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館陶路德國風情街文化旅遊提升”微論壇召開

半島全媒體記者 黃靖斐

3月16日,由交運城市文化研究中心發起的館陶路德國風情街文化旅遊提升微論壇在交運文化傳媒公司召開。

政府有關部門、專家學者和市民代表齊聚一堂,就如何以文化為引領,以旅遊為核心,以交通為紐帶,提升街區形象和觀光體驗,加強館陶路的影響力展開了討論。 與會人員提出,加快提升館陶路德國風情街品質,讓這條百年老街重現輝煌,需要深度挖掘館陶路文化和歷史,“這些獨一無二獨具魅力的文化歷史故事就是最美的風景”。

保留舊址:

注重建築背後的故事

館陶路德國風情街位於青島市市北區館陶路,南起堂邑路,北至恩縣路,與上海路、寧波路、廣東路垂直相交,總長度1000余米,作為國內唯一一條德國風情街,現有歷史建築25座,其中現存德式、日式風格的歷史優秀建築共14棟,約20萬平方米。 文史專家王灝遠認為,館陶路、堂邑路一帶的街區是市北區範圍內最能代表青島歷史文化的一個街區。

這一帶承載了過去和現在青島的城市和港口文化,作為金融、期貨證券、航運一條街,這一帶發生過許多值得挖掘的故事,街區、建築是這一帶特有的歷史文化的濃縮積澱。

館陶路初建於1899年,因為靠近膠海關、後海碼頭和大港火車站,德國駐膠市政當局將此規劃為“洋行區”。 20世紀初,在中山路北段的延伸部分——館陶路,建成了“洋行一條街”。 據史料記載,館陶路上的洋行最多時有50多家,多為德國、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丹麥、比利時、葡萄牙等國大公司的分支機搆。 “這是一條老城區少有的保存歷史建築相對完整的老街,不僅是中山路的延續,更有臨近郵輪母港的優勢,應當作為旅遊目的地的一條歷史文化街”,王灝遠說。

館陶路因為保留了眾多歷史建築,吸引了眾多的影視劇組來此取景,“上鏡率”最高的莫過於位於館陶路22號的青島取引所舊址。 倪萍主演的《大浴女》、熱播劇《父母愛情》以及電影《美人依舊》等影視劇中都能看到這棟延續了文藝復興建築風格的舊址。 王灝遠說,旅遊不單單是看風景、看建築、照張照片,這是淺層次的旅遊,稍有深度的旅遊更注重城市的歷史文化以及建築背後的故事。 “建議城市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把這一帶街區、建築、歷史文化貫穿在一起,寫成書,宣傳這一帶的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 作為有品位的歷史文化街區,這一帶非常有必要填充博物館、美術館和人文書店”。

打造方案:

結合歷史開發新功能

交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增平提出“挖掘歷史,打造城市文化綜合體”的方案,“街區的地面、牆體、附屬物等元素都應有歷史傳承,確保街區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單純指建築物。 館陶路街區應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並且兼具多種功能,力戒同質化現象”。

劉增平在會上也介紹了方案中關於和歷史文化相結合的細節。 比如,在方圓2公里範圍內擁有百年老港、百年海關、百年膠濟鐵路、百年汽車站,讓四個百年成為青島的新名片。 館陶路17號建築為青島裡院形式,原為居民區,現已動遷完畢。 他建議將其打造為“青島裡院”,引進青島美食和其他業態,與中山路劈柴院遙相呼應,進一步提升道路交通博物館(簡稱“道博”)風景區的文化品位和氛圍;陵縣路40號原為“道博”附屬建築,現在用作賓館,建議將其劃撥“道博”建築群,用以打造“青島鐘錶博物館”,各式的德國、法國老鐘錶,彰顯青島的獨特情調;館陶路3號為三菱洋行青島支社舊址,可以將其打造“一帶一路博物館”,展示“一帶一路”國家的文化,讓大眾感受到“一帶一路”就在身邊。

此外,《臥虎藏龍》作者王度廬故居(寧波路4號)、書法家王垿故居(陵縣路25號)具有文化紀念功能,劉增平在方案中提議這兩處故居恢復原貌。

彰顯底蘊:

博物館扶持辦法即將頒佈

青島市博物館學會會長馬庚存認為,“應大力挖掘館陶路的故事,讓大家感興趣”,他建議啤酒節在館陶路也設立分會場,讓館陶路有意思、有特色、有風情。 市北文新局王霞副局長則建議把館陶路打造成藝術小鎮,“作為四個百年的起點,博物館扶持辦法即將頒佈”,打造博物館群落,彰顯市北底蘊。而市文物局副局長陳啟表示,法國巴黎老社區的保護建設可為館陶路德國風情街的打造提供經驗,老城區應保留生活氣息,不宜全部建設成為博物館。在博物館打造方向上,通過遊客大資料的收集,精確定位遊客喜好需求,從“我們能打造什麼博物館”轉變為“遊客市民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從而精准發力,做實做好文化專案的基礎工作。

德國元素:

公佈“街標”候選設計方案

關於增加德國元素,專家建言,應考慮協調政府以及外事部門,爭取在館陶路設立德國駐青島總領事館,提升城市國際形象,方便對德經濟文化交流,拉動相關產業。對於今年的德國風情商品周舉辦問題,市民代表建言,可考慮與夏季旅遊旺季結合,並將會場延伸至道路交通博物館、館陶路汽車站,從一周時間延長到半月,將商品周活動進一步做大做優。

論壇上還公佈了館陶路德國風情街“街標”候選設計方案。大家一致認為,應突出文化,著力打造館陶路德國風情街的品牌。談到老街拆遷改造,與會專家認為應考慮保留部分居民,留聚人氣,營造夜生活環境,特別是要保護旅遊淡季的人氣。

[編輯: 焦琳]

市北文新局王霞副局長則建議把館陶路打造成藝術小鎮,“作為四個百年的起點,博物館扶持辦法即將頒佈”,打造博物館群落,彰顯市北底蘊。而市文物局副局長陳啟表示,法國巴黎老社區的保護建設可為館陶路德國風情街的打造提供經驗,老城區應保留生活氣息,不宜全部建設成為博物館。在博物館打造方向上,通過遊客大資料的收集,精確定位遊客喜好需求,從“我們能打造什麼博物館”轉變為“遊客市民喜歡什麼樣的博物館”,從而精准發力,做實做好文化專案的基礎工作。

德國元素:

公佈“街標”候選設計方案

關於增加德國元素,專家建言,應考慮協調政府以及外事部門,爭取在館陶路設立德國駐青島總領事館,提升城市國際形象,方便對德經濟文化交流,拉動相關產業。對於今年的德國風情商品周舉辦問題,市民代表建言,可考慮與夏季旅遊旺季結合,並將會場延伸至道路交通博物館、館陶路汽車站,從一周時間延長到半月,將商品周活動進一步做大做優。

論壇上還公佈了館陶路德國風情街“街標”候選設計方案。大家一致認為,應突出文化,著力打造館陶路德國風情街的品牌。談到老街拆遷改造,與會專家認為應考慮保留部分居民,留聚人氣,營造夜生活環境,特別是要保護旅遊淡季的人氣。

[編輯: 焦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