,距離15公里到16公里,有一股煙柱……”曹志國拿著自製羅盤演示著。

曹志國說,報火警時方位最關鍵,若方位有誤差,撲火隊員在林子裡找半天也找不到火點。但報公里數,誰都不敢保證太精確,彙報的誤差距離越小,說明業務越熟練。他報的誤差最大的一次是差了860米,那一次火點距離暸望塔19公里。

“最遠的火情我報過22公里,就憑眼睛看,那回誤差400米。”他憨憨地笑著,談起業務,他透露著自信,“你一定要找參照物,打比方說,咱這塔離公路3公里,你看那火點離公路多遠,若是一倍的距離,那就是6公里,我都是用參照物估算距離。”

瞭望員每次報告火情,指揮部都會問“煙是什麼顏色,風力多大,火的速度是多少,火往哪邊燒”等一系列問題,指揮部再根據瞭望員的描述,決定如何派隊員撲救,攜帶什麼樣的防火工具。

瞭望員的工作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因此,工作崗位很少調動,負責防火工作的幹部也很少調動。

“老瞭望員我們都不想調動他們,因為換個新人後,我們使著不順手,老瞭望員方便溝通,報的准。”馮玉波告訴澎湃新聞,“有的人一畢業就從事防火辦工作,直到退休。”

落葉松、樟子松、白樺等是這裡的主要樹種,矮小的灌木分佈其中。

曹志國的家距離暸望塔直線距離約20公里,順著他手指的西南方向望去,此起彼伏的丘陵像油畫,但畫中看不到人煙。

瞭望員每年3月15日進山,這時候穿著軍大衣都覺冷,在塔上一直待到11月15日前後,黑龍江省防火指揮部解除秋防,這一年的工作就結束了。

三年前,曹志國還可以在冬季裡搞點副業,從事木材生產、清林或者在貯木場幫忙,每個冬天都能多掙2萬多。

2014年4月1日起,大興安嶺地區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採伐,數以萬計的林區人放下斧頭放下鋸,全部轉崗投入到了保護生態的洪流之中。曹志國一年的工作就變成了三季,站在塔上,蕭瑟的春天裡,他盼望著生機盎然的夏天,等到這片林海滿目金黃,他又開始盼著落雪。

他不喜歡春季的林子,這個季節,廣袤的林區裡生命跡象太少,湛藍的天空偶爾會有猛禽和烏鴉飛過,有些淒涼。

他告訴澎湃新聞,等過一段時間,白樺樹吐新後,整個大興安嶺會是一片綠色的林海,這是他最喜歡的季節:那些翠綠的葉子,未染一絲塵埃,在捉摸不定的風中簌簌作響,“眼裡看著舒坦”。

在近幾年發生的火災中,人為火比例下降,雷擊導致的自然火占比凸顯。

“管住人,封住山”,這是當地防火的訣竅,澎湃新聞記者在林區裡發現,每一個通往山林的路口都設檢查站,隨處可見防護員在巡護。

曹志國最擔心的是每年六七月份,到了“采山”季節,外來人員就多了起來,這時候防火最難管。

“我們本地人說的采山就是到山裡采野藍莓、蘑菇、紅豆、木耳這些,這是老百姓致富的一個管道,勤快的人在這個時候能掙一萬多塊錢。”曹志國說。

采山人員吸煙有時會引發火災,“這時候的火不用擔心,”曹志國一擺手說,“瞭望員在塔上看到冒煙了,趕緊報告,撲火隊一到就打滅了,這時候不會有大火。”

最怕的是五月下旬,大興安嶺地區的這個季節已經開始下雨,打雷,這幾年的雷擊火多了起來。

“海拔高,地底下有礦產資源的地方,招雷。”圖強林業局分管防火工作的副局長賈士民說,一到高發季節,就得把撲火隊靠前佈防。

“如果你沒發現,樹被擊著了倒下來,下面有草,就會造成大的森林火災。”賈士民說。

曹志國正在演示一旦發現火點,如何用羅盤定位。

“森林防火瞭望員非常關鍵。”賈士民說,他們是大興安嶺廣袤林海裡的眼睛,是哨兵。在圖強鎮,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整個大興安嶺地區,有326座。瞭望沒有死角,一般十公里左右一座塔,互相之間沒有盲區。有時候一個地方有煙柱,兩個塔都能發現。

但在打雷天,瞭望員是不能在塔上工作的。暸望塔四周都是鐵皮,導電很厲害,曹志國親眼看見雷擊的火球,從鐵架子一直順到地下。

“天氣不好,指揮部就問,哪個塔附近打雷了,你趕緊告訴他們,然後下去避雷,等雷過去後才能重新上塔。”

尋找後繼者

30年間,整個中國的森林防火制度和體系建設都有了長足發展。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同時建成了由程式控制電話、視頻網路組成的有線通信網,以及短波、超短波、衛星電話、公眾移動網路組成的無線通訊網,形成了覆蓋全區的三級防火通信網路。全區設有13個森林火險因數採集站、51個森林火險因數監測站,定時發佈森林火險和氣象預報資訊。

