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祁連山煥發新容顏

本報記者吳曉燕魯明

今年初春, 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烏江鎮謝家灣村養殖戶周澤民, 經過反復思量, 作出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主動關閉經營多年、位於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試驗區內的養殖場, 暫時外出務工。 “周澤民這個占地4.68畝的養殖場, 以前養著100多隻羊, 羊只糞便既產生水體、土壤污染, 還多多少少有大氣污染的問題。 ”烏江鎮鎮長謝曉軍介紹說, 周澤民之所以作出這個決定, 是為了自然保護區的生態建設考慮。

地處千里河西走廊腹部的張掖, 坐落在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之上,

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了保衛國家的生態屏障安全, 在張掖各級黨委、政府肩負起生態保護政治責任的同時, 當地更多在保護區範圍劃定前“入駐”的企業、群眾作出了跟周澤民一樣的選擇。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祁連山生態保護工作。 推動祁連山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工作, 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加快補齊生態環境短板的重大舉措。 ”張掖市委書記毛生武說, 為堅定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一系列決策部署, 徹底整改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饋意見問題、環保部約談問題, 去年12月以來, 張掖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使命感,

勇於擔當、主動作為, 啟動實施了“張掖市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回饋問題整改行動”, 各級黨委、政府採取集中統一領導, 靠前組織指揮, 黨員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帶頭整改, 動員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 發起了一場生態保護的總體戰!

勇於擔當主動作為

——積極履行政治責任, 保衛家園的“命脈”

張掖是一個典型的戈壁綠洲城市, 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中部黑河濕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態系統在張掖境內交錯銜接, 市域面積有一半以上屬祁連山水源涵養區, 近一半與黑河濕地相連, 生態系統多樣。 可以說, 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張掖綠洲的“命脈”所在。

“張掖處在我國‘兩屏三帶’陸地生態安全格局的重要位置,

生態屏障功能日益凸顯。 ”張掖市委副書記、市長黃澤元說, 祁連山和黑河濕地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張掖的光榮和驕傲, 也是張掖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和責任, 其生態保護工作極具複雜性, 任務艱巨。 祁連山經歷了上個世紀60年代以來, 以森林採伐、礦山開採、水電建設、旅遊開發為主的較大規模開發, 生態受到了嚴重破壞。 作為祁連山的“地主”, 張掖不僅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停止新的破壞, 而且要義不容辭地還清歷史欠帳。 因此, 張掖在祁連山生態問題整改上, 堅持以“歷史問題不放過、歷史問題不遺留”為原則, 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 堅決整改生態突出問題, 保護賴以生存的家園“命脈”,
給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張掖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組指示和甘肅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 把中央和省上環保督察回饋問題整改作為全市最緊迫、第一位政治任務, 牢牢抓在手上, 採取堅決果斷措施, 全力推進生態環保問題整改落實。 整改行動開始後, 張掖市迅速成立了整改行動指揮部, 全市6個縣區和53個部門立下“軍令狀”, 所有問題逐一建立台賬, 掛圖作戰, 由市縣兩級幹部包抓整改一項, 驗收一項, 銷號一項, 市上組織了三輪直赴所有現場的明察和不定時的暗訪, 發現工作不力立即追責。 至4月21日, 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段179項生態環境問題中, 張掖市負責整改的171項已完成140項,

整改率為81.9%。

記者注意到, 面對生態環境問題整改, 張掖不僅勇於擔當, 而且主動作為, 嚴守法律底線和生態紅線。 這179個生態環境整改問題中, 除了49項是環保部約談指出的外, 其餘130項都是張掖在組織自查、“回頭看”的過程中發現的。 目前, 在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內, 已經過期的探礦採礦專案全部實現了關閉停產, 未過期的探礦採礦專案也全部停工停產。 此外, 張掖對保護區內31個水利水電專案進行全面治理、環境修復, 垃圾清運、汙水處理等設施配套到位, 實現了水電站生態水下泄監控全覆蓋, 24小時不間斷記錄監控, 並建立了環保、水務部門定期巡查制度。

與此同時, 張掖市深入開展生態環境問題“大發現、大整治”和城鄉環境衛生“大清潔、大整治”行動, 動員全市900多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1.5名幹部職工和20多萬名群眾參與其中,又發現和整治了一批生態環保和城鄉環境衛生問題,城鄉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綜合施策戮力同心

