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國際>正文

歐盟歡呼馬克龍崛起:為全球化找到爭取民意的新路徑

時代週報記者 李兮言

法國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結果, 再一次為西方政治舞臺帶來了意外的震動:傳統的左右兩大黨60年來首次在大選第一輪就統統出局;人們拋棄了現任總統,

支援了一個全新的政黨, 並把一個將自傳屬性定義為娶了年長自己24歲的高中老師的年輕人推上了前臺。

這個人是埃馬紐埃爾·馬克龍(Emmanuel Macron)。 他極有可能成為下一任法國總統, 以及歐盟最堅定的捍衛者。 從資料上看, 準確預測了馬克龍在首輪投票中會以微弱優勢領先勒龐的民調顯示, 馬克龍將在5月7日大選末輪投票中贏得決定性勝利, 獲得超過六成的選票。 而從支持者的角度來看, 首輪投票之後, 菲永等不少非右派都表示會支持馬克龍。 這讓勒龐在第二輪投票中的獲勝概率幾乎微乎其微。

經歷了“黑天鵝”事件頻出的2016年, 人們對馬克龍這匹“黑馬”出現, 似乎不那麼震驚了。

但馬克龍的崛起, 似乎成了西方政治舞臺上的逆流—在分裂的歐盟中, 這是信奉國際主義的候選人的一次勝利;在民粹主義蔓延的西方, 這是精英找到爭取民意的新路徑。

知名度來自傳奇婚姻

在本次法國大選之前, 馬克龍的全球知名度不高。 此前, 他在政治領域的最高職位是奧朗德政府的經濟部長。 但很多法國人並不因此而認識這位元政壇新星, 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傳奇的愛情故事。 他的妻子, 是自己高中時的法語老師、同學的母親、年長24歲的布麗吉特。

這段婚姻加速了人們對馬克龍這張新面孔的認識。 馬克龍本人對此的態度也很大方:他會帶妻子出席各種正式場合, 也曾對多家媒體講述自己的愛情故事。

他與妻子的親密照片頻頻登上各大報刊雜誌的封面。 事實證明, 現代的傳播方式, 也的確適合這位年輕的政治家。 他的傳奇愛情故事讓法國人對他多了幾分好奇, 而他的高顏值, 則為自己爭取了更多選民的好感。

年輕是馬克龍的優勢, 同時也是劣勢。 在競選辯論中, 馬克龍常被孤立。 他的支出計畫要比其他總統競選者小很多。 他精簡政府及官方程式的計畫很實用, 但在爭取支持的選戰中, 卻不是明智的選擇。 與具有豐富電視辯論經驗的勒龐相比, 馬克龍顯得“稚嫩”, 勒龐也毫不掩飾地稱呼他為“baby”。 但就像2008年時美國的奧巴馬一樣, 恰恰因為政壇履歷短, 錯誤也就寥寥無幾。 人們反而認為他們將會為政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局外人?

馬克龍深諳這一點。 原本是社會黨人的他, 曾是奧朗德的副秘書長, 由奧朗德一手提拔。 但在奧朗德謀求連任無望時, 2016年8月30日, 他辭去政府部長職務, 果斷與社會黨切割, 成立“前進!”党, 並將自己定義為建制派的局外人。 首輪投票獲勝後, 馬克龍在演說中表示要改變法國的臉孔, 並“粉碎這個三十多年不能夠為國家解決問題的系統”。

但馬克龍的政策主張與現任政府分歧並不算大。 馬克龍的上升之路, 也可以說是遵循了法國政治家典型的精英治國之路。

馬克龍出生醫學之家。 父親是皮卡第大學的神經學教授, 母親是醫學博士。 他受到的教育是法國精英教育。 中學最後一年, 他是在巴黎的精英學校亨利四世中學完成的。

後來, 他又先後在巴黎政治經濟學院以及國家行政學院這樣的大學校中學習—在法國, 大學校(Grand Ecole)的地位遠在大學之上。 從歷史上看, 戴高樂、喬治·蓬皮杜、瓦萊裡·吉斯卡爾·德斯坦、法蘭西斯·密特朗 、雅克·希拉克、尼古拉·薩科齊、奧朗德, 他們全部都進入過至少一間大學校學習。

