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英國引進上海小學數學教材 南京名師詳解中西教育差異

中國江蘇網3月17日訊 上海版小學數學教材今年秋天就要“出口”, 搖身變成英國小學教材了!近日在倫敦書展上傳出消息, 上海版小學數學將出英文版,

並被引入英國小學課堂, 引起各方熱議。 對此, 教育界專家認為, 國內基礎教育的確有值得“老外”借鑒的地方, 但也不能一味抹殺西方教育的優勢。 總之, 基礎教育這種中西方之間的探討是一種很好的交流。

[動態] 上海小學數學教材“出口”了

這次英國引進上海數學教材, 其實是英格蘭8000所中小學全面引入“上海數學教育模式”的配套專案。 早在去年7月, 英國政府決定, 未來四年投入4100萬英鎊, 持續開展中英數學教育交流專案, 在中小學廣泛推廣上海經驗。 據瞭解, 英國部分小學將從今年秋天陸續使用上海小學一至六年級數學課本、課本練習部分和教師用書, 共計36個品種。 而此前, 上海知名教輔《一課一練》數學分冊已經成功“出口”英國。

為什麼英國對上海基礎教育如此感興趣?南京一中國際部主任黃侃認為, 主要是上海近年來在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的突出表現, 引發英國人關注。 PISA是一項三年一度的國際性調查, 旨在通過測試15歲學生的技能和知識評估全球範圍的教育系統, 已超過70個經濟體的學生參加了測評。 2009年和2012年, 上海學生兩次參加PISA測試, 蟬聯全球第一, 特別是數學成績和相關金融素養尤其令人矚目。 另一方面, 英國學生在PISA測試中表現不佳, 一再被甩在二十五名之外。

[熱議]

“填鴨式教學”到國外吃香了

國人不看好的“中國式數學”, 居然被“素質教育”的英國人引入了!這條消息出來, 立馬引起了各方熱議。

“其實中國教育的基礎課比別的國家要扎實!”“好多被國內批得一無是處的東西,

在西方加大重視後反轉了, 中醫也是如此!”“中國經濟能騰飛, 一定是和扎實的基礎教育有關係。 ”“看來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可以休矣!”一時間, 頂中國教育的議論紛起。

但也有人調侃, 中國的“填鴨式教學”到了英國, 會不會水土不服?更悲催的是, 有的人一心嚮往西方教育, 到了英國後發現拿到的是一本中國教材, 會不會哭倒?出國留學派也反擊:“去留學不是為了學數學, 而是去提升英語, 另外教材相同, 英國的上課方式未必相同啊。 ”

[揭秘]

中國數學“一英尺寬, 一英里深”

英國數學“一英里寬, 一英尺深”

上海的小學數學教材緣何被老外看中?南師附小校長、數學特級教師余穎認為,

滬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更加靈活, 但總體上和國內其他地區教材差異不是太大, 主要上海的國際開放度較高, 因此更容易被國外關注。

說到中英數學基礎教育的差異, 餘穎認為, 這是兩種不同的知識體系。 中國的小學數學教學有其獨特的長處, 特別重視基礎知識和技能, 學得扎實。 而這種扎實並不是建立在死做題、死揪的基礎上, 而是在認識規律、知識架構方面形成了體系。 相對來說, 英國的教材更加隨意, 專業性和邏輯性欠缺。

餘穎說, 英國的課堂更注重感知、活動, 學生在課堂探討一個問題可能一周也沒有結論, 這是高效的中國老師無法容忍的。 人們常說中國的數學“一英尺寬, 一英里深”;英國的數學是“一英里寬,

一英尺深”, 說的就是中國數學窄而深, 英國數學寬而淺。 英國人可能意識到他們的課堂知識浮光掠影, 缺乏脈絡, 底子不牢, 所以才會向中國學習。 不過, 英國教育模式下的孩子創造性和個性化思考更強, 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中國孩子學得“一樣深淺”

英國孩子學得“有深有淺”

曾經到英國研修的數學特級教師、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說, 中國的數學教育起步很早, 而且重複練習的量很大, 所有孩子學得都一樣深淺。 而英國的數學即使到了高二也很容易, 高二以後有興趣的孩子可以選擇學得更深, 這部分孩子將來會學得很好, 甚至有所造詣。 尤小平說, 其實英國在教學上, 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比如他們的課堂教學很活躍,先學後教的翻轉課堂做得很好,教學理念很先進。在理化生這些理科教學中,實驗室的設備雖然比我們少,但是他們的工作坊很多,注重生活技能的培養,學生終身受用;而中國學校裡則是更注重純科學的實驗,平時生活中用到的很少。

