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升學季,據說90%的家長都因為這個問題急瘋了

當“雞頭”還是當“鳳尾”?

這樣一個永遠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

在孩子的升學面前,

變得愈發難以抉擇。

奮力擠進一所名校還是去對口的普通學校?

選一所好學校, 還是選一個好班?

……

在一個個選擇面前,

家長生怕做錯了任何一個決定。

當“雞頭”還是“鳳尾”,

90%面臨升學的孩子家長都會糾結這個問題

每一年的小升初, 團長都會見到太多焦慮的家長。 他們會老早就開始做準備, 哪怕孩子的基礎不算特別好, 也會拼命去民辦校為孩子報名, 琢磨著如何製作簡歷, 揣測著學校面談到底看重啥……

但是, 很少有家長會沉下心來研究孩子適合哪所學校。 甚至, 這個問題在焦慮面前, 都會變得空泛。

而各種不確定性卻加深了家長的“選校困難症”, 尤其是成績中等偏上孩子的家長。 畢竟, 牛娃進名校難度並不算大。

最近, 隨著民辦校外地生小升初考試的落幕, 關於小升初的討論越來越多,

有一位家長便這樣在群裡吐槽:

“好的民辦校簡直是要過五關斬六將, 太難擠進去了, 但是娃兒成績又還可以, 等到派位、劃片又太被動了, 真的是太糾結了, 這段時間班都沒心上, 就一直在為娃兒上學的事情各種打聽, 還是惱火!”

一段吐槽引來無數附和

“每天只要想起孩子小升初, 都睡不好覺。 根據去年的劃片來看, 娃兒小學的對口初中很一般, 我沒指望娃兒考清華北大, 但是就怕初中沒學好, 學校氛圍不好, 所以還是希望能讓她擠進一個好學校。 ”

然而, 就在多數小升初家長拼命想讓孩子擠進名校的時候, 卻也有初一家長說起去年的“擇校”經歷, 最開始也讓娃兒報了民辦校, 並且錄取了, 但還是放棄了,

孩子最後通過微機派位去了區上的一所公辦校, “我一點也不後悔當初的選擇, 娃兒的成績現在在班上總是前幾名, 人也很自信, 如果在民辦校, 她可能還要跟不上。 ”

總體而言, 家長們的觀點無非是這樣三種:

觀點一:“寧當鳳尾不當雞頭”

即便當鳳尾, 名校也是有好的資源, 更多上進優秀的同學, 可以激勵孩子進步。

觀點二:“寧當雞頭不當鳳尾”

在牛校裡做“鳳尾”應該也挺痛苦的吧, 孩子如果在小學沒有一個很好的基礎, 建議別去超牛的中學受罪, 絕對是受罪!把家長和孩子的自信心都打擊完了才是得不償失。

觀點三:還是要看“雞頭”和“鳳尾”的具體情況

看是哪一級的牛校與哪一級的普通校相比, 如果是太撇的學校, 根本就沒得比較。

另外, 再普通的學校也會有個把牛人。

一位名校畢業父親的獨白:

堅決讓孩子“甯當雞頭不當鳳尾”

當然, 如果你的孩子可以在名校當明星學生, 那當然是最好的事。 但是對於大多數水準中上的學校, 該選擇“雞頭”還是“鳳尾”?一位畢業於名校, 如今在香港中文大學授課的父親是這樣認為的:“對於金字塔中端的孩子來說,

哈佛大學不如普通大學。 ”

先看看歷史上重要的學術論文如何考慮這問題:

著名作家Malcolm Gladwell在他著作David & Goliath裡, 就討論了哈佛經濟學博士畢業6年後的成就。 哈佛經濟學院是美國經濟學博士中最難考進的, 畢業生當然也最優秀, 這不讓人意外。

但是讓人驚訝的是, 除了前30%以外, 其他大部分畢業生竟然不如排名低於30的學校的前5%博士生。

也就是說, 與其在名校裡當中等分子, 不如到普通學校裡當個頂尖學生。

接下來的問題是, 為什麼會這樣?

