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脫貧戰場上的“娘子軍”

五台縣東雷村“第一書記”江英弟(右後)在指導村小學的學生做作業。 東雷村人均2畝坡地, 靠天吃飯, 600人中1/5是貧困人口。 一年多時間,

江英弟跑門子、找路子, 想方設法給村民們增加收入(2017年2月28日攝)。

在全國脫貧攻堅重點省份山西, 有1270多名女性“第一書記”和130名女性省直駐村工作隊員奮戰在脫貧戰場上。 她們曾是讓人羡慕的城市白領、機關女幹部, 如今卻隻身走向廣袤農村;她們曾是丈夫孩子老人倚重的家庭“主心骨”, 如今又將耐心、溫柔、熱情和堅毅付與陌生的貧困鄉親, 成為帶領貧困群眾增收脫貧的“主心骨”。 (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五台縣東雷村“第一書記”江英弟(左一)在和幾位女村民製作手工香包, 讓婦女們在家加工香包掙錢(2017年2月28日攝)。 (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五台縣東雷村“第一書記”江英弟在瞭解村民白銀鑾家的收入情況。 70歲的白銀鑾老人自從學會了做香包, 每天都要在炕上做一會兒:“俺這麼大年紀了, 每天還能坐在家裡掙錢, 真是想也沒想過。 ”(2017年2月28日攝)。 (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岢嵐縣黑峪村“第一書記”葛愛萍(左三)在和村幹部們商議電商團購活動的具體安排。 黑峪村海拔較高, 晝夜溫差大, 尤其適合種植蓧麥、紅芸豆等雜糧作物, 所產雜糧品質在當地頗有名氣, 村民在山裡采的銀盤蘑菇也是美味又營養的特產。 為了讓好東西賣出好價錢, 葛愛萍四處聯繫銷路, 促成了農產品的電商團購。 (2017年3月1日攝)。 (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岢嵐縣黑峪村“第一書記”葛愛萍(右)在看望村民夏九女。 63歲的夏九女每次見了葛愛萍都拉著她的手不放。 在她心裡, 葛愛萍就像自己的親孫女兒。 “萍萍經常來家裡陪我說話, 給我買東西, 有啥困難也老惦記著, 真是個貼心的好閨女。 ”(2017年3月1日攝)。 (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岢嵐縣黑峪村“第一書記”葛愛萍(左)在和路遇的村民聊天。村民們因為參加電商團購獲益:楊明生家種了4畝紅芸豆,聽了小葛書記的話,發動家人分揀裝袋,一袋豆子比從前多賣了60元。楊二瞞家去年靠著團購,賣出了1000多元的蘑菇……(2017年3月1日攝)。(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靜樂縣梁家村“第一書記”姚玲燕(左一)在與村幹部商議即將開展的“農家樂”旅遊項目。兩年來,姚玲燕一頭紮進梁家村,一家一戶研究脫貧的法子。她四處“化緣”,為村裡新整理田地近200畝,新修了田間道路,還給貧困戶添置了農機具和農資。(2017年3月2日攝)。(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靜樂縣梁家村“第一書記”姚玲燕(左)在聽村民梁俊文介紹新買的農機,姚玲燕還動員村裡的中青年人走出大山,並為他們多方尋找就業機會,增加收入。(2017年3月2日攝)。(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岢嵐縣黑峪村“第一書記”葛愛萍(左)在和路遇的村民聊天。村民們因為參加電商團購獲益:楊明生家種了4畝紅芸豆,聽了小葛書記的話,發動家人分揀裝袋,一袋豆子比從前多賣了60元。楊二瞞家去年靠著團購,賣出了1000多元的蘑菇……(2017年3月1日攝)。(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靜樂縣梁家村“第一書記”姚玲燕(左一)在與村幹部商議即將開展的“農家樂”旅遊項目。兩年來,姚玲燕一頭紮進梁家村,一家一戶研究脫貧的法子。她四處“化緣”,為村裡新整理田地近200畝,新修了田間道路,還給貧困戶添置了農機具和農資。(2017年3月2日攝)。(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靜樂縣梁家村“第一書記”姚玲燕(左)在聽村民梁俊文介紹新買的農機,姚玲燕還動員村裡的中青年人走出大山,並為他們多方尋找就業機會,增加收入。(2017年3月2日攝)。(曹陽作品)

(“鏡頭中的脫貧故事”拍客大賽徵集作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