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廉價藥短缺,“可不用”的輔助藥,竟在採購排名前列

一邊是看病貴、看病難問題難以緩解, 一邊是織就全球最大醫療保障網;一邊是“以藥養醫”痼疾多年未除, 一邊是國家頻出招下狠力調低藥價。

2017年, 作為“三醫聯動”的重要一環, 醫藥改革開始在藥品生產、流通、使用的各環節發力。

深水區的醫藥改革, 表現在藥, 根源在醫, 啃下這塊“硬骨頭”非一日之功。 全面取消藥品加成, 大力推動醫療聯合體建設, 堅持“全鏈條”發力, 既去藥價“虛火”, 也強調醫藥改革“強筋健骨”。 告別“以藥補醫”, 讓患者花更少的錢, 享受更好的健康, 這是中國醫藥改革的“詩和遠方”。

取消藥品加成, 破“以藥補醫”邁出關鍵步

“以藥補醫”現象, 是中國既有醫藥體制的一大痼疾, 也是公立醫院改革著力破解的難題。

4月8日零時起, 以取消藥品加成為標誌, 北京市3600家醫療機構同步啟動改革。 公立醫院以藥品進價銷售給患者, 多項醫療服務價格體現“技有所得”……“醫藥分開”在這個春天,

開始推進。

“這是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國務院醫改辦主任、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賀勝這樣形容取消藥品加成的意義。 他表示, 在中國醫改大版圖中, 全部取消“以藥補醫”, 涉及深刻的利益調整, 事關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 是深化醫改的重中之重。

統計資料顯示, 2009年新一輪醫改以來, 我國逐步取消藥品加成, 公立醫院的藥占比由2009年的46%下降到2016年的40%。

專家表示, 不要小看這6%的變化, 背後恰恰反映了中國醫藥改革的艱難性與複雜性。 隨著健康中國提升為國家戰略, 中國醫藥改革讓世界看到“啃下硬骨頭”的希望和出路。

嚴控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 藥品購銷“兩票制”力爭2018年全面推開;對部分專利藥品、獨家生產藥品由國家開展價格談判,

首批3個藥品降價50%以上……一系列重大政策與舉措, 讓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健康紅利”。 今年全面取消藥品加成, 預計將為群眾節省藥品費用600億至700億元。

根據《“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 取消藥品加成後, 醫院收入的損失將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加大政府投入等補償。

《2015年我國衛生和計劃生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全國醫療總費用中, 門診藥費占48.3%, 住院藥費占36.9%, 而英美等發達國家藥費僅占10%左右, 這表明, 未來我國藥價降“虛高”還有較大空間。

“可不用”的輔助藥, 竟成採購排名佼佼者?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份某省中標藥採購金額排名清單, 某些“可不用”的輔助藥卻成了採購排名的“佼佼者”。

這份清單所列藥品標明了藥品通用名、生產廠家、規格、供應價、可負擔性等內容, 從表中披露的一些資料, 顯示出輔助藥、營養藥在採購中的“非正常現象”:價格高的輔助性藥品沖進藥品採購排名前列, 而非患者急需且價格合理的藥品。

“一些輔助用藥的可負擔性‘差’, 但採購排名卻又如此靠前, 不能不說是招投標的怪像。 有的藥‘作用小’, 但‘用量驚人’, 其中也暴露出處方的不合理性。 ”國家衛生計生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傅鴻鵬說。

記者採訪發現, 別看營養藥、輔助藥不起眼兒, 但在一些醫生的處方中卻唱起“主角”。 “難怪一些患者總喊‘用不起’, 輔助藥的‘藥物濫用’之風也該刹一刹!”中國醫藥企業協會副會長牛正乾表示。

控制輔助性藥品的使用, 近年來已被列為醫改的工作重點之一。

廉價藥去哪兒了? 難以承受的短缺之痛!

3塊錢一盒的牛黃解毒丸、1塊錢一盒的紅黴素軟膏、2塊錢100片的複方新諾明……曾一度為老百姓熟知的多種廉價藥身影如今愈加難尋。 “救命藥”去哪兒了?短缺藥又“荒”在哪兒?如何破解藥品短缺困境?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7年提出,各國要提供廉價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廉價“救命藥”的共同點,就是安全、必需、有效,價格不高、臨床用量少、企業生產廠家少。但是少了它,患者不是找不到替代藥物,就是替代藥價格奇高。

低價救命藥緣何會出現“有需求、無供給”的怪像?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指出,藥品是特殊商品,對病人屬於“剛需”。完全靠市場,藥品生產成本上漲,利潤空間下降,藥企不願意生產,醫生不願意開方子,價格低、用量小的藥品就容易短缺。

