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西城民族宗教工作會議:讓各族居民享受良好公共服務

人民網北京5月3日電 5月3日,西城區召開全區民族宗教工作會議。 會上,西城區部署了《關於加強與改進新形勢下西城區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見》,其中,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不斷提升民生服務保障能力被提出,涉及少數民族居民在就業、就醫、養老、就學等方面提出規劃。

作為首都功能核心區,西城區民族宗教文化資源豐富,有52個少數民族,8萬少數民族群眾,19處開放宗教活動場所,4萬信教群眾,是全市民族宗教工作的重要視窗地區。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的國家和全市宗教團體辦公機構均設在西城,宗教場所及宗教活動在全國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西城區相關負責人表示,特殊區位決定了西城區民族宗教工作政治敏感性強、社會關注度高,民族宗教工作無小事,要扎扎實實做好民族宗教各項工作。 西城區將進一步提高民族宗教工作社會化管理水準,加強少數民族群眾飲食、養老、殯葬、語言、法律援助、社會救助等方面的特需服務保障,完善“生活全方位、生命全週期”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 要積極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手段,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加強宗教活動和宗教活動場所服務管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務。

過去幾年,西城區民族宗教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績,激發老典型創造新經驗,探索完善了城市民族特色“民生服務一條街”的牛街模式和民族工作“全回應”的德勝模式,全區各街道民族重點社區建立了“五必訪”和“六代辦”工作制度,開展了德勝街道的“笑臉服務”、牛街街道的“穆橋情緣”等志願服務專案。

記者在會上瞭解到,西城區提出了要完善“生活全方位,生命全週期”的公共服務體系,讓各族居民真正可以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務。 過去幾年間,西城區在少數民族居民就醫、就學、就業、就餐、養老等方面都進行了大力支持,100餘名民族政策監督員開展日常巡查,加大對清真食品監管力度。 2013年至今,有近百個專案爭取市級專項資金補助近千萬元。

西城區努力抓好入學、就業、養老等生命全週期的公共服務。 區教委認真抓好回民小學等37所民族團結教育基地校建設,改擴建回民幼稚園。

區衛計委升級建設全國唯一三級中西醫結合回民醫院。 區民政局建好市中心最大的牛街民族敬老院,增設禮拜殿、閱覽室。 區民族宗教辦進一步規範了回民殯葬處運行管理,每年約有400位穆斯林群眾在這裡得到體面而有尊嚴的殯葬服務。

在《關於加強與改進新形勢下西城區民族宗教工作的意見》中,西城區指明了在今後的民族宗教工作中的民生重點,將少數民族特需服務納入全區普惠性民生工程中優先解決,解決他們在入園、入學、養老等方面存在的困難。 在少數民族人口較多的街道,建設具有民族特色的社區“一刻鐘服務圈”。 做好新增民族敬老院的規劃建設工作,發揮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作用,利用資金和政策引導,鼓勵建設滿足少數民族群眾特殊需求的養老機構和服務少數民族居家養老的服務機構。

努力創造條件在牛街周邊地區建立宣武回民幼稚園分園,根據需求改造部分幼稚園設立清真灶接收少數民族兒童。

據瞭解,西城區正將德勝街道裕中西裡28號樓改建為民族敬老院,整體設計民族元素。 主樓五層,面積達4000餘平方米,規劃設計床位120張,緩解少數民族群眾養老機構不足的問題。 (劉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