衛星遙感、飛機觀察、高山瞭望和地面巡護“四位一體”的監測手段已經可以確保火險早預警、火情早發現、火災早處置。

但現在大興安嶺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後備力量不足。

無論是瞭望員還是撲火隊伍,普遍都與曹志國的年紀相仿,50多歲,在山上爬冰臥雪多年,許多隊員身體不好,腰腿疼病。

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份工作,後續隊伍難以更新。

夜幕降臨,曹志國、馬坤在“211”塔下留影。

賈士民也在考慮採用新技術替代人工。他認為,未來防火,還得朝精細化方向發展,機械化、科技含量要提高。

賈士民見過加拿大森林的火災撲火,主要依靠大型機械設備。但國內的很多火災現在仍然依靠人海戰術,“隊員回來就臉黑的不像樣,那種高強度的疲勞,一般人受不了,年輕人誰還願意做這份工作?”

曹志國拍拍胸前說,自己身體還算硬朗,他現在最擔心的是妻子的身體,去年她被診斷出胃癌後,他在塔上工作總不放心不下。

28年,妻子來看過他好多次。他們會一起上塔,一起看著林海凝神。

再過7年,曹志國也將退休。兒子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長春工作,一直讓他也到長春去住,“兒子說,哪怕我給你找個打工的活,咱都不幹這工作,掙的少,還危險,畢竟都這麼大年紀了。”

“我做這份工作就是要看好這片林子,我怎麼能撂下工作不管呢?我就算去,也要再過7年幹到退休。”談起兒子,曹志國一臉的笑容,再看看腳下的這片林木,他們也像自己的孩子,與兒子的年齡也相仿。

談話間,來自緯度更高地區的乾冷氣流在林海裡穿過,有時這突如其來的強風會把林木折彎刮倒。

“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曹志國說。

就是盯住方圓幾公里內發生的任何火情,第一時間報告給指揮部,由指揮部調度森警把火災撲滅。

但圖強林業局防火辦副主任馮玉波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勝任這份工作,瞭望員素質也有高與低,有些人發現了火情,但對地形地貌不熟悉,不知道哪有山脈、哪有河流,報方位就發蒙,報不准會影響後續撲火時間,“像曹志國這樣的老瞭望員就非常准。”

在塔上待了28年,曹志國總共報了七次火警。

上一次發現火情是2010年,曹志國正在塔上瞭望時,肉眼發現遠處西南方向有煙,他再拿起望遠鏡一看,確實有一股煙柱一點點往上飄,他趕緊拿出羅盤,對準火點,確定方位後向防火指揮部彙報。在林區裡靠前佈防的撲火隊員立刻趕到現場。著火面積不到半畝,半個小時就撲滅了。

“我是211塔,在我塔的220度,距離15公里到16公里,有一股煙柱……”曹志國拿著自製羅盤演示著。

曹志國說,報火警時方位最關鍵,若方位有誤差,撲火隊員在林子裡找半天也找不到火點。但報公里數,誰都不敢保證太精確,彙報的誤差距離越小,說明業務越熟練。他報的誤差最大的一次是差了860米,那一次火點距離暸望塔19公里。

“最遠的火情我報過22公里,就憑眼睛看,那回誤差400米。”他憨憨地笑著,談起業務,他透露著自信,“你一定要找參照物,打比方說,咱這塔離公路3公里,你看那火點離公路多遠,若是一倍的距離,那就是6公里,我都是用參照物估算距離。”

瞭望員每次報告火情,指揮部都會問“煙是什麼顏色,風力多大,火的速度是多少,火往哪邊燒”等一系列問題,指揮部再根據瞭望員的描述,決定如何派隊員撲救,攜帶什麼樣的防火工具。

瞭望員的工作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因此,工作崗位很少調動,負責防火工作的幹部也很少調動。

“老瞭望員我們都不想調動他們,因為換個新人後,我們使著不順手,老瞭望員方便溝通,報的准。”馮玉波告訴澎湃新聞,“有的人一畢業就從事防火辦工作,直到退休。”

落葉松、樟子松、白樺等是這裡的主要樹種,矮小的灌木分佈其中。

曹志國的家距離暸望塔直線距離約20公里,順著他手指的西南方向望去,此起彼伏的丘陵像油畫,但畫中看不到人煙。

瞭望員每年3月15日進山,這時候穿著軍大衣都覺冷,在塔上一直待到11月15日前後,黑龍江省防火指揮部解除秋防,這一年的工作就結束了。

三年前,曹志國還可以在冬季裡搞點副業,從事木材生產、清林或者在貯木場幫忙,每個冬天都能多掙2萬多。

2014年4月1日起,大興安嶺地區全面停止木材商業性採伐,數以萬計的林區人放下斧頭放下鋸,全部轉崗投入到了保護生態的洪流之中。曹志國一年的工作就變成了三季,站在塔上,蕭瑟的春天裡,他盼望著生機盎然的夏天,等到這片林海滿目金黃,他又開始盼著落雪。

