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湖南日報:江永縣勾藍瑤村產業脫貧樣本解析

湖南日報:鄉村游“復興”千年古村 江永縣勾藍瑤村產業脫貧樣本解析

(《湖南日報》2017年5月2日 3版 專題)

“五一”前夕, 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村民表演原汁原味的瑤族歌舞。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 遊客跳起竹竿舞。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4月20日, 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 村民整理出租給遊客的民族服飾。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江永縣蘭溪瑤族鄉勾藍瑤村, 青山環繞, 古屋擁簇, 如詩如畫。 湖南日報記者 唐俊 攝

編者按

通過艱苦不懈的努力, 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 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是黨和政府的莊嚴承諾。

精准扶貧正在攻堅階段, 從今天起, 湖南日報推出系列調查報導, 解析“五個一批”中湧現出的“村級樣本”, 為各地深入開展精准扶貧提供借鑒, 敬請關注。

湖南日報記者 鄧晶璡 通訊員 何雲雄

“賓朋到, 好熱鬧, 歡歌笑語把舞跳……”“五一”假期, 距永州江永縣城36公里的勾藍瑤村,

遊客如雲。 許多遊客玩了一天, 等待著夜幕降臨, 去趕赴一場傳承千年的瑤寨晚宴。

臺上, 當地村民自導自演原汁原味的瑤族歌舞;台下, 遊客分桌而坐, 大快朵頤地品嘗瑤族美食。 觥籌交錯間, 主人賓朋喜上眉梢, 行令祝福聲聲傳情。

這是一場美食、文化、民俗的旅遊盛宴。 自2016年以來, 這樣的民俗晚宴每週上演、場場滿座, 僅這一項可為當地村民帶來30余萬元收入。

時間回溯至2014年, 勾藍瑤村還是個“養在深閨人未識”, 產業單一、勞動力貧乏的重點貧困村。 364戶居民中, 153戶貧困戶年人均純收入僅2000餘元。

短短2年間, 勾藍瑤村在省民政廳的駐村幫扶下, 換腦筋、變思路, 發展旅遊產業, 人均純收入兩年翻番, 實現整村脫貧。

今年來, 勾藍瑤村已接待遊客10多萬人次, 旅遊收入同比增長三成。

千年古村成了旅遊熱土, 美麗的身影裡, 一個村子換了“乾坤”。

資源變產業, 養在深閨“有人識”

勾藍瑤村, 地處深山之中, 有著與桂林類似的喀斯特地貌。 這裡是湘桂兩省區交界處, 曾是古代通往兩廣的必經之道, 自古就有“楚粵通衢”之稱。

村內的大明洪武二年碑刻證明, 瑤民在漢魏以前便已安家於此, 千年古村可謂名副其實。

4月21日, 記者一行沿著青石板巷道前行, 瑤寨內滿眼綠樹、流水、小橋、老屋。 歷經千年風雨, 古村已延續了40多代, 村內完好保存有300多棟明、清時期的紅磚青瓦古建築。

73歲的原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緒珍介紹, 勾藍瑤民崇佛尊道, 信巫敬神, 奉先祖盤古, 祀神農伏羲,村裡村外可見社壇土地。多少年來,這裡幾乎每月都有節日,吹蘆笙、跳大鼓舞、耍龍舞獅,熱鬧非凡。

可這樣一片歷史悠久、風景別致,距縣城亦有省道暢通的民俗古村落,本應大放異彩,為何兩年前仍默默無聞?

“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各自守著一畝三分地,對於脫貧致富束手無策。”省民政廳駐勾藍瑤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回憶,2015年4月駐村時發現,“當地資源優勢沒能變為經濟優勢”。

工作隊經過調研後認為,勾藍瑤村的自然、人文、歷史等旅遊基本要素已經具備,亟須通過發展旅遊產業精准脫貧。

“這樣的古村落,竟然全村覆蓋了免費無線網路,讓人驚喜。”來自桂林的遊客周惠,拿出手機,掃一掃村裡的“二維碼”指示牌,便可通過手機指引到達村內其餘景點。

在勾藍瑤村,遊客既可觀光遊玩,在農產品特產店購買夏橙、土雞蛋等當地特產,又可在設備完善的民宿裡吃瑤村飯、住瑤家屋,晚上還可觀看由村民表演的原生態民俗表演。

2016年,勾藍瑤村吸引旅遊人數逾1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820萬元,同比翻兩番。

村民變“股民”,盡享旅遊“紅利”

旅遊帶來了人氣,如何轉換為效益?

