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海洋強國”的理想與現實

“海洋熱”在今日的中國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高度, 它既是“海洋世紀”照進中國的必然產物, 更是中國通過海洋與世界激烈互動的結果。 “海洋熱”背後反映的是, 中國各界對海洋熱情的提升, 而中國如何“走向海洋”則是海洋熱情提升所聚焦的核心話題。 實際上, 這個話題也可以概述為如何優化中國“走向海洋”的道路, 使中國“海洋強國”的理想與現實得以更好地銜接起來。 暨南大學鞠海龍教授作為一名長期研究中國海權的中青年學者, 在他的英文版著作China ’s Maritime Power and Strategy: History, National Security and Geopolitics (《中國海權戰略:歷史、國家安全與地緣政治》),

就如何優化這一過程給出答案極其富有啟迪意義。

從現實來看, “海洋熱”的出現也是“一體兩面”, 它也反映出我們在“走向海洋”過程中出現的迷思與困境。 具體而言, 這就是中國“走向海洋”物質力量的增強與周邊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與南海問題久拖未決的現況, 在我們“走向海洋”過程中催生出截然不同的國民情緒, 前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豪感與信心, 後者卻帶來了壓力、挑戰與困惑。 理想是豐滿的, 現實是骨感的, 這種截然不同國民情緒的呈現也就成了恰到好處的佐證。 由這個角度, 中國“走向海洋”的“海洋強國”之路自然不是一番坦途, 它的理想必須建立在參照現實之上。

海權向來是理解與審視中國國家總體戰略發展與轉型的一個獨特視角,

而是否將“向海而興”作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綱領則是觀察中國國家戰略發展方向的風向標。 中國歷來強調和平發展, 這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得到了更好地證實, 更在新千年後被一再強調。 在這一國家戰略下,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強國”, 而它僅是表示“向海而興”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綱領和方向, 而和平、和諧與發展才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內涵。 實際上, 這就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理想, 是我們“向海而興”的夢。 具體來看, 有兩幅畫卷時刻警醒我們:一副是充斥著血腥和暴力的傳統海洋強國發跡與爭霸畫卷, 另一幅是唯權是圖、唯利是圖的世界海洋爭霸與新興海洋國家紛紛崛起的現實畫卷。
鑒於此, 尋求新的戰略路徑來實現我們“向海而興”的夢成為一個理想, 這條路徑有別于傳統和歷史, 有別于西方海洋爭霸的那條老路。 但是不可否認, 這一理想在實現過程中卻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現實的挑戰, 遭遇陷入“昨日邏輯”陷阱的海權模式對應的壓力。

那麼如何兼顧理想與現實?鞠海龍教授在他的書中認為, 中國“海洋強國”的戰略設計需要首先確立實力基礎, 以此來為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提供足夠的支撐, 為中國重塑當今世界海洋秩序與制度創造條件, 及為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理想能夠“照進”現實開闢道路。 在此基礎上, 以“海洋地緣安全”為首要目標的戰略設計應充分考慮歷史、理論與現實的參照體系。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 但同樣也是中國在被否定和被侵略中日益認識到海洋戰略重要性的過程, 而近代中國海防戰略的缺陷及其由此帶來的教訓則構成了當代中國海權戰略的第一大戰略參照體系。 我們希翼開闢一條新的路徑來“走向海洋”與適應全球地緣戰略環境的新變化, 但傳統地緣政治思維與呈現出的“對抗性”已經照進了地緣政治現實及構成了當今全球地緣戰略環球的重要內容。 而這則是我們“走向海洋”不得不考慮的第二大參照體系。 而在現實層面, 中國的發展及其“走向海洋”的過程則和現實地緣政治環境彼此影響、相互作用, 其中來自美國、日本與印度的對華戰略與周邊釣魚島問題、臺灣問題和南海問題則無疑構成了我們“走向海洋”過程中最突出的現實參照。

實現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理想與現實的平衡, 在本質上也就要求, 中國“海洋強國”總體戰略的實現與國家戰略的轉型, 應以避免周邊戰略環境的高度惡化為前提。 在鞠海龍教授來看, 這是中國海洋戰略總體設計的兩條底線。 中國的崛起及其以前所未有的姿態“走向海洋”是當今全球地緣政治中最凸顯的現實, 而來自既有格局中既得利益者的反應乃至敵視, 自然不可避免。 鑒於此, 平衡好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理想與現實是中國繼續在全球海洋舞臺上參與博弈的必須完成的答卷, 而這對於在戰略上實現超越成為“海洋強國”的成果則大有裨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