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新浪直播 | 2017中國室內設計周暨上海國際室內設計節通氣會

5月3日, 由中國室內裝飾協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

【陳耀光】:我剛剛聽了我們新聞發佈會的幾個主要的領導行業的, 對今年的2017年在整個上海的構想和佈局, 儘管我已經經歷了5年米蘭設計周, 也經歷了將近有20年的室內設計周的一系列的活動。 但是今年所有的一些發佈的新的內容, 包括和整個聯動, 包括相關產業的集合的那種發力, 作為我來說的話, 就是特別感覺到期待。

儘管我也是業內人, 我相信媒體發佈, 如果將這些重量級的, 直接關係到民生, 關係到以後和設計零距離的提高生活品質,

包括所有的設計和生活的關係, 這都是息息相關的, 這是一個大事件。 也非常的期待, 而且尤其是在上海。 因為我是杭州的, 北京雖然是首都, 但是上海更加時尚和創意。 這不是聯合國的命名就是界定上海的創意和時尚之都的開始。 在我生活所有的資訊裡面, 我們對上海的一種生活感受, 受感染它的一種時尚和創意, 本來就是在生活中。 所以說我認為這次我們和整個上海相關的政府, 能夠在上海組辦2017年國際設計周和設計節肯定會開拓和直接跟今後國際間的交流的散發的一種真正的創意含量的一些相關的資訊, 我認為可以更加國際化和更加讓大家感受到。 尤其是我們設計界和相關產業界。

【記者】:首先想問一下婁院長,

剛才第一部分當中提到同濟大學會在這一次的設計周起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 可能會聯動很多的活動, 剛才沒有說的比較詳細。 婁老師能不能跟我們大概介紹一下?

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院長婁永琪

【婁永琪】:非常榮幸, 這次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能夠作為這次設計周在地的學術支援單位,

當然我們和清華大學會有非常密切合作。 我覺得一個活動, 乃至全世界, 所有重要的活動, 一定背後有非常扎實的學術支撐的。 比如米蘭設計周, 背後不完全是米蘭理工大學一所大學, 幾乎所有的義大利的大學, 包括國際頂尖的學校都在那裡。 設計周辦到這樣一個地步, 學術的入入, 希望能推動大家對本身問題的思考。

第一步, 是設計師設好了, 你好不好再用。 第二個是瞭解用戶的需求, 第三就是你要和用戶一起去設計, 第四, 就是最後這個設計是有用戶來去設計。 現在我們整個室內裝飾行業, 大家都感受到了來自行業以外的, 比如說宜家, 他要做北歐的風格,

現在宜家拿著使用者設計的軟體, 他就不要設計了, 他自己可以把這個家居搞定了。 像宜家這樣的企業在做一些設計。 其實我們在這個時代去談設計民主是有特生含義的。

中國還有一個情境叫供給端改革, 我相信這次的活動從學術角度來看, 我覺得對我們的設計周在20多年的歷史上也許是很重要的轉捩點, 不完全是因為它在上海, 而是因為在這個背後的一些學術上的考量。

【記者】:今年是第一次從北京把中國室內設計周移師到上海, 比如上海有展會這樣一個客觀的因素, 另外上海其實本來就是一個設計之都, 除此以外我想瞭解一下, 對於上海室內設計周第一次的召開, 相對之前在北京召開的中國室內設計周,

老師們最大的不同的期許是什麼?

【何小青】:因為上海本身是很有這種設計文化的, 在整個國內的範圍是比較有名的, 而且上海本身這個城市具有一定國際性。 上海又有龍頭設計, 就是同濟大學。 整個從上海的市民文化的參與性來講, 相對來講也要比全國其他的城市更踴躍, 也有好的基礎。 再一個就是整個的楊冬江在發佈會的時候說, 政府的支持, 對整個文化創意產業的認可度, 這個也是在上海做設計週一個很有利的一個方面。

再一個從整個國家形象上, 我想也是完全符合國家的一個整個的大的主旋趨勢。 從整個設計界來講, 它能給廣大的設計師搭這麼一個平臺, 而且在這個設計當中能敢於喊出來的要媲美米蘭設計周, 我覺得有這種願望和想法,我覺得有這個起點,也是很多設計師,包括上海地界的設計師,包括耀光設計師,他們希望在長江以南這邊,能體現中國設計師文化自信,包括設計自信,包括這種發自內心當中的一種設計擔當,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的。

【李鷹】:其實講起來這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其實對我都是特別重要的城市,因為剛剛其實我細看了一下,北京是我這輩子生活過時間第二長的城市,上海是我這輩子生活時間第四長的城市,將近差不多7年了。然後北京的這段是在前面。其實之前聽說咱們這個設計周的活動要到上海來辦,我是覺得特別的開心的一件事,很多北京的朋友有更多的機會能見到了。