“我現在是公司員工,靠項目分紅。”原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緒珍樂道。

原來,扶貧工作隊在規劃勾藍瑤村旅遊發展前景伊始,就會同當地政府,創新建立“企業+農戶”的旅遊扶貧“新招式”。

村裡組織成立旅遊發展公司,沒有經營資金的村民以古建築民居、土地等資源入股成為股東,以“村民分3成,村集體分7成”的比例共用紅利。村民變股民,自給自足變成了公司經營;村集體的收入則滾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旅遊公司下設民俗文化表演、農家樂等部門,全村有106戶貧困戶加入。

何洪濟,以每年1200元的租金把自己的民宅出租給村旅遊公司,改為民宿。旅遊公司以年薪5000元聘請他擔任“民宿管家”,還根據當月收入給他分成。

歐陽緒珍和老伴,都是民俗文化表演部的員工。

“去年一年表演了50場,每場一人收取勞務費50元,全家靠這一項,一年收入增加5000元。”歐陽緒珍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4月21日晚,勾藍瑤村的民俗表演晚宴現場,30餘桌全部滿座。“一桌收費880元,包吃飯和看表演,還可參與互動,很精彩。”來自廣西恭城一家旅行社的兩桌遊客,吃得韻味,看得過癮,玩得盡興。

“現在,村民們參與旅遊產業的積極性非常高,對待遊客十分熱情。”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高興地看到,扶貧又扶志,村民們自力更生、敢闖敢幹的勁頭已經被極大地激發。

2016年,村人均純收入達4560元,比2014年翻番,全村153戶貧困戶整體脫貧。

“觀光遊”變“體驗遊”,扶貧反哺旅遊

千百年來,勾藍瑤村一直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2年前,勾藍瑤村幾乎家家戶戶種玉米,利潤卻極低。每500克玉米的收購價最低只有0.8元,一畝玉米地的利潤每年不到200元。

這讓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大吃一驚:“這裡的土地、日照條件很好,為何沒有人選擇經濟效益更好的作物呢?”

也不是沒有。貧困戶歐陽易友,在村裡最早種植夏橙,2016年掛果的一批夏橙收入逾2萬元,全家脫貧。

“這得感謝扶貧工作隊。”歐陽易友介紹,2014年,他家的5畝地掛果了一批夏橙,“可總是長樹不長果,產量低,賣不起價。”工作隊入駐後,請來了省農科院的專家定期進村指導。

歐陽易友諮詢後得知,自己的剪枝方式不對,影響了果實產量。在專家指導下,歐陽易友科學種植,同一畝地的夏橙產量翻番。

今年,歐陽易友家將家裡10餘畝地全部改為種植夏橙。

2016年,勾藍瑤村完成了產業結構大調整。目前,村邊流轉的300多畝土地按季節種上了油菜、向日葵、芥菜等農作物,既美化了景區,又增加了集體收入。村外的1200多畝土地種上夏橙、椪柑、臍橙等優質水果。

扶貧帶動農產品豐收,又反哺勾藍瑤村旅遊產業升級。

4月21日,記者一行驅車行駛在綠油油的農田間,水泥機耕道縱橫交錯,花果香味撲鼻而來。

“到了收穫季,遊客可深入田間採摘,購買自己摘的果實,別有一番趣味。”江曉軍介紹,勾藍瑤村的旅遊產業不止于觀光游、休閒游,正向體驗遊轉變,由此提升遊客的忠誠度,還能帶動酒店、娛樂等配套產業發展。

21日當天,長沙一家生態產業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曹典軍,特地來勾藍瑤村考察,有意投資建設生態農業園。

現場,隔壁向光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楊繼根,也帶隊來勾藍瑤村“取經”旅遊扶貧模式。

他向記者感慨:“向光村毗鄰勾藍瑤村,村裡有獨一無二、別具特色的溶洞,如果能聯合勾藍瑤村開闢旅遊精品線路,向光村的旅遊資源就盤活了。”