馬克龍的職業生涯也比一般人更有規劃性:2004-2008年, 馬克龍在法國經濟財政部擔任財政督察。 2007年他在法國經濟學家及戰略分析家雅克·阿塔利領導的提高法國增長委員會中擔任副書記。 之後, 他離職到羅斯柴爾德銀行任投資銀行家。 很快, 馬克龍重返政壇, 直接進入政壇高層, 迅速上升。 擔任經濟部長期間, 馬克龍接受的精英教育得到了用武之地。 這一階段,馬克龍幾乎走遍了歐洲。他的英語水準幾近完美,這在崇尚法語的法國政治家中並不多見。歐盟內一些人因此注意到他。競選總統以來,他一直主張“親歐”,並強調當選後會參與伊拉斯謨專案,讓歐盟高校學生深入交流。

馬克龍的教育和職業經歷讓更多歐洲精英相信,他一旦上臺,法國與歐盟的關係將會更加鞏固。

法國甘迺迪

馬克龍被支持者看做是“法國甘迺迪”,這與2008年美國的奧巴馬有一定相似性。但當年高喊“change”、充滿理想的奧巴馬,在任八年所做的改變卻有限。當年支持他的美國民意,以報復性的姿態轉向了另一端的特朗普。美國人期待“強人”的心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漲。而馬克龍是否會重蹈這一覆轍?至少勒龐及其支持者是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馬克龍太年輕,缺乏政治經驗,他妙語連珠,但絲毫不理解中下階層的困難,與奧朗德的左翼政府沒有什麼區別。

馬克龍把自己的政治主張稱為“非左非右”。但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歐盟的支持,信奉開放貿易,以及對難民開放的態度。馬克龍團隊正努力營造出“革新”的形象,但問題是,正如勒龐所指出,馬克龍曾是奧朗德的經濟部長,但他並沒有成功讓法國走出低增長率、高失業率和債務不斷上漲的迴圈。不僅是他,過去幾任主張“改革”的總統,都沒能扭轉法國的經濟形勢。年輕如馬克龍,憑藉的又是什麼?

與逆全球化的對決

不過,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也許在與勒龐的對決中,他的支持者捍衛的卻是自己的價值取向。正如《金融時報》評論,馬克龍的崛起,代表的是對現下西方民族主義的反對。他與希望法國退出歐洲單一貨幣,提高關稅、打擊移民的勒龐是意識形態的對決。

目前,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已公開表示,他會投給馬克龍。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對馬克龍個人的青睞,而是實在不能投給勒龐。現任總統奧朗德也在公開表示支持馬克龍後,要求現政府的內閣部長“行動起來”,積極投身選戰,以確保勒龐在第二輪投票中敗北。

英國脫歐與特朗普上臺,讓歐洲的國際主義者經歷了絕望的時刻。儘管此前,民族主義右派在奧地利和荷蘭的選舉中遇挫,但根據此前的民調,主張脫離歐元區的極右翼候選人勒龐與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很可能以二選一的形勢出現在大選最後一輪對決中。

也因此,馬克龍的出現讓這些人歡欣鼓舞。首輪投票結束後,法國CAC40指數大漲4.14%,創下2012年8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及2008年1月以來的最高收盤點位。而德國DAX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包括全球46個主要股市的MSCI指數也達到歷史新高。歐元對美元匯率則上漲了1.19%。德意志銀行外匯和宏觀經濟分析師塞巴斯蒂安•加利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這是完美的一幕,市場對此一直在絕望地夢想著。”

馬克龍明白支持者對自己的訴求。也正因如此,他的支持者將對手勒龐描述為“女版特朗普”。勒龐正竭力擺脫這一外號,因為很多法國人並不喜歡特朗普。但她的確在嘗試利用法國民眾中正在擴散的憤怒、怨恨及焦慮—這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特朗普的上臺與英國脫歐。