其實之前幾位老師講的,我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剛剛婁老師講到,因為這邊的話,跟咱們這次講的主題設計名稱,設計要造福人民,這個觀念我覺得特別特別的好。因為講到設計的話,其實大家都做設計很多年,都是在不同的領域,學術的領域,自己公司的領域,或者大規模公司的領域,其實都在做很多的設計。但是的話,其實之前有挺長的一段時間在國內,其實大家多設計的觀念,或者那個風氣,大家的路子有一些不太對。因為經常會在講我們要做一些高端的專案,奢華的項目,我們要感覺我們設計服務的物件得是社會頂端的人物,或者能夠做設計的必須是專門訓練的,特別好的特別牛的設計師,然後設計師有單獨的包裝。

其實感覺設計這個詞的含義被很多人在一定層面上誤解了,或者帶到歪路上去了。實際上設計我覺得做的時間越長的人,其實大家越會知道,設計其實特別的簡單,就是我們碰見的一個環境,一個事情,那我們通過我們的一些思考,然後能夠把這個情況做的比原來更好一點,這個其實就是設計,實際上有一個以前大家忽略掉的對設計的理解,其實所有的人,只要我們想把周圍的事情做的再好一些,那你做一定的努力,做一定的思考,其實這個本身就是設計。

其實我們應該更多的提倡這樣的概念,那麼這個的話,就跟咱們設計,這個不是靠單獨的設計師,單獨某個學校教育學生,這個需要更大層面的,協會,設計周,就會起到這個作用。而且今天又提出這個觀念,我覺得特別好的事情。再上到了上海,上海人民有一點特別好,就是特別務實,特別願意有什麼事情就去做。我覺得這個也是一個特別好的土壤,咱們來做這個設計周,有這個主題,大家有這樣的觀念,是特別好的一件事。

【婁永琪】:如果去看米蘭設計周,全世界各設計周,其實最近PK到後來,實際上PK的是聽眾和觀眾。還是需求端決定了你的規格。所以我們應該非常慶倖,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討論設計,設計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不是短缺經濟了。如果你還在討論,設計大師不管做什麼我照單全收,這說明我們還在起步階段,我們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剛才我說宜家,真正到後來,我們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或者中國院校,我們怎麼願意讓瑞典的一個品牌在我們時候上佔據這麼大的比例。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從四個自信的話,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在今天來講,決定是一個轉捩點。上海這個詞特別好,上你要引領,海你要開放。

【杜伯均】:我補充一下,我覺得作為一個我們臺灣設計師的角度,我覺得我們今天開這個會,有一點點晚。但是很好,起碼我們已經開始往前走了。大概幾年前,大概感受到在國際的這些設計周,其實它是走入民間的。我們常常在之前辦的活動,都是我們設計界的人關起門來然後我們自己玩,然後玩完了活動解散了,然後就各自活動。民間的老百姓他有多少的感受?

我覺得這次非常好的,也是我們學社之前一直跟協會建議的,我們如何讓做一個展的時候,是能夠整個城市一起發動。那很開心,這樣的活動我們已經開始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設計師在接觸,就是前面幾位老師提到的,不是我們做什麼去引領,我們是希望能夠全民參與。而全民參與不是一個口號,就是說它如何讓老百姓能夠自己自動的覺得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然後生活習慣,包括他的審美的品位。他能夠不是隨意拿來,就是一個複製品。它是可以看到一些生活的小情懷在裡面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可以寫入歷史的一個點。

上海剛好又是在二十世紀初本來就是一個東方的巴黎,那我們在這幾年的中國經濟的成長之後,我們覺得應該確實在把這個上海它有這樣的地利之便還有歷史因素,把全國的力量放在上海,我非常慶倖,我也是一個新上海人,我在這邊12年了,能夠見證到這個時刻,我個人覺得非常榮幸。謝謝。

【提問】:我是帶著使命來的,我代表我們江蘇地界的一批地方論壇,大上海大上海,中國設計周對周邊一小時之內企業和行業有沒有具體的互動措施?比如說分會場,企業的入駐,還有設計團體外援的參觀?第二個是組委會有沒有專門這個板塊的對接人,窄一點說,江浙滬,我們屬於江蘇,應該都是以上海為中心,比較近的。

【楊冬江】:這個東西,在中國,我覺得速度是一個特點,中國是高速發展,但是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速度太快,大家也沒有思考的餘地和思考的時間了。像我們中國室內設計周,這次和上海國際室內設計節都是辦了很多年了,上海國際室內設計節也辦了7年了,它是在一個成長的過程。包括中國的設計也是一樣的,我們到米蘭,這幾年是慢慢的成長,起碼能找到同一個語境了。我們第一次到上海來,希望能逐步的把它做扎實。因為中國人做事情都容易頭大身體小。我們設立目標是容易的,但是在做到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的。比如你來自江蘇,如果說江蘇的設計師能夠主動的跟這邊溝通,然後能夠做一些聯動的事情,肯定我們是樂見其談的。但是我們第一次落戶上海,把這些全做起來,我們可以講,可以定目標。

