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地震雲”真的存在嗎?

成書於明清時代的《天元玉曆祥異賦》專門論述了“震兆雲霞”, 認為“地裂”之前會出現“天裂”, 即天空中出現條狀的“地震雲”。 而甚至今日,

仍有人相信“地震雲”是真實存在的。

近現代首位提出“地震雲”概念的是一位日本政治家。 他在1956年日本福岡7級地震之前看到一條非常奇特的雲帶。 經過常年觀測, 他認為, 只要出現類似的雲, 某地就會發生地震。

“地震雲”理論的支持者認為, “地震雲”或是一條狹長的雲帶, 或成輻射狀的“扇骨雲”帶, 或為一條條平行排列的“肋骨狀”雲。 關於其生成機制, 一種理論認為, 當板塊運動時會從地表釋放出大量高溫高壓水汽, 水汽上升在大氣中形成狹長的“地震雲帶”;另一種理論稱, 地震前地磁場以及電磁場會發生變化, 水汽或者塵埃受到影響, 進而形成有序排列的“地震雲”。

但事實上, “地震雲”幾乎完全沒有被主流科學界所接納。 氣象學家認為,

那些所謂形狀各異的雲多與高空氣流活動有關, 並不罕見;全球各地的氣象站也從未監測到地震之前地表溫度有系統性地增溫。 更何況, 局地地表升溫產生的是對流性的低雲, 而坊間流傳的“地震雲”圖片大多為中高層的高積雲或捲層雲。

地質學家則表示, 地磁場的改變並非易事, 電磁場影響雲的分佈也缺乏理論支持。 換言之, 如果可以通過觀雲來預知地震, 人們為何不能直接監測地磁場的異常活動呢?

所謂“地震雲”預測的“成功案例”, 大多是一個城市出現“地震雲”, 幾天後, 相距幾千公里外的另外一個城市發生地震。 “地震雲”假說盛行在中國、日本等國, 以東亞地區發生地震的頻繁程度來看, 這更像是一種“事後諸葛亮”。

(舒揚)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