“我國是原料藥的生產和出口大國,總體上看,原料藥工業屬於精細化工,生產工序多、投入大、高耗能。”專家表示,原料藥分為發酵型和合成型兩類。發酵型的上游為糧食,合成型的上游是原油,這些上游材料價格的波動都會影響到藥品的生產。

原料藥到底有多重要?藥品價格相關監管機構負責人曾表示,我國上千種原料藥中,有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可生產,一家原料藥甚至要供應上百家製劑生產企業,市場依賴度可見一斑。

“一些地方招標一味追求低價格,這也無形中加速了廉價藥的消失。”重慶天聖製藥集團董事長劉群表示,“在利潤過低的情況下,廠商乾脆停產,或者換新包裝再漲價。”

按照現行政策,基本藥物實行省級集中採購,並實行零加成。“不少企業為打開銷路會以廉價藥作為‘敲門磚’擠入採購目錄。”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孫建方說,招標幾年一次,藥品一旦以低價招標並定價進入醫保支付體系,即使成本上漲也無法根據市場情況改變價格。

人命關天,十萬火急。對臨床必需、用量小且易短缺的藥品,必須走出“救火式”的治理模式。

近期,食藥監總局圍繞能力性和結構性短缺,採取措施鼓勵這類產品註冊、申報,同時對這類短缺藥加快審評。

解決藥品短缺問題,既要快速應對燃眉之急,更應著力建立長效機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我國將建立完善短缺藥品資訊採集、報送、分析、會商制度,統籌採取定點生產、藥品儲備、應急生產、協商調劑等措施確保藥品市場供應。

花少的錢用好的藥——救命藥短缺的問題也並非我國獨有。看來,發揮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調節市場失靈的難題,保證短缺藥的合理供應,才能為患者們更好地“托底”。

據新華社 電

“救命藥”去哪兒了?短缺藥又“荒”在哪兒?如何破解藥品短缺困境?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7年提出,各國要提供廉價藥,滿足基本醫療需求。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廉價“救命藥”的共同點,就是安全、必需、有效,價格不高、臨床用量少、企業生產廠家少。但是少了它,患者不是找不到替代藥物,就是替代藥價格奇高。

低價救命藥緣何會出現“有需求、無供給”的怪像?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指出,藥品是特殊商品,對病人屬於“剛需”。完全靠市場,藥品生產成本上漲,利潤空間下降,藥企不願意生產,醫生不願意開方子,價格低、用量小的藥品就容易短缺。

“我國是原料藥的生產和出口大國,總體上看,原料藥工業屬於精細化工,生產工序多、投入大、高耗能。”專家表示,原料藥分為發酵型和合成型兩類。發酵型的上游為糧食,合成型的上游是原油,這些上游材料價格的波動都會影響到藥品的生產。

原料藥到底有多重要?藥品價格相關監管機構負責人曾表示,我國上千種原料藥中,有50種原料藥只有一家企業取得審批可生產,一家原料藥甚至要供應上百家製劑生產企業,市場依賴度可見一斑。

“一些地方招標一味追求低價格,這也無形中加速了廉價藥的消失。”重慶天聖製藥集團董事長劉群表示,“在利潤過低的情況下,廠商乾脆停產,或者換新包裝再漲價。”

按照現行政策,基本藥物實行省級集中採購,並實行零加成。“不少企業為打開銷路會以廉價藥作為‘敲門磚’擠入採購目錄。”中國醫學科學院專家孫建方說,招標幾年一次,藥品一旦以低價招標並定價進入醫保支付體系,即使成本上漲也無法根據市場情況改變價格。

人命關天,十萬火急。對臨床必需、用量小且易短缺的藥品,必須走出“救火式”的治理模式。

近期,食藥監總局圍繞能力性和結構性短缺,採取措施鼓勵這類產品註冊、申報,同時對這類短缺藥加快審評。

解決藥品短缺問題,既要快速應對燃眉之急,更應著力建立長效機制。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改革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見》,我國將建立完善短缺藥品資訊採集、報送、分析、會商制度,統籌採取定點生產、藥品儲備、應急生產、協商調劑等措施確保藥品市場供應。

花少的錢用好的藥——救命藥短缺的問題也並非我國獨有。看來,發揮好政府的“有形之手”,建立跨部門聯動機制,調節市場失靈的難題,保證短缺藥的合理供應,才能為患者們更好地“托底”。

據新華社 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