如今,勾藍瑤村已成為全省鄉村旅遊扶貧典型、全國旅遊扶貧示範專案。

勾藍瑤村檔案

勾藍瑤村由黃家、大興、上村三村合併而成。全村瑤族人口占95%,現有居民364戶共2113人。其中,貧困戶153戶、貧困人口642人。

該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實現精准脫貧。2015年,70戶共280人脫貧;2016年,實現整體脫貧。2014年,村人均純收入2298元;2015年為3648元;2016年為4560元。

2015年,該村獲批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記者手記

這裡為何見不到雞飛狗跳

鄧晶璡

在勾藍瑤村走訪期間,有一個難得的現象:村頭巷口,見不到雞飛狗跳、牛奔豕突。要不是這保留數百年的紅牆青瓦,筆者一瞬間還以為並非身臨農村。

原來,在古村景區範圍內,村民們自覺實施圈養,保持整潔文明乾淨的村容村貌。因為一旦發現有動物闖出,將會影響村民分紅。

這不禁讓人大為讚歎:勾藍瑤村村民已形成了高度自治的主人翁意識!

究其根本原因,得益于扶貧伊始就建立了精准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和參與性。

勾藍瑤村的旅遊扶貧模式為“企業+農戶”,即,以村支兩委作為開發主體,村民以古建築民居、土地等資源入股成為股東,年底分紅到戶。勾藍瑤村注重調動貧困戶、村幹部等各方主體在管理、分配等各重要關鍵環節的參與,確保了村民利益的精准分配。

如鼓勵自力更生,有能力的貧困戶開辦農家樂,進行以獎代補;引導抱團發展,根據村民各自特長組織成立農業生產、農副特產銷售、民俗表演等。村民有了各自明確的脫貧方向,參與性顯著提升。

當村裡成為景區,以前各種不文明的習慣,便自然要改變,要遵守村規民約,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任性而為。當利益分配與包括遵章守法在內的各種責任掛鉤,“勾藍瑤寨是我家,景區發展靠大家”就不再是一句空話,見不到那種雞飛狗跳的場景,也就不奇怪了。

【脫貧者實話實說】

口述:黃丹紅,全家7口人,缺勞動力致貧,2016年脫貧。

勾藍瑤村的遊客越來越多,服務也要跟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我成為了村旅遊公司的一名導遊,並通過導遊培訓班獲得了講解員的崗位。一次導遊講解可以賺100元。另外,村集體通過投入4萬多元,幫我家採購了16台腳踏旅遊觀光車,租給遊客。觀光車有單人、雙人、四人等車型,每小時租金從10元到30元不等。2016年“五一”假期,我就賺了3000元錢。一年僅觀光車收入就超過1萬元了。我做夢都沒想到自己一個女人可以賺這麼多錢。

口述:何洪湘,全家7口人,缺勞動力致貧,2016年脫貧。

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何素英,是民俗表演隊的節目主持人,她在自家的老房子裡辦起了農家樂,幫扶我和其他5戶貧困戶。我家裡種了南瓜、七彩椒、花生,還自己養了雞鴨,原來要走到桃川鎮賣。她長期按市場價向我採購。去年,我一年收入了4000元錢。我的兒媳還加入了民俗表演隊當領舞,表演一場50元,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錢。

口述:何洪固,全家5口人,因病致貧,2016年脫貧。

我今年72歲,患直腸炎動3次手術花費了9萬多元醫藥費,術後要經常吃藥。妻子頭部、胃部頻繁疼痛,老兩口醫療費用開銷大;兒子打工收入少,還需撫養孩子。去年5月,扶貧工作隊幫我定做了一批價值4萬多元的民俗服飾,在家裡開辦一家民俗服飾精品展示商店,供遊客參觀、照相,月收入超過1000元。

祀神農伏羲,村裡村外可見社壇土地。多少年來,這裡幾乎每月都有節日,吹蘆笙、跳大鼓舞、耍龍舞獅,熱鬧非凡。

可這樣一片歷史悠久、風景別致,距縣城亦有省道暢通的民俗古村落,本應大放異彩,為何兩年前仍默默無聞?