2008年去英國交流的一中譚海軍老師告訴記者,英國低年級的教學內容雖然少,但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去探索。到了高中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教學難度並不亞于中國高中數學。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其實課業負擔也很重,學生也很用功。而中國的教學從小負擔就會比較重,灌輸式授課或者題海戰術會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王晶卉

業內觀點

對於此次英國課堂引進國內教材,教育界專家普遍認為這是好事,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此事。

尤小平說,在和英國校長交流時,發現對於中國孩子在數學測試中出類拔萃,他們很想從中國課堂取點經。“但是發現真正做起來很難,學不來。英國的孩子並不是都要走高考這條路,到了高中會有分流,想考名牌大學的孩子將會學習得很辛苦,這些孩子將來在科研上也會有成就;而對一般的學生而言,只需要掌握生活中夠用的數學就夠了,怎麼可能按照中國的課堂模式去學習呢?”

“英國的基礎教育整體感覺是比較懶散,但是特色是做中學,很強調動手實踐。”黃侃說,現在英國人普遍有焦慮感,所以想學習中國的基礎教育。不過如果全部照搬中國式教學,未免“東施效顰”。因為雙方國情不同,中國孩子的升學壓力和面臨的教育制度與英國不同,英國人沒有必要完全去複製這種“應試模式”。

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

不過對於這樣的借鑒交流,教育界都認為是好事。尤小平認為,基礎教育本來就是值得大家探討的領域。英國人覺得中國教育的大班化效率比小班化更高,並且嘗試引進中國的教材和練習冊,就是一種探索。同樣,我們這些年也從西方教育中借鑒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

餘穎認為,對中英教育的認識不能一邊倒。既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不要盲目自大,覺得自己一下子厲害了。大家要客觀地看到彼此的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才能共同進步。

比如他們的課堂教學很活躍,先學後教的翻轉課堂做得很好,教學理念很先進。在理化生這些理科教學中,實驗室的設備雖然比我們少,但是他們的工作坊很多,注重生活技能的培養,學生終身受用;而中國學校裡則是更注重純科學的實驗,平時生活中用到的很少。

2008年去英國交流的一中譚海軍老師告訴記者,英國低年級的教學內容雖然少,但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去探索。到了高中的教學中,有些內容的教學難度並不亞于中國高中數學。英國私立學校的學生其實課業負擔也很重,學生也很用功。而中國的教學從小負擔就會比較重,灌輸式授課或者題海戰術會讓學生思考的時間有限。

交匯點南京晨報記者 王晶卉

業內觀點

對於此次英國課堂引進國內教材,教育界專家普遍認為這是好事,同時要一分為二地看待此事。

尤小平說,在和英國校長交流時,發現對於中國孩子在數學測試中出類拔萃,他們很想從中國課堂取點經。“但是發現真正做起來很難,學不來。英國的孩子並不是都要走高考這條路,到了高中會有分流,想考名牌大學的孩子將會學習得很辛苦,這些孩子將來在科研上也會有成就;而對一般的學生而言,只需要掌握生活中夠用的數學就夠了,怎麼可能按照中國的課堂模式去學習呢?”

“英國的基礎教育整體感覺是比較懶散,但是特色是做中學,很強調動手實踐。”黃侃說,現在英國人普遍有焦慮感,所以想學習中國的基礎教育。不過如果全部照搬中國式教學,未免“東施效顰”。因為雙方國情不同,中國孩子的升學壓力和面臨的教育制度與英國不同,英國人沒有必要完全去複製這種“應試模式”。

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

不過對於這樣的借鑒交流,教育界都認為是好事。尤小平認為,基礎教育本來就是值得大家探討的領域。英國人覺得中國教育的大班化效率比小班化更高,並且嘗試引進中國的教材和練習冊,就是一種探索。同樣,我們這些年也從西方教育中借鑒了不少有益的東西。這是一種很好的交流。

餘穎認為,對中英教育的認識不能一邊倒。既不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也不要盲目自大,覺得自己一下子厲害了。大家要客觀地看到彼此的長處和短處,取長補短,才能共同進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