而對大洋彼岸的美國來說,馬克龍勝出的意義在於,他為非民粹主義者找到了一條路。正如CNN所評論,他在第一輪投票中的勝利,為西方的中間派政客找到了一條既能受歡迎,又能保持自身觀點的道路。政治家不需要成為民粹主義者,也能夠受民眾歡迎。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這一階段,馬克龍幾乎走遍了歐洲。他的英語水準幾近完美,這在崇尚法語的法國政治家中並不多見。歐盟內一些人因此注意到他。競選總統以來,他一直主張“親歐”,並強調當選後會參與伊拉斯謨專案,讓歐盟高校學生深入交流。

馬克龍的教育和職業經歷讓更多歐洲精英相信,他一旦上臺,法國與歐盟的關係將會更加鞏固。

法國甘迺迪

馬克龍被支持者看做是“法國甘迺迪”,這與2008年美國的奧巴馬有一定相似性。但當年高喊“change”、充滿理想的奧巴馬,在任八年所做的改變卻有限。當年支持他的美國民意,以報復性的姿態轉向了另一端的特朗普。美國人期待“強人”的心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高漲。而馬克龍是否會重蹈這一覆轍?至少勒龐及其支持者是這樣認為。在他們看來,馬克龍太年輕,缺乏政治經驗,他妙語連珠,但絲毫不理解中下階層的困難,與奧朗德的左翼政府沒有什麼區別。

馬克龍把自己的政治主張稱為“非左非右”。但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歐盟的支持,信奉開放貿易,以及對難民開放的態度。馬克龍團隊正努力營造出“革新”的形象,但問題是,正如勒龐所指出,馬克龍曾是奧朗德的經濟部長,但他並沒有成功讓法國走出低增長率、高失業率和債務不斷上漲的迴圈。不僅是他,過去幾任主張“改革”的總統,都沒能扭轉法國的經濟形勢。年輕如馬克龍,憑藉的又是什麼?

與逆全球化的對決

不過,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看,也許在與勒龐的對決中,他的支持者捍衛的卻是自己的價值取向。正如《金融時報》評論,馬克龍的崛起,代表的是對現下西方民族主義的反對。他與希望法國退出歐洲單一貨幣,提高關稅、打擊移民的勒龐是意識形態的對決。

目前,法國前總統薩科齊已公開表示,他會投給馬克龍。之所以如此,並不是因為對馬克龍個人的青睞,而是實在不能投給勒龐。現任總統奧朗德也在公開表示支持馬克龍後,要求現政府的內閣部長“行動起來”,積極投身選戰,以確保勒龐在第二輪投票中敗北。

英國脫歐與特朗普上臺,讓歐洲的國際主義者經歷了絕望的時刻。儘管此前,民族主義右派在奧地利和荷蘭的選舉中遇挫,但根據此前的民調,主張脫離歐元區的極右翼候選人勒龐與極左翼候選人梅朗雄很可能以二選一的形勢出現在大選最後一輪對決中。

也因此,馬克龍的出現讓這些人歡欣鼓舞。首輪投票結束後,法國CAC40指數大漲4.14%,創下2012年8月以來的最大單日漲幅及2008年1月以來的最高收盤點位。而德國DAX指數創下歷史新高。包括全球46個主要股市的MSCI指數也達到歷史新高。歐元對美元匯率則上漲了1.19%。德意志銀行外匯和宏觀經濟分析師塞巴斯蒂安•加利在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這是完美的一幕,市場對此一直在絕望地夢想著。”

馬克龍明白支持者對自己的訴求。也正因如此,他的支持者將對手勒龐描述為“女版特朗普”。勒龐正竭力擺脫這一外號,因為很多法國人並不喜歡特朗普。但她的確在嘗試利用法國民眾中正在擴散的憤怒、怨恨及焦慮—這些情緒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特朗普的上臺與英國脫歐。

而對大洋彼岸的美國來說,馬克龍勝出的意義在於,他為非民粹主義者找到了一條路。正如CNN所評論,他在第一輪投票中的勝利,為西方的中間派政客找到了一條既能受歡迎,又能保持自身觀點的道路。政治家不需要成為民粹主義者,也能夠受民眾歡迎。

本網站上的內容(包括但不限於文字、圖片及音視頻),除轉載外,均為時代線上版權所有,未經書面協議授權,禁止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聯繫本網站丁先生:chiding@time-weekly.com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