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食藥監局資源增多,民眾就對食品安全擔心減少?

資源需要用在刀刃上

中國各級食藥監局紛紛加大財力、人力和物力的投入, 期望強化監管能力並提升民眾的食品安全感。

但是, 食品安全醜聞數量居高不下, 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也沒有實質性降低。 為什麼監管部門的 “砸錢燒腦”, 並沒有帶來預期的民眾 “買帳”?

過去十年是中國食品安全事件的高發期, 也是民眾對食品安全感到最為擔憂的時期。 毒奶粉、蘇丹紅、肉毒素、黑心作坊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醜聞的爆發, 一而再地挑戰著民眾脆弱的食品安全心理防線。 與此幾乎同期發生的, 則是中國各級政府部門對食品安全的逐步重視和大量投入。 無論是最嚴《食品安全法》的頒佈, 還是食品安全監管機構改革, 亦或是大量財政和人力資源的投入, 都在彰顯政府部門向食品安全問題宣戰的決心。

但吊詭的是, 筆者與劉鵬的研究顯示, 監管資源的投入並沒有讓民眾對食品安全更加放心。

而通常認為, 資源投入會導致監管情況有所改觀。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有違常識的現象?

研究顯示出, 有兩方面的因素使監管資源投入並沒有轉化為監管能力和合法性, 進而影響了民眾對監管體系的信心。 首先, 資源的分配合理性和利用效率不高, 跨部門合作不力, 影響了監管能力的提升。 其次, 在謠言四起和媒體曝光的情況下, 監管部門成了疲于應付的 “消防員”, 在風險溝通與輿情管理方面的投入不夠, 使監管體系的合法性得不到強化。

增加監管資源可以降低食品安全擔憂嗎?

中國過去多年爆發的區域性和全國性食品安全醜聞, 使政府部門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

並將其提升為關乎民生福祉的重大政策問題。 隨之而來的是法律法規的健全, 監管機構的持續改革, 以及財政和人力資源的加大投入。

一般認為, 監管部門之所以監管不力, 同其缺乏足夠的財政、人力和技術資源有關。 如果沒有充裕的財力、人力和物力支撐, 監管部門就等同於 “沒有牙齒的老虎”。 特別是在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的食品安全行業, 不法分子不斷升級造假技術, 令消費者和監管部門防不勝防。

如果把中國食藥監局的財力和人力同其他國家(如美國)相比, 就會發現, 近些年來其總體規模和增長情況都值得關注。 但是這些資源投入的增加, 是否讓民眾對食品安全更加放心?民眾的食品安全感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人員分析了 2013 年中國 30 個省會城市 6000 多位居民的抽樣入戶調查資料。 結果顯示, 省市食藥監局的財力和人力投入雖然在穩步增長, 但民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沒有顯著降低。 在把有關食品安全感的有關因素考慮在內以後, 研究發現, 一個地區食藥監局的人均財政投入並不會明顯影響當地居民的食品安全感。 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結果甚至顯示, 地方食藥監局的人均職員數量越多, 當地居民的食品擔憂程度甚至越高。 研究還顯示, 一個地區的食品安全醜聞被披露的次數, 並不會明顯影響資源投入對食品安全感的影響。 這說明監管資源投入對食品安全感的影響, 並不會因為食品安全問題的嚴重程度而發生改變。

錢也有了, 人也有了, 為什麼老百姓對食品安全還不放心?

為什麼資源投入並沒有提高民眾的食品安全感?研究人員通過同監管人員和消費者深度訪談, 發現了導致這二者之間關係斷裂的關鍵原因:監管資源不等於監管能力;資源投入也不會自動轉化為能力提升。 食品安全監管需要加大抽檢巡查, 但財政資源的投入並沒有流入奮戰在一線的基層監管部門, 這使監管能力得不到強化。 大部門制改革增加了食藥監局的工作人員, 但其他部門調入的人員通常缺少專業訓練和工作經驗。

民眾的食品安全感同監管部門的風險溝通密不可分, 但在這個方面的機構設置、資源投入和人員配備則相對不足。 並且, 監管部門主要關注客觀的食品安全事件、抽檢次數、合格率等客觀資料, 而對民眾的主觀感受和滿意度則缺少足夠重視。所以,客觀績效的提高也沒能帶來主觀感知的改善,出現 “叫好不叫座” 的尷尬。

食品安全絕不是食藥監局的一家之責,而是涉及其他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問題。但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不夠,甚至監管部門內部都無法做到步調一致。與此同時,民眾普遍缺少食品安全知識,容易受不實報導和網路謠言的左右。

這項研究表明,不應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政府重視並投入資源,就可以一勞永逸地扭轉食品安全形勢。只有將增加的資源用在 “刀刃” 上,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和風險溝通職能,才有可能讓民眾食品安全感的穩步提升。與此同時,贏得民眾的合法性支持和信任,增強監管部門的 “軟實力”,也是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感的關鍵所在。

而對民眾的主觀感受和滿意度則缺少足夠重視。所以,客觀績效的提高也沒能帶來主觀感知的改善,出現 “叫好不叫座” 的尷尬。

食品安全絕不是食藥監局的一家之責,而是涉及其他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問題。但是,不同部門之間的協調力度不夠,甚至監管部門內部都無法做到步調一致。與此同時,民眾普遍缺少食品安全知識,容易受不實報導和網路謠言的左右。

這項研究表明,不應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政府重視並投入資源,就可以一勞永逸地扭轉食品安全形勢。只有將增加的資源用在 “刀刃” 上,加強基層監管能力建設和風險溝通職能,才有可能讓民眾食品安全感的穩步提升。與此同時,贏得民眾的合法性支持和信任,增強監管部門的 “軟實力”,也是有效提升食品安全感的關鍵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