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氣象人劉安平:做黃山雲海的"測報員"

劉安平的辦公室。

劉安平在旌德縣維護閃電定位儀。

堅守山巔的普通氣象員 初識劉安平, 是在2014年央視播出的高清紀錄片《大黃山》的螢屏上, 作為華東地區海拔最高的氣象站的氣象員, 他們不僅能預報黃山的天晴雨雪等天氣, 還能準確預報雲海日出等景觀概率, 被稱為黃山風景區的“奇葩職業”。 走進位於光明頂的黃山氣象管理處, 近距離瞭解劉安平的工作狀態時才發現,

這是一個普通氣象人最平凡的工作和心聲。 劉安平老家在績溪, 1984年學校畢業之後來到當時的徽州氣象局(今黃山市氣象局)工作, 2003年來到位於光明頂的黃山氣象管理處, 在山中一待便是14年。 “最開始幹的是測報員的工作, 就是負責收集匯總所有的氣象資料。 後來我轉到預報員的崗位上, 結合工作經驗對所有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 形成準確的天氣預報對外公佈”。 雖然僅是簡單的分析二字, 但是這其中卻凝聚了劉安平數不清的工作辛勞和壓力。 黃山風景區是世界級的風景名勝地, 對天氣預報準確率有著更高的要求。 要做出準確的氣象預報, 需要豐富的工作經驗, 需要在繁雜的海量資料中抓住天氣變化的規律,
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累積和沉澱。 而簡單的預報天氣狀況、溫度和風力等, 這些並不是劉安平和同事們工作的全部, “我們加入對黃山景區日出和雲海的預報, 為遊客遊覽提供更多選擇;同時特別加強對災害性天氣如暴雨雪、雷電等預報, 確保山上工作人員和廣大遊客的遊覽安全”。 為了實現這些目標, 劉安平付出了長達數十年的努力。

劉安平在青陽縣維護閃電定位儀

抓住雷電行走的“腳步” 在劉安平的辦公室內, 我們看到了一整套氣象資料收集分析系統, 這便是他每天進行分析和預報天氣的主要場所和工具。 其中他最引以為傲是一套雷電監測預警系統, 這是目前國內首創同時也是獨創的一套能夠提前預報雷電的系統, 填補了我國雷電預報的空白。 依靠這個系統, 可使黃山風景區的雷電預報提前15-30分鐘, 預報“準確率”達到90%或以上, 大大提高了對雷電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力度, 加大了對災害性天氣的預防能力, 有效降低了雷擊事故率。 自投入使用後,

景區內工作人員遭受雷擊事故降為0。 作為雷電預警系統的研發者, 劉安平有著特殊的感受。 高山地區是每年的雷電高發區, 特別是夏季等旅遊旺季, 雷暴天氣較多, 不僅給山上的工作人員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也給遊客的遊覽安全帶來影響。 抓住雷電行走的軌跡, 對它進行提前精准預報, 劉安平瞄準了這塊領域的空白。 從2008年開始研究, 經過2年多的實驗摸索, 2010年黃山雷電監測預警系統正式投入應用。 使用這套系統, 不僅可即時監測到雷電的腳步, 將雷電到來的訊息及時播報給全山, 提前提醒廣大遊客, 還可共用給索道等單位, 以説明索道工作人員提前對索道採取預防措施, 大大提高了索道運行的自主性和安全性。 “為了捕捉到更多更精確的大氣電場資料,我們在整個景區內安裝了17個大氣電場儀,建立起一個密集高效的大氣電場監測網,以光明頂為中心,囊括了半徑5公里區域,覆蓋了景區主要景點、賓館、索道、遊客集散中心。同時在周邊區縣建設了6台閃電定位儀,用於即時監測閃電發生的位置,追蹤雷暴移動態勢”。通過網路,將即時監測到的資料即時傳輸到氣象臺,測繪出一幅大氣電場“心電圖”和閃電位置分佈圖,這張圖可對雷電信號實行24小時全天候捕捉。整個系統中最核心的是區域多網站分區分級預警技術,可有效排除大氣電場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剔選出有用指標,平均每分鐘自動分析一次收集到的資料,當資料達到預警閾值時,系統便會報警。而此時劉安平便要對警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報出整個景區雷電走勢的準確資訊。“通過這套系統,這樣我們便可抓住雷電的腳步,不管它走到哪裡,我們都可以提前對它進行預測預報和預防”,劉安平介紹。