——黨組織廣泛動員,引導全民參與“生態保衛戰”

“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整改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群眾必須積極轉變生產生活的觀念和方式。”記者在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黃家灣村採訪時,村支書劉振華對記者說,整改行動開展以來,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廣泛動員,把大力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將培育農民良好生產生活習慣作為工作重點,按照一個問題不放、一戶不落、一處死角不留的辦法,最大限度集中開展玉米秸稈整治、廢舊地膜回收、臨時違章建築拆除、養殖場區排汙整治等專項行動,並設立了6處曝光台,讓群眾共同監督整治進展。此外,為了給構築生態屏障“添磚加瓦”,村黨支部以建設生態經濟複合型農田林網為目標,堅持抓好農田主幹道、渠系周邊林帶、溝邊綠化和殘次林網的改造,起到了保護水系、防風固沙的作用。

綜合施策,為構築生態屏障貢獻應有之力。正如黃家灣村黨組織引導全民參與行動的做法一樣,記者在張掖的各個縣區採訪時發現,張掖各級黨委、政府正在動用一切力量,窮盡一切辦法,用最堅決的態度,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問題整改到位、不留欠帳。

臨澤縣五泉林場處於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早在2006年當地村民曹玉榮就在林場西面的80畝耕地上建立了玉米制種加工的曬場,2013年他在臨時租賃的土地上建立了玉米制種的小型加工廠,並建設了彩鋼房等用於制種玉米收購加工和存放的設施。“根據法律法規要求,這個加工場位於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加工項目等人類活動影響濕地生態環境,必須拆除搬遷。”臨澤縣林業局副局長、五泉林場場長王福明說,2016年11月,他們在自主進行核查時發現了曹玉榮加工廠的情況後,立即著手展開整改行動。得知曹玉榮因欠債問題在金昌監獄服刑的情況後,整改工作人員專程趕赴金昌監獄,與曹玉榮與談話協商,並征得其同意簽訂了拆除委託書,同時工作人員還多次找到曹的家屬,耐心做工作,僅僅20多天后,加工廠被全部拆除。

“原來,各地來我們林場區域自駕游的遊客比較多,亂扔垃圾現象普遍,既污染了環境,也大大增加了護林員的工作負擔。從去年到現在,林場在林區設置了關卡,禁止遊客踏足,並重點進行了垃圾的撿拾、打包,然後帶回市區集中處理。現在林區比以前乾淨多了。”肅南縣西水林場塔爾溝護林站站長呼海林說,護林站管轄的區域處於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為了進一步淨化林區環境,站裡在做好天然林保護、國家公益林管護等日常工作的同時,4名護林員從今年春節後一直忙到了現在,“每天早出晚歸、翻山越嶺,每人每天平均要走20公里以上,有時候晚上趕不回來,就得自己想辦法住在山裡邊,渴了就吃山裡的雪……”

更多的人在像胡海林和同事們一樣奮鬥。張掖市中央環境保護督查回饋問題整改行動開展以來,張掖各縣區黨委、政府都把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擺在了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並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及群眾發力攻堅,扎實推進整改行動,進入了一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戰。

在甘州區,當地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人大代表在行動”,廣泛開展“小手拉大手”“環境衛生隨手拍”等活動,大力開展綠色、生態和環保教育,層層發動幹部群眾32萬人次參與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形成了領導示範帶頭、黨員幹部攻堅克難、企業、群眾全面參與的生態環境整改大工作格局。在高臺縣宣化鎮,當地採取“拔紅旗插綠旗”掛圖式作戰方式推進整治;在民樂縣三堡鎮、民聯鄉,當地充分發揮黨員在生態環境整治中的示範帶動作用,開展“我是黨員我先行”活動,把“十走四治”納入黨員“冬訓”、民主評議的重要內容,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具體實踐,甘州區安陽鄉、南街街道組織黨員開展環境整治承諾踐諾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

