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手忙腳亂到得心應手,在颱風跟蹤審計中不斷成長的“追風少年”

今年29歲的黎應璞, 畢業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電腦專業, 作為電腦專業人才引進到海南省昌江縣審計局。 不高的個子, 精瘦的臉龐上架著一副厚眼鏡, 小眼睛透著一股機靈勁兒。 進入審計局工作不久, 他便遇上超強颱風“海燕”跟蹤審計, 到次年的“威馬遜”, 再到第三年的“電母”, 年年追著颱風跑, 有颱風跟蹤審計的地方就有他的身影, 他也因此被大家戲稱為“追風少年”。

初遇“海燕”:審計新人手忙腳亂

2013年11月, 超強颱風“海燕”狂掃海南島。 12月, 海南省決定在全省審計機關開展“海燕”颱風救災資金和物資跟蹤審計。

當時正趕上昌江審計局開展審計專案的關鍵期, 每人手頭上都有一兩個項目要做。 黎應璞, 這個一直跟班做基礎性工作、從未真正著手做過專案的毛頭小夥子, 被派往省廳參加完審前培訓後, 硬著頭皮接下了“颱風跟蹤審計”這個新項目。

通常常規審計只對接一兩個被審單位, 而颱風救災資金和物資跟蹤審計動輒就牽涉二三十個單位, 小黎不知從何下手, 便向省廳諮詢、向市縣同仁討教, 但當時颱風跟蹤審計在海南剛開展, 沒什麼現成經驗可循, 大家都在摸索中推進, 得到的可用資訊有限。 他只好邊學邊幹、邊幹邊學, 憑著感覺走, 東打一耙子西打一榔頭, 整天手忙腳亂, 效率低下。 整個項目用了半年的時間才真正完成,

而省廳和其他市縣審計局大多在5個月內就完成了。 除超時外, 最終報告揭露的問題也很有限。 “海燕”專案耗時長、問題數量少、問題品質不高, 工作後第一次接手專案的結果如此差強人意, 給了這位曾經的“學霸”當頭一棒, 小黎不禁感到挫敗和迷茫。

再碰“威馬遜”:“小老手”總結反思進步大

黎應璞決心從“海燕”不成功的經驗中找原因, 他反復研究颱風跟蹤審計的特點, 總結出了自己的審計思路:從財政下撥資金入手, 跟著資金走, 資金撥到哪個單位就“跟”到哪個單位。 2014年7月, 超強颱風“威馬遜”又重創了海南, 讓海南人民再一次接受了巨大艱難的考驗。 8月份, 省審計廳吹響了“威馬遜”颱風跟蹤審計的號角, 這是小黎第二次接觸颱風審計,

他決心用實踐來驗證他的新思路。 有了資金這條“主線”, 一切開始變得“有跡可循”, 從資金流向明確相關單位責任、從資金撥付進度監督使用效率、從資金專案檢驗使用效果, 小黎將自己“沉”入項目中, 不斷改進思路、試驗新方法, 漸漸探索出了一條明確、高效的“追風”之路。

這次“威馬遜”跟蹤審計用了4個月的時間, 比省廳規定的時限提前了半個月, 而且報告體現的問題涵蓋了資金撥付、救災執行、項目實施等救災鏈條各環節。 報告得到了縣委書記的認可並批示有關單位根據審計情況嚴肅整改。 對比第一次做颱風跟蹤審計時的慌亂和迷茫, 這一次小黎思路清晰、指向明確, 進步非常明顯。 但是黎應璞並不僅僅滿足於此,

“威馬遜”讓他對颱風跟蹤審計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如何剖解現象、追尋更深層次的問題原因成了他下一步的目標。

三戰“電母”:少年追風得心應手

2016年8月“電母”颱風到來時, 黎應璞儼然成了一名胸有成竹的“老師傅”, 從跟財政部門溝通資金撥付情況到聯絡單位跟蹤專案進展, 從收集書面回饋到實地考察救災成效, 從監管資金使用效率到掘清救災項目存在的疑點難點, 他把工作一步步落細、落實, 僅4個月就高質高效地完成了“電母”颱風的跟蹤審計工作, 比省廳要求的時限早了近一個月。 相較于“海燕”“威馬遜”時查找的帳面問題、執行方面等切切實實已經出現的問題, “老師傅”黎應璞在“電母”中更關注救災資金分配的合理性、救災過程的公開透明等深層次的問題。

三個颱風跟蹤審計“追”下來, 小黎分析原因抽絲剝繭, 查找問題愈發精准深入。 不僅領導同事對他誇獎不已, 連被審計單位都很佩服他清晰的思路和高效的工作方式。 黎應璞笑言, 颱風來得隨性又任性, 那我們就要嚴謹又有序;想“追風”就要“快”!(海南省審計廳 鐘宇靖 趙一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