劉安平在石台縣維護閃電定位儀維護 讓黃山雲海可測可觀 黃山雲海可以說是黃山最變幻莫測的景觀,很多遊客來黃山,都為觀看到雲海景觀而歡喜雀躍,捕捉這種視覺奇觀,需要足夠的經驗和耐心。而在劉安平的眼中,雲海也成為了可測可預報的氣象。 2008年4月28號,黃山安裝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多普勒雷達,大量先進設備的應用,加速了雲海預報系統的研發。但是,收集和分析多年來的雲海觀測資料,仍然是海量的工作。在劉安平的工作日志上,他收集記錄了各類與雲海相關的資料和資訊,對雲海成因、雲海與季節的關係、雲海與天氣的關係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繪製出了近30年來黃山平均雲海日及雲頂高度統計表,得出了每年冬季和春季(12~5月)雲海出現時日最多的結論。除此之外,他還對雲海按高度、運動態勢和形狀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並將十多年來拍攝到的不同天氣狀況下、不同地點、不同形態的雲海照片收集匯總,為黃山雲海的測報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也正是在勤懇的敬業態度和精細的工作方法指導下,劉安平和同事成功地研發出黃山雲海精細化預報系統。現在,黃山氣象網站每三小時更新一次雲海預報,遊客們能夠輕鬆地查詢到兩天以後,黃山各處的雲海可見概率。

劉安平在維護天都峰腳下老道口大氣電場儀 黃山氣象人的樸實心聲 人們都說:黃山可遊不可留。誠然,黃山風景區海拔高,生活條件艱苦。作為氣象員,要常年堅守在高海拔地區工作,逢年過節堅守崗位加班值守更是常態。“我們這個崗位平時三個人上班,春節的時候回去一個過年,剩下兩個人值守”。2003年上山工作的劉安平,如今已經在山上度過14個年頭,留守山上過年也占了一大半的時間。山上由於住宿條件緊張,一個八九平方米的小房子內住3個人也是常態,房間小得經常連個轉身的地方都沒有。梅雨潮濕季節時,每天睡覺時被子都是潮濕的。關節炎、風濕痛成為了困擾山上工作人員的職業病。 雖然生活條件艱苦,可是氣象站的工作量卻不少,黃山氣象管理處作為國家基準氣象站,是國家氣候站網的骨幹,但是由於地處山上等原因,氣象站人手較少,所以每個人的工作量同比要高出很多。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務,站裡還有一台對外公佈的氣象服務熱線電話,很多時候也成為了黃山風景區的旅遊諮詢熱線電話。最忙的時候幾乎隔5分鐘就要接聽一個電話,不僅為遊客們提供天氣問題諮詢,還要耐心地為遊客進行旅遊線路、旅遊景點等的介紹和推薦。 在這樣的工作和生活壞境中,劉安平卻秉持著一個最簡單的信念:工作其實就是一個可幹,願意幹的過程,把它當成自己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上班時做好氣象預報工作,下班後專心研究開發各類系統。劉安平不斷學習和提高,將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 劉安平印象中深刻地記得1986年,那時他曾短暫在山上實習過,相比現在,那時的工作條件更為艱苦和簡陋。“我還記得一個老站長,他每天聽收音機,將預報手抄下來,經過人工分析後,再將預報結果寫到門口的一個小黑板上,給遊客們提供天氣預報。”如今,30年過去了,隨著旅遊的發展,工作條件逐步好轉,山頂上的預報工作也逐步規範起來,劉安平心中,還有一個願望:想借用大資料作分析,進一步增加黃山的景觀預報,比如對黃山秋景、冬雪等季節性景觀進行進行預測和播報,為遊客提供更多的預報服務。 “在黃山風景區工作,是我們的壓力,同時也是我們的幸運”,這是劉安平與所有氣象人的樸實心聲。

“為了捕捉到更多更精確的大氣電場資料,我們在整個景區內安裝了17個大氣電場儀,建立起一個密集高效的大氣電場監測網,以光明頂為中心,囊括了半徑5公里區域,覆蓋了景區主要景點、賓館、索道、遊客集散中心。同時在周邊區縣建設了6台閃電定位儀,用於即時監測閃電發生的位置,追蹤雷暴移動態勢”。通過網路,將即時監測到的資料即時傳輸到氣象臺,測繪出一幅大氣電場“心電圖”和閃電位置分佈圖,這張圖可對雷電信號實行24小時全天候捕捉。整個系統中最核心的是區域多網站分區分級預警技術,可有效排除大氣電場中人為因素的干擾,剔選出有用指標,平均每分鐘自動分析一次收集到的資料,當資料達到預警閾值時,系統便會報警。而此時劉安平便要對警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報出整個景區雷電走勢的準確資訊。“通過這套系統,這樣我們便可抓住雷電的腳步,不管它走到哪裡,我們都可以提前對它進行預測預報和預防”,劉安平介紹。