“大部分年輕人都外出打工,留守村民各自守著一畝三分地,對於脫貧致富束手無策。”省民政廳駐勾藍瑤村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回憶,2015年4月駐村時發現,“當地資源優勢沒能變為經濟優勢”。

工作隊經過調研後認為,勾藍瑤村的自然、人文、歷史等旅遊基本要素已經具備,亟須通過發展旅遊產業精准脫貧。

“這樣的古村落,竟然全村覆蓋了免費無線網路,讓人驚喜。”來自桂林的遊客周惠,拿出手機,掃一掃村裡的“二維碼”指示牌,便可通過手機指引到達村內其餘景點。

在勾藍瑤村,遊客既可觀光遊玩,在農產品特產店購買夏橙、土雞蛋等當地特產,又可在設備完善的民宿裡吃瑤村飯、住瑤家屋,晚上還可觀看由村民表演的原生態民俗表演。

2016年,勾藍瑤村吸引旅遊人數逾1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820萬元,同比翻兩番。

村民變“股民”,盡享旅遊“紅利”

旅遊帶來了人氣,如何轉換為效益?

“我現在是公司員工,靠項目分紅。”原村黨支部書記歐陽緒珍樂道。

原來,扶貧工作隊在規劃勾藍瑤村旅遊發展前景伊始,就會同當地政府,創新建立“企業+農戶”的旅遊扶貧“新招式”。

村裡組織成立旅遊發展公司,沒有經營資金的村民以古建築民居、土地等資源入股成為股東,以“村民分3成,村集體分7成”的比例共用紅利。村民變股民,自給自足變成了公司經營;村集體的收入則滾動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旅遊公司下設民俗文化表演、農家樂等部門,全村有106戶貧困戶加入。

何洪濟,以每年1200元的租金把自己的民宅出租給村旅遊公司,改為民宿。旅遊公司以年薪5000元聘請他擔任“民宿管家”,還根據當月收入給他分成。

歐陽緒珍和老伴,都是民俗文化表演部的員工。

“去年一年表演了50場,每場一人收取勞務費50元,全家靠這一項,一年收入增加5000元。”歐陽緒珍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4月21日晚,勾藍瑤村的民俗表演晚宴現場,30餘桌全部滿座。“一桌收費880元,包吃飯和看表演,還可參與互動,很精彩。”來自廣西恭城一家旅行社的兩桌遊客,吃得韻味,看得過癮,玩得盡興。

“現在,村民們參與旅遊產業的積極性非常高,對待遊客十分熱情。”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高興地看到,扶貧又扶志,村民們自力更生、敢闖敢幹的勁頭已經被極大地激發。

2016年,村人均純收入達4560元,比2014年翻番,全村153戶貧困戶整體脫貧。

“觀光遊”變“體驗遊”,扶貧反哺旅遊

千百年來,勾藍瑤村一直保持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2年前,勾藍瑤村幾乎家家戶戶種玉米,利潤卻極低。每500克玉米的收購價最低只有0.8元,一畝玉米地的利潤每年不到200元。

這讓扶貧工作隊隊長江曉軍大吃一驚:“這裡的土地、日照條件很好,為何沒有人選擇經濟效益更好的作物呢?”

也不是沒有。貧困戶歐陽易友,在村裡最早種植夏橙,2016年掛果的一批夏橙收入逾2萬元,全家脫貧。

“這得感謝扶貧工作隊。”歐陽易友介紹,2014年,他家的5畝地掛果了一批夏橙,“可總是長樹不長果,產量低,賣不起價。”工作隊入駐後,請來了省農科院的專家定期進村指導。

歐陽易友諮詢後得知,自己的剪枝方式不對,影響了果實產量。在專家指導下,歐陽易友科學種植,同一畝地的夏橙產量翻番。

今年,歐陽易友家將家裡10餘畝地全部改為種植夏橙。

2016年,勾藍瑤村完成了產業結構大調整。目前,村邊流轉的300多畝土地按季節種上了油菜、向日葵、芥菜等農作物,既美化了景區,又增加了集體收入。村外的1200多畝土地種上夏橙、椪柑、臍橙等優質水果。

扶貧帶動農產品豐收,又反哺勾藍瑤村旅遊產業升級。

4月21日,記者一行驅車行駛在綠油油的農田間,水泥機耕道縱橫交錯,花果香味撲鼻而來。

“到了收穫季,遊客可深入田間採摘,購買自己摘的果實,別有一番趣味。”江曉軍介紹,勾藍瑤村的旅遊產業不止于觀光游、休閒游,正向體驗遊轉變,由此提升遊客的忠誠度,還能帶動酒店、娛樂等配套產業發展。