這個也是全世界大家面臨的問題,包括像米蘭的傢俱展為什麼也到上海來,這個也是他面臨的問題,包括大家每年去米蘭設計周,其實是一樣的。創意的東西不是說每年都有創新的東西,大家都會面臨一個創新的瓶頸和問題。我想跟設計聯動,跟企業聯動,這個是所有的設計師最希望達成的一個效果。包括我們做傢俱展,設計師可能還處在一個設計和藝術如何去區分這樣一個概念,實際上在國際的設計領域這是一個很淺顯的問題。如果設計不能轉化為產品,它可能離真正的百姓生活,或者引領生活差的更遠。我們也希望設計師通過這種活動多舉辦,包括設計民主這個主題,希望企業,市民能多參與進來,推動整個設計周的發展。

【記者】:因為往年我們跟上海設計節也是有合作的,我就想今年作為中國室內設計周第一次落戶上海,然後結合上海設計周這樣一個活動。我們原先知道上海設計節它每年也會做一些頒獎。我不知道兩者是怎麼樣的融合?尤其在頒獎,在活動上面,是以你們這邊為主還是上海這邊?

【楊冬江】:我們還會辦一個統一的頒獎盛典。因為在每年中國室內設計周的頒獎盛典,主要有一個中國室內設計的大獎,我們從公共空間,住宅空間,還有創新設計,還有產品設計等幾個大類裡面,全國只產生一個中國室內設計大獎,是居然贊助的。同時陳設藝術委員會我們做的金麒麟的大獎也會去頒獎。今年我們跟上海設計節合作了以後,理論上應該也是在頒獎盛典大家一起進行,應當說大家是緊密合作的,會在一起。

與會領導與設計師代表合影留念

(本次直播到此結束)

我覺得有這種願望和想法,我覺得有這個起點,也是很多設計師,包括上海地界的設計師,包括耀光設計師,他們希望在長江以南這邊,能體現中國設計師文化自信,包括設計自信,包括這種發自內心當中的一種設計擔當,我相信未來一定會更好的。

【李鷹】:其實講起來這兩個城市,北京和上海,其實對我都是特別重要的城市,因為剛剛其實我細看了一下,北京是我這輩子生活過時間第二長的城市,上海是我這輩子生活時間第四長的城市,將近差不多7年了。然後北京的這段是在前面。其實之前聽說咱們這個設計周的活動要到上海來辦,我是覺得特別的開心的一件事,很多北京的朋友有更多的機會能見到了。

其實之前幾位老師講的,我覺得特別好,尤其是剛剛婁老師講到,因為這邊的話,跟咱們這次講的主題設計名稱,設計要造福人民,這個觀念我覺得特別特別的好。因為講到設計的話,其實大家都做設計很多年,都是在不同的領域,學術的領域,自己公司的領域,或者大規模公司的領域,其實都在做很多的設計。但是的話,其實之前有挺長的一段時間在國內,其實大家多設計的觀念,或者那個風氣,大家的路子有一些不太對。因為經常會在講我們要做一些高端的專案,奢華的項目,我們要感覺我們設計服務的物件得是社會頂端的人物,或者能夠做設計的必須是專門訓練的,特別好的特別牛的設計師,然後設計師有單獨的包裝。

其實感覺設計這個詞的含義被很多人在一定層面上誤解了,或者帶到歪路上去了。實際上設計我覺得做的時間越長的人,其實大家越會知道,設計其實特別的簡單,就是我們碰見的一個環境,一個事情,那我們通過我們的一些思考,然後能夠把這個情況做的比原來更好一點,這個其實就是設計,實際上有一個以前大家忽略掉的對設計的理解,其實所有的人,只要我們想把周圍的事情做的再好一些,那你做一定的努力,做一定的思考,其實這個本身就是設計。

其實我們應該更多的提倡這樣的概念,那麼這個的話,就跟咱們設計,這個不是靠單獨的設計師,單獨某個學校教育學生,這個需要更大層面的,協會,設計周,就會起到這個作用。而且今天又提出這個觀念,我覺得特別好的事情。再上到了上海,上海人民有一點特別好,就是特別務實,特別願意有什麼事情就去做。我覺得這個也是一個特別好的土壤,咱們來做這個設計周,有這個主題,大家有這樣的觀念,是特別好的一件事。