劉安平在石台縣維護閃電定位儀維護 讓黃山雲海可測可觀 黃山雲海可以說是黃山最變幻莫測的景觀,很多遊客來黃山,都為觀看到雲海景觀而歡喜雀躍,捕捉這種視覺奇觀,需要足夠的經驗和耐心。而在劉安平的眼中,雲海也成為了可測可預報的氣象。 2008年4月28號,黃山安裝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多普勒雷達,大量先進設備的應用,加速了雲海預報系統的研發。但是,收集和分析多年來的雲海觀測資料,仍然是海量的工作。在劉安平的工作日志上,他收集記錄了各類與雲海相關的資料和資訊,對雲海成因、雲海與季節的關係、雲海與天氣的關係等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繪製出了近30年來黃山平均雲海日及雲頂高度統計表,得出了每年冬季和春季(12~5月)雲海出現時日最多的結論。除此之外,他還對雲海按高度、運動態勢和形狀進行了詳細的分類,並將十多年來拍攝到的不同天氣狀況下、不同地點、不同形態的雲海照片收集匯總,為黃山雲海的測報和研究積累了大量的原始資料。也正是在勤懇的敬業態度和精細的工作方法指導下,劉安平和同事成功地研發出黃山雲海精細化預報系統。現在,黃山氣象網站每三小時更新一次雲海預報,遊客們能夠輕鬆地查詢到兩天以後,黃山各處的雲海可見概率。

劉安平在維護天都峰腳下老道口大氣電場儀 黃山氣象人的樸實心聲 人們都說:黃山可遊不可留。誠然,黃山風景區海拔高,生活條件艱苦。作為氣象員,要常年堅守在高海拔地區工作,逢年過節堅守崗位加班值守更是常態。“我們這個崗位平時三個人上班,春節的時候回去一個過年,剩下兩個人值守”。2003年上山工作的劉安平,如今已經在山上度過14個年頭,留守山上過年也占了一大半的時間。山上由於住宿條件緊張,一個八九平方米的小房子內住3個人也是常態,房間小得經常連個轉身的地方都沒有。梅雨潮濕季節時,每天睡覺時被子都是潮濕的。關節炎、風濕痛成為了困擾山上工作人員的職業病。 雖然生活條件艱苦,可是氣象站的工作量卻不少,黃山氣象管理處作為國家基準氣象站,是國家氣候站網的骨幹,但是由於地處山上等原因,氣象站人手較少,所以每個人的工作量同比要高出很多。除了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務,站裡還有一台對外公佈的氣象服務熱線電話,很多時候也成為了黃山風景區的旅遊諮詢熱線電話。最忙的時候幾乎隔5分鐘就要接聽一個電話,不僅為遊客們提供天氣問題諮詢,還要耐心地為遊客進行旅遊線路、旅遊景點等的介紹和推薦。 在這樣的工作和生活壞境中,劉安平卻秉持著一個最簡單的信念:工作其實就是一個可幹,願意幹的過程,把它當成自己的興趣,這樣才能在工作中找到人生的樂趣。上班時做好氣象預報工作,下班後專心研究開發各類系統。劉安平不斷學習和提高,將生活過得簡單而充實。 劉安平印象中深刻地記得1986年,那時他曾短暫在山上實習過,相比現在,那時的工作條件更為艱苦和簡陋。“我還記得一個老站長,他每天聽收音機,將預報手抄下來,經過人工分析後,再將預報結果寫到門口的一個小黑板上,給遊客們提供天氣預報。”如今,30年過去了,隨著旅遊的發展,工作條件逐步好轉,山頂上的預報工作也逐步規範起來,劉安平心中,還有一個願望:想借用大資料作分析,進一步增加黃山的景觀預報,比如對黃山秋景、冬雪等季節性景觀進行進行預測和播報,為遊客提供更多的預報服務。 “在黃山風景區工作,是我們的壓力,同時也是我們的幸運”,這是劉安平與所有氣象人的樸實心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