21日當天,長沙一家生態產業上市公司的董事長曹典軍,特地來勾藍瑤村考察,有意投資建設生態農業園。

現場,隔壁向光村的扶貧工作隊隊長楊繼根,也帶隊來勾藍瑤村“取經”旅遊扶貧模式。

他向記者感慨:“向光村毗鄰勾藍瑤村,村裡有獨一無二、別具特色的溶洞,如果能聯合勾藍瑤村開闢旅遊精品線路,向光村的旅遊資源就盤活了。”

如今,勾藍瑤村已成為全省鄉村旅遊扶貧典型、全國旅遊扶貧示範專案。

勾藍瑤村檔案

勾藍瑤村由黃家、大興、上村三村合併而成。全村瑤族人口占95%,現有居民364戶共2113人。其中,貧困戶153戶、貧困人口642人。

該村通過發展鄉村生態旅遊實現精准脫貧。2015年,70戶共280人脫貧;2016年,實現整體脫貧。2014年,村人均純收入2298元;2015年為3648元;2016年為4560元。

2015年,該村獲批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記者手記

這裡為何見不到雞飛狗跳

鄧晶璡

在勾藍瑤村走訪期間,有一個難得的現象:村頭巷口,見不到雞飛狗跳、牛奔豕突。要不是這保留數百年的紅牆青瓦,筆者一瞬間還以為並非身臨農村。

原來,在古村景區範圍內,村民們自覺實施圈養,保持整潔文明乾淨的村容村貌。因為一旦發現有動物闖出,將會影響村民分紅。

這不禁讓人大為讚歎:勾藍瑤村村民已形成了高度自治的主人翁意識!

究其根本原因,得益于扶貧伊始就建立了精准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和參與性。

勾藍瑤村的旅遊扶貧模式為“企業+農戶”,即,以村支兩委作為開發主體,村民以古建築民居、土地等資源入股成為股東,年底分紅到戶。勾藍瑤村注重調動貧困戶、村幹部等各方主體在管理、分配等各重要關鍵環節的參與,確保了村民利益的精准分配。

如鼓勵自力更生,有能力的貧困戶開辦農家樂,進行以獎代補;引導抱團發展,根據村民各自特長組織成立農業生產、農副特產銷售、民俗表演等。村民有了各自明確的脫貧方向,參與性顯著提升。

當村裡成為景區,以前各種不文明的習慣,便自然要改變,要遵守村規民約,而不能再像以前一樣任性而為。當利益分配與包括遵章守法在內的各種責任掛鉤,“勾藍瑤寨是我家,景區發展靠大家”就不再是一句空話,見不到那種雞飛狗跳的場景,也就不奇怪了。

【脫貧者實話實說】

口述:黃丹紅,全家7口人,缺勞動力致貧,2016年脫貧。

勾藍瑤村的遊客越來越多,服務也要跟上。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我成為了村旅遊公司的一名導遊,並通過導遊培訓班獲得了講解員的崗位。一次導遊講解可以賺100元。另外,村集體通過投入4萬多元,幫我家採購了16台腳踏旅遊觀光車,租給遊客。觀光車有單人、雙人、四人等車型,每小時租金從10元到30元不等。2016年“五一”假期,我就賺了3000元錢。一年僅觀光車收入就超過1萬元了。我做夢都沒想到自己一個女人可以賺這麼多錢。

口述:何洪湘,全家7口人,缺勞動力致貧,2016年脫貧。

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何素英,是民俗表演隊的節目主持人,她在自家的老房子裡辦起了農家樂,幫扶我和其他5戶貧困戶。我家裡種了南瓜、七彩椒、花生,還自己養了雞鴨,原來要走到桃川鎮賣。她長期按市場價向我採購。去年,我一年收入了4000元錢。我的兒媳還加入了民俗表演隊當領舞,表演一場50元,一年可以增收2000多元錢。

口述:何洪固,全家5口人,因病致貧,2016年脫貧。

我今年72歲,患直腸炎動3次手術花費了9萬多元醫藥費,術後要經常吃藥。妻子頭部、胃部頻繁疼痛,老兩口醫療費用開銷大;兒子打工收入少,還需撫養孩子。去年5月,扶貧工作隊幫我定做了一批價值4萬多元的民俗服飾,在家裡開辦一家民俗服飾精品展示商店,供遊客參觀、照相,月收入超過1000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