轉產就業綠色發展`——共築美好新未來

2013年,肅南縣馬蹄鄉的牧民王秀花告別了族人世代生活的草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裡,但這一切,一度讓從小生長在草原上的王秀華很不適應。“樓房裡受拘束大,草原上相對更自由,平房出入起來方便,周圍還可以種草、種菜,養羊的收入也比現在要高一些。”王秀花說,搬入牧民定居點後,在政府的幫助下,家裡搞起了舍飼養羊。漸漸地,她明白了過來:雖然她家養羊的數量比以前少了一些,單純來自養殖的收入有些下降,但卻擁有了孩子上學、老人就醫、就近務工等諸多生活便利和增收管道。

“以前,我們放牧的年收入大約為8萬元,現在舍飼養羊的收入約5萬元。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能享受草原獎補等惠農政策,享受學生小學到高中學雜費、住宿費全免及交通補助、餐補等多種扶持政策,一年能拿到財政惠農補貼資金1.7萬餘元。另外,丈夫還能在馬蹄寺景區就近打工,一年收入也有1萬多元。”王秀花對記者說,與家庭收入的穩定增加相比,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放牧生活的終結,草原的生態明顯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剛到春天,草場被羊啃得啥草也沒有了,現在春天草場的草長勢很旺盛,到夏天長得很高,河裡流淌的水也比以前大了。

祁連山是藏、裕固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牧場。肅南縣副縣長醜生榮說,近年來,肅南縣以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為突破口,將生態移民、退牧還草、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等專案“捆綁”在一起,引導農牧民下山,轉產就業,從事旅遊、勞務輸出、商業經營、舍飼養殖等多種產業,既解決了農牧民交通難、通信難、就醫難、入學難、吃水難等生活難題,又減輕了祁連山生態的承載壓力。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劃設後,經過生態搬遷、牧民定居工程,張掖境內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範圍內的牧民已從1.8萬多人下降到2213人。”張掖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祁連山核心區、緩衝區內人為活動對生態的破壞,張掖啟動了農牧民易地搬遷工作,以實現核心區內農牧民的全搬遷,今年年內核心區範圍內149戶、484名農牧民將率先全部遷出。

核心區、緩衝區是祁連山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但由於保護區規劃屢次調整,致使一些旅遊、水電及生活設施進入保護區。為了更好地保護祁連山生態,張掖對保護區內所有旅遊設施均進行停業整頓。如今,張掖已對處於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的項目實現了全關閉:位於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內的海潮壩旅遊景區徹底關閉退出,七一冰川接待站已拆除了所有臨時建築……經過整治,張掖實現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範圍內無任何生產經營活動的歷史性目標,祁連山進入了“最安靜”的時期。與此同時,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局,張掖更多地方、更多的人們正在從“小我”的“變局”中積極謀求綠色轉型、發展。

前一段時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鄭建軍下決心關閉、拆除了自己經營了22年保溫材料廠。“我的保溫材料廠建於1995年,當時還沒有形成黑河濕地保護區。”站在甘州區烏江鎮黨家寨村已經拆除一空的廠區邊,鄭建軍說,剛開始得知廠子因處於保護區範圍內需要拆除的消息,他是有些抵觸情緒的,但隨後他積極主動自行拆除了廠房等設施,並恢復了廠區原有地貌。作出這一決定,原因是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情景:“黑河的水流很大,水裡還有魚,隨便一撈就能撈到,不知從何時起,黑河水流越來越小……”

“張掖是個好地方,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黑河濕地和張掖周邊的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美。但我們這裡的生態比較脆弱,不能再搞破壞了。生態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為了生態保護大局,損失點個人利益又能算什麼。”鄭建軍說,想到這些,最終忍痛決定拆廠遷址再建,而且自行負擔了50多萬元的費用。

“蘆蕩伴柳草萋萋,碧水連陂數十裡。”鄭建軍在拆除保溫材料廠時,特意保留了一棵建廠時栽植的左公柳。鄭建軍希望,以後在保溫材料廠的原址上,也能出現水光瀲灩、柳條依依、蘆葦叢生、群鳥翩躚的壯麗美景。

跟鄭建軍期望的一樣,讓人們欣喜的是,目前,一項總投資52.6億元的《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專案》已經全面啟動,這項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保護專案將使“最安靜”的祁連山煥發新的容顏。

動員全市900多個機關和企事業單位1.5名幹部職工和20多萬名群眾參與其中,又發現和整治了一批生態環保和城鄉環境衛生問題,城鄉環境衛生面貌煥然一新。

綜合施策戮力同心

——黨組織廣泛動員,引導全民參與“生態保衛戰”

