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原來習近平真的一直與我們同行

青春, 點亮我們的人生。 青年人命運始終與祖國的命運緊密相連, 青年人的未來始終與國家的未來相互寄託。 學習大軍梳理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青年學子進行交流的往事, 確實他一直與青年同行。 勤學、創新、志存高遠, 猶如一味“良藥”治癒當下青年的心靈。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苦惱, 每個時代的青年都有不同選擇, 唯獨不能與歷史的潮流背道而馳。 幾十年前還未滿16歲的習近平孤身前往梁家河, 既是迫於動盪的年代, 也是基於對自己全方位考量。 他為什麼年齡最小, 還去最苦的地方?完全可以選擇去其他條件稍微好的地方,

可他沒有, 他把陝北當作自己的“家”, 父親從那裡走出來, 他就要重新回到那裡去, 告訴陝北的老鄉:我行!青年習近平抱有“天下擔當”的胸懷, 哪怕他再小, 很快他就明白農村的艱苦, 群眾的需要。

勤學不可忘。 2014年5月4日, 習近平赴北大考察, 考察結束, 召集北大師生座談, 做了《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話, 他提出的第一點要求就是:要勤學, 下得苦功夫, 求得真學問。 自古以來, 勤學就是一個人成才的途徑, 沒有下苦功夫, 真的難以有所成。 大千世界, 奧妙無窮, 知識的海洋更是無比寬闊, 你不勤學, 就算再聰明, 也難以通全部, 智慧正是由點滴積累而成的。 習近平對傳統文化的研究令人敬佩,

傳統文化知識可謂信手拈來, 大家在驚歎之餘不能忽略了這背後幾十年的積累。 在插隊時期, 習近平最喜歡在窯洞裡看書。 書是他下鄉時帶來的, 滿滿一箱, 借著墨水瓶做的煤油燈, 一讀就是許久。 在寧德工作期間, 他寫成《擺脫貧困》。 在福州工作時, 深夜填詞《追思焦裕祿》……學習多年來一直伴隨著他, 難怪彭麗媛教授感歎說, 年輕的時候習近平愛看“磚頭一樣”的書籍。 “人不學無以立”此言分毫不差。 我們面臨的環境越複雜, 就要越能想出辦法來處理問題, 辦法不是拍拍腦袋就能想出來的, 而是長期的知識積累而化成的。

創新不可廢。 躺著就能舒服過一輩子?顯然不能。 廣大青年應該從遊戲裡, 從被窩裡走出來, 邁向創新的奮鬥之路。

2008年的“五四”青年節, 時任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在北京召開青年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座談會上發表講話。 習近平殷切希望:“廣大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堅定理想信念, 胸懷祖國、心系人民, 自覺把個人的創新創業行動與推進國家的科技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進步結合起來, 堅定地走既燦爛又充實的人生之路;要不斷發奮學習, 努力掌握本領域最先進的知識和技術、最前沿的動態和趨勢, 力爭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技能突破等方面不斷取得新進步;要恪守科學精神, 腳踏實地、埋頭苦幹, 堅韌不拔、不畏挫折, 淡泊名利、不浮不躁, 始終保持探索真知的堅定意志和創新創業的高昂激情;要勇做創新先鋒, 善於攻堅克難,
努力形成一流的科研成果, 創辦一流的科技企業, 苦練一流的工作技能, 成長為一流的創新創業人才, 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 ”安逸是世上最為無聲無息的“毒藥”, 過於追求安逸會損害青年進步。 青年人要比任何人都要有創新的緊迫感, 不可荒廢時間。 無論時代給予我們什麼條件, 唯有創新之路能夠打通我們燦爛的人生。 就在國家那麼貧窮落後時, 錢學森等老一輩科學家也能造出原子彈, 可見創新主要來自於自身的能力。 創新是點亮青年人生這盞燈的“油”, 離開創新, 社會談何進步?青年人個性鮮明, 不安現狀, 這是創新的力量源泉。 尋求改變, 正是要通過創新實現“長江後浪推前浪”的不凡事業。

篤志方能前行。 2013年5月14日至15日, 習近平在天津考察工作期間專程前往人力資源發展促進中心和天津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考察, 瞭解職業技能培訓情況。 他勉勵當代大學生志存高遠、腳踏實地, 堅持從實際出發, 勇於到基層一線和艱苦地方去, 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穩走實, 善於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人如果沒有志向就容易隨波逐流。 知青時代, 也有人扛不住就逃回城裡的, 習近平在最艱苦的地方待的最久, 包括後面他主政一方後, 仍舊奔走在最艱苦的地方, 比如深入寧德下黨鄉調研, 比如一次次在颱風來臨前佈置防颱工作, 他在福建一待就是十七年。 心裡裝著多大的理想, 責任就有多大。 歲月匆匆, 人生能有多長?心有大江大河,才會不隨小流,心有理想志向,才能挑起千斤重擔。我們80後,90後,00後,到底有沒有志向?很多教育專家如此擔憂。學習大軍堅信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乘風破浪,砥礪前行的。

人生能有多長?心有大江大河,才會不隨小流,心有理想志向,才能挑起千斤重擔。我們80後,90後,00後,到底有沒有志向?很多教育專家如此擔憂。學習大軍堅信還是有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乘風破浪,砥礪前行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