這位父親的觀點是:名校的氛圍, 不利於大部分中等學生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日常學習中, 孩子們會自覺地把自己和身邊的人比較, 確定自己的優劣,從而得出自己在哪一方面更好。這種自我概念能夠非常直接地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女生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成績和數學自我概念,和男生其實差不多,但是到了中學,就會下降很大,而且,自我概念的下降,往往先於成績的下降。

為了印證這個結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針對同一群女生,安排兩場難度相當的數學考試,一場純女生參加,一場有男生在場,結果顯示,有男生在場時,女同學的成績要低得多。可見“自我概念”的心理影響因素對學生有多大影響。

在名校掙扎的中等生,其實就有點像這場有男生在場的考試中的女生。時間長了,他們便會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是我擅長的。”

當然,也不乏有這樣一群學生,因為自己是通過了非常嚴格的選拔,才最終進入高水準的名校,從而認為,這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學業自我概念因此升高,變得更有自信心,俗稱“同化效應”,這也是很多人送孩子去名校時非常看重的一點。

然而,這種正面效應其實非常小。

說到底,如何選擇學校

應該看重這幾點

這位名校畢業的家長觀點或許有些個人化,可仔細想想卻也不無道理。畢竟,團長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關於孩子好不容易進了名校,卻跟不上節奏,反而更自卑的例子。

那麼,家長在幫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看重的到底應該是什麼?學校硬體設施、校風、費用情況……這些當然都是標準,也有不少家長會諮詢學校這一屆的師資如何。

但是真要進行選擇,有個參考的話,還是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看:

孩子性格 :要明確孩子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學校,有的孩子心理素質不太好,到了優秀的集體裡,容易自卑,那去做“鳳尾”或許不是明智的決定;有的孩子性格要強,跟優秀的人在一起,孩子也會跟著優秀起來,那不妨去拼一拼名校。

離家遠近 :寄宿還是走讀,去劃片的公立學校還是努力進一所民辦校,學校和家的距離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初中三年下來費在路上的時間也不少,節約的時間至少可以讓孩子多休息。

學校偏向 :每個學校有自己偏向,比如有的學校氛圍相對比較輕鬆些,比較注重全方面的發展,有的作業量比較多注重應試教育等等,還是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比較好。

老師如何:有人認為,名校的老師學歷高、教學好,所以學生會出色。其實,老師是否用心、是否投入,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如何評斷一位老師,主要是看這位老師是否願意投入到你的孩子身上。願意把時間投入到你孩子身上,其實也會使得上文分析過的孩子“自我概念”得以提升。千萬不要小瞧心理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力。

最後,無論如何都要實際地考量自己孩子的情況,聽聽孩子的想法,萬一沒能去到心儀的學校也別認為就是“世界末日”,還不如分析分析自己的短板。

你們對於這個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又是怎麼看的呢?不妨在文末和團長討論討論,講真,其實你們的評論才是團長最愛看的~比如以下這些觀點:

@Dana:我也是名校走出來的,我非常理解那種同輩間的壓力,不過,我自己卻是抵制住了這種壓力,並將壓力轉化為了動力,從而實現了從“普通”到“優秀”的逆襲。世間的事沒什麼是絕對的,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校畢業,在年輕時多經歷磨難和挫敗,對一個人堅韌性格的形成是絕對有好處的!好性格才是伴隨一生的財富!可能的話,還是多給孩子追逐夢想感受拼搏的機會,在“鳳尾”中磨礪出來的自信才是真自信!

