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豬病毒性腹瀉的防與治

在引起豬腹瀉病的各種病因中, 病毒性腹瀉的危害是最為嚴重的, 已成為造成豬場損失的最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它可以引起仔豬死亡, 肥豬掉膘, 飼料報酬降低, 增加人工費和藥費開支。 而在豬病毒性腹瀉中危害最大的是豬傳染性胃腸炎(TGE)、豬流行性腹瀉(PED)以及豬輪狀病毒(RV)感染。 因此正確認識當前豬病毒性腹瀉的主要流行種類及特點並採取配套綜合防控措施, 才是有效預防豬場病毒性腹瀉病發生的關鍵所在。

1、豬病毒性腹瀉病的共有特點

1.1傳染源:病豬和帶毒豬可通過糞便、嘔吐物、乳汁、鼻分泌物和呼氣排出病毒,

污染飼料、飲水、空氣、土壤以及車輛、用具, 經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其它豬只;各種年齡、品種的豬均易感染。

1.2流行季節與形式:多集中發生於晚秋至春季的寒冷季節, 我國以每年10月至次年的4月為高發期。 流行形式主要有暴發性流行和地方性流行兩種。 一般首次感染多呈暴發性流行, 某些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污染比較嚴重的豬場, 常呈地方性流行。

1.3混合感染嚴重:主要表現為病毒與細菌疾病的混合感染, 病毒性疾病之間的混合感染。 一般發生病毒性腹瀉疾病的養豬場, 其混合感染率都在50%以上, 如豬傳染性胃腸炎與大腸桿菌混合感染, 大腸桿菌與輪狀病毒混合感染等。

1.4臨床症狀:水樣腹瀉和嘔吐是豬病毒性腹瀉症的共同特點,

但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多見於各種日齡豬, 輪狀病毒感染則多見於哺乳仔豬, 成年豬多呈隱性感染;此外, 發病急、傳播快, 主要危害幼齡仔豬, 尤其是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 可導致1周齡內仔豬大批死亡, 輪狀病毒感染死亡率相對較低。 成年豬經3~7天腹瀉後, 可逐漸康復, 但可能形成僵豬。

2防控措施

2.1免疫預防

①後備母豬在配種前應注射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 使之產生足夠的主動免疫;懷孕母豬在產前5~6周和1周各肌注或鼻內接種1次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弱毒疫苗, 使哺乳仔豬通過吃初乳獲得抗體, 產生較好的被動免疫效果;仔豬在獲得母源抗體被動免疫的同時,

在8~10日齡口服0.3~0.5頭份的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弱毒疫苗, 20~22日齡再注射豬流行性腹瀉滅活疫苗, 使之建立較高的主動免疫水準, 減少發病死亡。 ②在流行季節前20~30d進行全群的免疫接種。 因為一般的滅活疫苗接種後14d產生免疫力, 活疫苗7d, 在接種20~30d後抗體達到較高水準。 同時採取全群免疫後, 可以避免產生易感豬, 使病毒無法在豬群中存在。 ③對發病豬場首先採取的措施是用弱毒疫苗進行緊急預防接種, 一般7d左右可以平息疫情。 正在爆發的豬群用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弱毒疫苗、流行性腹瀉疫苗在母豬產前5~6周和2~3周接種1~2次, 可有效控制爆發, 縮短爆發期, 明顯減少或終止初生仔豬發病死亡。
在控制後按免疫程式接種傳染性胃腸炎和輪狀病毒二聯疫苗、流行性腹瀉疫苗。

2.2治療措施

對豬病毒性腹瀉症無特效治療方法, 但為了防止繼發感染和脫水, 可以採取一些對症措施可最低限度減少損失。 (1)補液補鹽:此法用於解除酸中毒和脫水, 可讓仔豬自由飲用補液鹽水(氯化鈉3.5g, 氯化鉀1.5g, 碳酸氫鈉2.5g, 葡萄糖20g, 常水l000m1), 必要時可進行灌服或腹腔注射。 (2)抗菌藥物:應用腸道抗菌藥如恩諾沙星、硫酸新黴素、痢特靈、氟呱酸、新諾明、慶大黴素等對預防併發、繼發感染有一定作用。 (3)腸道護理:“護仔安”中所含的蒙脫石具有層紋狀結構和非均勻性電荷分佈對消化道內的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氣體等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 使其失去致病作用;此外對消化道黏膜還具有很強的覆蓋保護能力,

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數的防禦功能;同時其含有多種腸道粘膜細胞代謝必需的營養物質, 對維持腸道粘膜上皮結構的完整性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同時所含的多種營養成分能夠及時補充由腹瀉引起的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貧血, 抵抗力下降, 並能迅速使體內電解質代謝達到平衡, 中和有害酸性物質, 有效控制和降低死亡率。 (具體操作方法:哺乳期仔豬採用灌服5g/次, 一天2次, 連用3天;自由採食的豬在日糧中按1.5%~2%添加, 飼喂1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