“要保護好生態環境,整改存在的問題,要求我們群眾必須積極轉變生產生活的觀念和方式。”記者在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黃家灣村採訪時,村支書劉振華對記者說,整改行動開展以來,村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帶頭,廣泛動員,把大力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將培育農民良好生產生活習慣作為工作重點,按照一個問題不放、一戶不落、一處死角不留的辦法,最大限度集中開展玉米秸稈整治、廢舊地膜回收、臨時違章建築拆除、養殖場區排汙整治等專項行動,並設立了6處曝光台,讓群眾共同監督整治進展。此外,為了給構築生態屏障“添磚加瓦”,村黨支部以建設生態經濟複合型農田林網為目標,堅持抓好農田主幹道、渠系周邊林帶、溝邊綠化和殘次林網的改造,起到了保護水系、防風固沙的作用。

綜合施策,為構築生態屏障貢獻應有之力。正如黃家灣村黨組織引導全民參與行動的做法一樣,記者在張掖的各個縣區採訪時發現,張掖各級黨委、政府正在動用一切力量,窮盡一切辦法,用最堅決的態度,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問題整改到位、不留欠帳。

臨澤縣五泉林場處於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早在2006年當地村民曹玉榮就在林場西面的80畝耕地上建立了玉米制種加工的曬場,2013年他在臨時租賃的土地上建立了玉米制種的小型加工廠,並建設了彩鋼房等用於制種玉米收購加工和存放的設施。“根據法律法規要求,這個加工場位於黑河濕地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加工項目等人類活動影響濕地生態環境,必須拆除搬遷。”臨澤縣林業局副局長、五泉林場場長王福明說,2016年11月,他們在自主進行核查時發現了曹玉榮加工廠的情況後,立即著手展開整改行動。得知曹玉榮因欠債問題在金昌監獄服刑的情況後,整改工作人員專程趕赴金昌監獄,與曹玉榮與談話協商,並征得其同意簽訂了拆除委託書,同時工作人員還多次找到曹的家屬,耐心做工作,僅僅20多天后,加工廠被全部拆除。

“原來,各地來我們林場區域自駕游的遊客比較多,亂扔垃圾現象普遍,既污染了環境,也大大增加了護林員的工作負擔。從去年到現在,林場在林區設置了關卡,禁止遊客踏足,並重點進行了垃圾的撿拾、打包,然後帶回市區集中處理。現在林區比以前乾淨多了。”肅南縣西水林場塔爾溝護林站站長呼海林說,護林站管轄的區域處於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為了進一步淨化林區環境,站裡在做好天然林保護、國家公益林管護等日常工作的同時,4名護林員從今年春節後一直忙到了現在,“每天早出晚歸、翻山越嶺,每人每天平均要走20公里以上,有時候晚上趕不回來,就得自己想辦法住在山裡邊,渴了就吃山裡的雪……”

更多的人在像胡海林和同事們一樣奮鬥。張掖市中央環境保護督查回饋問題整改行動開展以來,張掖各縣區黨委、政府都把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擺在了所有工作的首要位置,並組織領導各級各部門及群眾發力攻堅,扎實推進整改行動,進入了一場生態保護與修復的總體戰。

在甘州區,當地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人大代表在行動”,廣泛開展“小手拉大手”“環境衛生隨手拍”等活動,大力開展綠色、生態和環保教育,層層發動幹部群眾32萬人次參與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形成了領導示範帶頭、黨員幹部攻堅克難、企業、群眾全面參與的生態環境整改大工作格局。在高臺縣宣化鎮,當地採取“拔紅旗插綠旗”掛圖式作戰方式推進整治;在民樂縣三堡鎮、民聯鄉,當地充分發揮黨員在生態環境整治中的示範帶動作用,開展“我是黨員我先行”活動,把“十走四治”納入黨員“冬訓”、民主評議的重要內容,作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具體實踐,甘州區安陽鄉、南街街道組織黨員開展環境整治承諾踐諾和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