@阿咩:分人吧。有的人,看周圍的人優秀自己也會加倍努力啊。但是在普通的地方,覺得自己已經不錯了會怠慢吧。

@素簡清歡:鳳尾培養的是眼界,雞頭鍛煉的是能力,走向不同,沒什麼可比性,適合哪方面因人而異。成長最需要鍛煉的是定力和承受力,讓孩子學會認清自己並對自己負責才是關鍵,而不是一味地由家長主觀地去理解安排。

文 | 默魚

確定自己的優劣,從而得出自己在哪一方面更好。這種自我概念能夠非常直接地影響學生的成績表現。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女生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成績和數學自我概念,和男生其實差不多,但是到了中學,就會下降很大,而且,自我概念的下降,往往先於成績的下降。

為了印證這個結論,還有一個有趣的實驗:

針對同一群女生,安排兩場難度相當的數學考試,一場純女生參加,一場有男生在場,結果顯示,有男生在場時,女同學的成績要低得多。可見“自我概念”的心理影響因素對學生有多大影響。

在名校掙扎的中等生,其實就有點像這場有男生在場的考試中的女生。時間長了,他們便會覺得“好像沒有什麼是我擅長的。”

當然,也不乏有這樣一群學生,因為自己是通過了非常嚴格的選拔,才最終進入高水準的名校,從而認為,這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學業自我概念因此升高,變得更有自信心,俗稱“同化效應”,這也是很多人送孩子去名校時非常看重的一點。

然而,這種正面效應其實非常小。

說到底,如何選擇學校

應該看重這幾點

這位名校畢業的家長觀點或許有些個人化,可仔細想想卻也不無道理。畢竟,團長經常能聽到一些家長關於孩子好不容易進了名校,卻跟不上節奏,反而更自卑的例子。

那麼,家長在幫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看重的到底應該是什麼?學校硬體設施、校風、費用情況……這些當然都是標準,也有不少家長會諮詢學校這一屆的師資如何。

但是真要進行選擇,有個參考的話,還是要根據每個家庭的實際情況來看:

孩子性格 :要明確孩子到底適合什麼樣的學校,有的孩子心理素質不太好,到了優秀的集體裡,容易自卑,那去做“鳳尾”或許不是明智的決定;有的孩子性格要強,跟優秀的人在一起,孩子也會跟著優秀起來,那不妨去拼一拼名校。

離家遠近 :寄宿還是走讀,去劃片的公立學校還是努力進一所民辦校,學校和家的距離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初中三年下來費在路上的時間也不少,節約的時間至少可以讓孩子多休息。

學校偏向 :每個學校有自己偏向,比如有的學校氛圍相對比較輕鬆些,比較注重全方面的發展,有的作業量比較多注重應試教育等等,還是根據自家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比較好。

老師如何:有人認為,名校的老師學歷高、教學好,所以學生會出色。其實,老師是否用心、是否投入,才是更重要的因素。如何評斷一位老師,主要是看這位老師是否願意投入到你的孩子身上。願意把時間投入到你孩子身上,其實也會使得上文分析過的孩子“自我概念”得以提升。千萬不要小瞧心理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力。

最後,無論如何都要實際地考量自己孩子的情況,聽聽孩子的想法,萬一沒能去到心儀的學校也別認為就是“世界末日”,還不如分析分析自己的短板。

你們對於這個沒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又是怎麼看的呢?不妨在文末和團長討論討論,講真,其實你們的評論才是團長最愛看的~比如以下這些觀點:

@Dana:我也是名校走出來的,我非常理解那種同輩間的壓力,不過,我自己卻是抵制住了這種壓力,並將壓力轉化為了動力,從而實現了從“普通”到“優秀”的逆襲。世間的事沒什麼是絕對的,無論是名校還是普通校畢業,在年輕時多經歷磨難和挫敗,對一個人堅韌性格的形成是絕對有好處的!好性格才是伴隨一生的財富!可能的話,還是多給孩子追逐夢想感受拼搏的機會,在“鳳尾”中磨礪出來的自信才是真自信!

@阿咩:分人吧。有的人,看周圍的人優秀自己也會加倍努力啊。但是在普通的地方,覺得自己已經不錯了會怠慢吧。

@素簡清歡:鳳尾培養的是眼界,雞頭鍛煉的是能力,走向不同,沒什麼可比性,適合哪方面因人而異。成長最需要鍛煉的是定力和承受力,讓孩子學會認清自己並對自己負責才是關鍵,而不是一味地由家長主觀地去理解安排。

文 | 默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