他不喜歡春季的林子,這個季節,廣袤的林區裡生命跡象太少,湛藍的天空偶爾會有猛禽和烏鴉飛過,有些淒涼。

他告訴澎湃新聞,等過一段時間,白樺樹吐新後,整個大興安嶺會是一片綠色的林海,這是他最喜歡的季節:那些翠綠的葉子,未染一絲塵埃,在捉摸不定的風中簌簌作響,“眼裡看著舒坦”。

在近幾年發生的火災中,人為火比例下降,雷擊導致的自然火占比凸顯。

“管住人,封住山”,這是當地防火的訣竅,澎湃新聞記者在林區裡發現,每一個通往山林的路口都設檢查站,隨處可見防護員在巡護。

曹志國最擔心的是每年六七月份,到了“采山”季節,外來人員就多了起來,這時候防火最難管。

“我們本地人說的采山就是到山裡采野藍莓、蘑菇、紅豆、木耳這些,這是老百姓致富的一個管道,勤快的人在這個時候能掙一萬多塊錢。”曹志國說。

采山人員吸煙有時會引發火災,“這時候的火不用擔心,”曹志國一擺手說,“瞭望員在塔上看到冒煙了,趕緊報告,撲火隊一到就打滅了,這時候不會有大火。”

最怕的是五月下旬,大興安嶺地區的這個季節已經開始下雨,打雷,這幾年的雷擊火多了起來。

“海拔高,地底下有礦產資源的地方,招雷。”圖強林業局分管防火工作的副局長賈士民說,一到高發季節,就得把撲火隊靠前佈防。

“如果你沒發現,樹被擊著了倒下來,下面有草,就會造成大的森林火災。”賈士民說。

曹志國正在演示一旦發現火點,如何用羅盤定位。

“森林防火瞭望員非常關鍵。”賈士民說,他們是大興安嶺廣袤林海裡的眼睛,是哨兵。在圖強鎮,這樣的暸望塔有21座,整個大興安嶺地區,有326座。瞭望沒有死角,一般十公里左右一座塔,互相之間沒有盲區。有時候一個地方有煙柱,兩個塔都能發現。

但在打雷天,瞭望員是不能在塔上工作的。暸望塔四周都是鐵皮,導電很厲害,曹志國親眼看見雷擊的火球,從鐵架子一直順到地下。

“天氣不好,指揮部就問,哪個塔附近打雷了,你趕緊告訴他們,然後下去避雷,等雷過去後才能重新上塔。”

尋找後繼者

30年間,整個中國的森林防火制度和體系建設都有了長足發展。

目前,大興安嶺地區同時建成了由程式控制電話、視頻網路組成的有線通信網,以及短波、超短波、衛星電話、公眾移動網路組成的無線通訊網,形成了覆蓋全區的三級防火通信網路。全區設有13個森林火險因數採集站、51個森林火險因數監測站,定時發佈森林火險和氣象預報資訊。

衛星遙感、飛機觀察、高山瞭望和地面巡護“四位一體”的監測手段已經可以確保火險早預警、火情早發現、火災早處置。

但現在大興安嶺地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後備力量不足。

無論是瞭望員還是撲火隊伍,普遍都與曹志國的年紀相仿,50多歲,在山上爬冰臥雪多年,許多隊員身體不好,腰腿疼病。

年輕人不願意從事這份工作,後續隊伍難以更新。

夜幕降臨,曹志國、馬坤在“211”塔下留影。

賈士民也在考慮採用新技術替代人工。他認為,未來防火,還得朝精細化方向發展,機械化、科技含量要提高。

賈士民見過加拿大森林的火災撲火,主要依靠大型機械設備。但國內的很多火災現在仍然依靠人海戰術,“隊員回來就臉黑的不像樣,那種高強度的疲勞,一般人受不了,年輕人誰還願意做這份工作?”

曹志國拍拍胸前說,自己身體還算硬朗,他現在最擔心的是妻子的身體,去年她被診斷出胃癌後,他在塔上工作總不放心不下。

28年,妻子來看過他好多次。他們會一起上塔,一起看著林海凝神。

再過7年,曹志國也將退休。兒子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在長春工作,一直讓他也到長春去住,“兒子說,哪怕我給你找個打工的活,咱都不幹這工作,掙的少,還危險,畢竟都這麼大年紀了。”

“我做這份工作就是要看好這片林子,我怎麼能撂下工作不管呢?我就算去,也要再過7年幹到退休。”談起兒子,曹志國一臉的笑容,再看看腳下的這片林木,他們也像自己的孩子,與兒子的年齡也相仿。

談話間,來自緯度更高地區的乾冷氣流在林海裡穿過,有時這突如其來的強風會把林木折彎刮倒。

“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曹志國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