轉產就業綠色發展`——共築美好新未來

2013年,肅南縣馬蹄鄉的牧民王秀花告別了族人世代生活的草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裡,但這一切,一度讓從小生長在草原上的王秀華很不適應。“樓房裡受拘束大,草原上相對更自由,平房出入起來方便,周圍還可以種草、種菜,養羊的收入也比現在要高一些。”王秀花說,搬入牧民定居點後,在政府的幫助下,家裡搞起了舍飼養羊。漸漸地,她明白了過來:雖然她家養羊的數量比以前少了一些,單純來自養殖的收入有些下降,但卻擁有了孩子上學、老人就醫、就近務工等諸多生活便利和增收管道。

“以前,我們放牧的年收入大約為8萬元,現在舍飼養羊的收入約5萬元。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能享受草原獎補等惠農政策,享受學生小學到高中學雜費、住宿費全免及交通補助、餐補等多種扶持政策,一年能拿到財政惠農補貼資金1.7萬餘元。另外,丈夫還能在馬蹄寺景區就近打工,一年收入也有1萬多元。”王秀花對記者說,與家庭收入的穩定增加相比,更為重要的是,隨著放牧生活的終結,草原的生態明顯得到了很大改善。以前,剛到春天,草場被羊啃得啥草也沒有了,現在春天草場的草長勢很旺盛,到夏天長得很高,河裡流淌的水也比以前大了。

祁連山是藏、裕固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牧場。肅南縣副縣長醜生榮說,近年來,肅南縣以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為突破口,將生態移民、退牧還草、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黑河流域綜合治理等專案“捆綁”在一起,引導農牧民下山,轉產就業,從事旅遊、勞務輸出、商業經營、舍飼養殖等多種產業,既解決了農牧民交通難、通信難、就醫難、入學難、吃水難等生活難題,又減輕了祁連山生態的承載壓力。

“祁連山自然保護區劃設後,經過生態搬遷、牧民定居工程,張掖境內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範圍內的牧民已從1.8萬多人下降到2213人。”張掖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祁連山核心區、緩衝區內人為活動對生態的破壞,張掖啟動了農牧民易地搬遷工作,以實現核心區內農牧民的全搬遷,今年年內核心區範圍內149戶、484名農牧民將率先全部遷出。

核心區、緩衝區是祁連山生態保護的重中之重,但由於保護區規劃屢次調整,致使一些旅遊、水電及生活設施進入保護區。為了更好地保護祁連山生態,張掖對保護區內所有旅遊設施均進行停業整頓。如今,張掖已對處於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的項目實現了全關閉:位於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內的海潮壩旅遊景區徹底關閉退出,七一冰川接待站已拆除了所有臨時建築……經過整治,張掖實現了祁連山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衝區範圍內無任何生產經營活動的歷史性目標,祁連山進入了“最安靜”的時期。與此同時,為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大局,張掖更多地方、更多的人們正在從“小我”的“變局”中積極謀求綠色轉型、發展。

前一段時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鄭建軍下決心關閉、拆除了自己經營了22年保溫材料廠。“我的保溫材料廠建於1995年,當時還沒有形成黑河濕地保護區。”站在甘州區烏江鎮黨家寨村已經拆除一空的廠區邊,鄭建軍說,剛開始得知廠子因處於保護區範圍內需要拆除的消息,他是有些抵觸情緒的,但隨後他積極主動自行拆除了廠房等設施,並恢復了廠區原有地貌。作出這一決定,原因是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的情景:“黑河的水流很大,水裡還有魚,隨便一撈就能撈到,不知從何時起,黑河水流越來越小……”

“張掖是個好地方,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黑河濕地和張掖周邊的環境正在變得越來越美。但我們這裡的生態比較脆弱,不能再搞破壞了。生態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為了生態保護大局,損失點個人利益又能算什麼。”鄭建軍說,想到這些,最終忍痛決定拆廠遷址再建,而且自行負擔了50多萬元的費用。

“蘆蕩伴柳草萋萋,碧水連陂數十裡。”鄭建軍在拆除保溫材料廠時,特意保留了一棵建廠時栽植的左公柳。鄭建軍希望,以後在保溫材料廠的原址上,也能出現水光瀲灩、柳條依依、蘆葦叢生、群鳥翩躚的壯麗美景。

跟鄭建軍期望的一樣,讓人們欣喜的是,目前,一項總投資52.6億元的《祁連山(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試點專案》已經全面啟動,這項有史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生態保護專案將使“最安靜”的祁連山煥發新的容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