【婁永琪】:如果去看米蘭設計周,全世界各設計周,其實最近PK到後來,實際上PK的是聽眾和觀眾。還是需求端決定了你的規格。所以我們應該非常慶倖,現在這個時代我們討論設計,設計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不是短缺經濟了。如果你還在討論,設計大師不管做什麼我照單全收,這說明我們還在起步階段,我們實際上已經超越了。剛才我說宜家,真正到後來,我們作為一個中國設計師,或者中國院校,我們怎麼願意讓瑞典的一個品牌在我們時候上佔據這麼大的比例。實際上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從四個自信的話,我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在今天來講,決定是一個轉捩點。上海這個詞特別好,上你要引領,海你要開放。

【杜伯均】:我補充一下,我覺得作為一個我們臺灣設計師的角度,我覺得我們今天開這個會,有一點點晚。但是很好,起碼我們已經開始往前走了。大概幾年前,大概感受到在國際的這些設計周,其實它是走入民間的。我們常常在之前辦的活動,都是我們設計界的人關起門來然後我們自己玩,然後玩完了活動解散了,然後就各自活動。民間的老百姓他有多少的感受?

我覺得這次非常好的,也是我們學社之前一直跟協會建議的,我們如何讓做一個展的時候,是能夠整個城市一起發動。那很開心,這樣的活動我們已經開始了。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我們設計師在接觸,就是前面幾位老師提到的,不是我們做什麼去引領,我們是希望能夠全民參與。而全民參與不是一個口號,就是說它如何讓老百姓能夠自己自動的覺得設計是一個很重要的,然後生活習慣,包括他的審美的品位。他能夠不是隨意拿來,就是一個複製品。它是可以看到一些生活的小情懷在裡面的。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可以寫入歷史的一個點。

上海剛好又是在二十世紀初本來就是一個東方的巴黎,那我們在這幾年的中國經濟的成長之後,我們覺得應該確實在把這個上海它有這樣的地利之便還有歷史因素,把全國的力量放在上海,我非常慶倖,我也是一個新上海人,我在這邊12年了,能夠見證到這個時刻,我個人覺得非常榮幸。謝謝。

【提問】:我是帶著使命來的,我代表我們江蘇地界的一批地方論壇,大上海大上海,中國設計周對周邊一小時之內企業和行業有沒有具體的互動措施?比如說分會場,企業的入駐,還有設計團體外援的參觀?第二個是組委會有沒有專門這個板塊的對接人,窄一點說,江浙滬,我們屬於江蘇,應該都是以上海為中心,比較近的。

【楊冬江】:這個東西,在中國,我覺得速度是一個特點,中國是高速發展,但是也是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速度太快,大家也沒有思考的餘地和思考的時間了。像我們中國室內設計周,這次和上海國際室內設計節都是辦了很多年了,上海國際室內設計節也辦了7年了,它是在一個成長的過程。包括中國的設計也是一樣的,我們到米蘭,這幾年是慢慢的成長,起碼能找到同一個語境了。我們第一次到上海來,希望能逐步的把它做扎實。因為中國人做事情都容易頭大身體小。我們設立目標是容易的,但是在做到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的。比如你來自江蘇,如果說江蘇的設計師能夠主動的跟這邊溝通,然後能夠做一些聯動的事情,肯定我們是樂見其談的。但是我們第一次落戶上海,把這些全做起來,我們可以講,可以定目標。

這個也是全世界大家面臨的問題,包括像米蘭的傢俱展為什麼也到上海來,這個也是他面臨的問題,包括大家每年去米蘭設計周,其實是一樣的。創意的東西不是說每年都有創新的東西,大家都會面臨一個創新的瓶頸和問題。我想跟設計聯動,跟企業聯動,這個是所有的設計師最希望達成的一個效果。包括我們做傢俱展,設計師可能還處在一個設計和藝術如何去區分這樣一個概念,實際上在國際的設計領域這是一個很淺顯的問題。如果設計不能轉化為產品,它可能離真正的百姓生活,或者引領生活差的更遠。我們也希望設計師通過這種活動多舉辦,包括設計民主這個主題,希望企業,市民能多參與進來,推動整個設計周的發展。

【記者】:因為往年我們跟上海設計節也是有合作的,我就想今年作為中國室內設計周第一次落戶上海,然後結合上海設計周這樣一個活動。我們原先知道上海設計節它每年也會做一些頒獎。我不知道兩者是怎麼樣的融合?尤其在頒獎,在活動上面,是以你們這邊為主還是上海這邊?

【楊冬江】:我們還會辦一個統一的頒獎盛典。因為在每年中國室內設計周的頒獎盛典,主要有一個中國室內設計的大獎,我們從公共空間,住宅空間,還有創新設計,還有產品設計等幾個大類裡面,全國只產生一個中國室內設計大獎,是居然贊助的。同時陳設藝術委員會我們做的金麒麟的大獎也會去頒獎。今年我們跟上海設計節合作了以後,理論上應該也是在頒獎盛典大家一起進行,應當說大家是緊密合作的,會在一起。

與會領導與設計師代表合影留念

(本次直播到此結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