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創新平臺走出去 江陰貝瑞森把孵化器建到瑞典

4月, 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宣佈, 將把公司的創新孵化器建到瑞典, 並與評審和頒發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開展合作。

“瑞典是全球生物醫藥創新濃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我們對能夠到瑞典設立創新平臺感到非常驕傲!”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顧銘激動地告訴記者, 這代表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的驚人一躍, 還得從一種俗稱“生物膠水”的貽貝黏蛋白說起。

貽貝黏蛋白, 是一種存在于海洋貝類體內的物質。 一些海洋貝類能在近海耐受波浪衝擊,

依然固定於岩石上, 是因為其足絲腺能分泌足絲, 而足絲的主要成分就是這種名為“貽貝黏蛋白”的蛋白膠。 貽貝黏蛋白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提取後, 可作為醫用黏合劑, 用於眼科手術、皮膚組織黏合、骨骼黏合等;也可作為外傷噴塗劑, 用於燒傷、燙傷、手術等造成的皮膚、黏膜修復、神經修復等, 具有良好的抑菌、止痛、止癢、促進癒合的作用。 然而, 由於提取困難, 國際上每毫克的貽貝黏蛋白產品售價高達上百美元, 全球範圍內僅有4家企業能夠生產。

顧銘決心改變這一落後局面。 2011年, 39歲的顧銘帶著自己在中科院的“貽貝黏蛋白”研究項目從北京南下尋找創業熱土。 她沿著東南沿海跑了幾個月, 最後將自己的創業第一站定在江陰。

除了當地政府給予的80萬元無償資助、2400平方米廠房、300萬元政策性風投等優惠政策外, 更打動顧銘的, 是江陰高新區負責人的一句話:“你這個項目要孵化幾年?三年, 好, 我們就陪你走三年。 ”

2013年, 貝瑞森貽貝黏蛋白的研發進入關鍵期, 企業急需更強大的智力資源支撐。 “要引就引最頂尖的人才!”在省、市有關部門和江陰當地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 顧銘將目光鎖定了遠在瑞典的諾貝爾基金董事會主席、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本特·塞繆森教授。 讓她沒想到是, 塞繆森教授一聽說研究貽貝黏蛋白, 第二天就答應合作。

“在6年的創業過程中, 江蘇對我最大的支持在人才, 這是很有眼光的。 ”顧銘告訴記者, 在江蘇各級政府、部門的鼓勵和引導下,

貝瑞森先後引進了國際著名蛋白質分離純化專家楊森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范歐德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夏照帆教授等眾多國內外頂尖專家人才。 在全球頂尖智慧的引領下, 貝瑞森的產業化創新不斷提速。

2014年10月, 貝瑞森獲得全球第一張貽貝黏蛋白醫用產品註冊證, 當年即獲得銷售1000萬元, 2016年增加到3000多萬元。 迄今為止, 公司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項, 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項, 形成6大系列22個產品。 今年, 貝瑞森又推出了蛋白酶和多肽兩個創新產品, 預計全年銷售收入將突破億元。

今年初, 貝瑞森對企業發展戰略作出重大調整, 決定“走出去”, 到生物醫藥創新源頭瑞典設立創新孵化器。 按照顧銘的設想, 這個研發機構將為國內生物醫藥企業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和專案搭建平臺,

成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走向國際的“橋頭堡”。

創新孵化器還未在瑞典正式揭牌, 創新項目已經在向江蘇招手。 顧銘向記者透露, 諾獎得主塞繆森教授已確定將其研發的新一代抗炎藥產品放在江陰進行產業化。 與此同時, 依託貝瑞森瑞典孵化器平臺, 兩個由瑞典頂尖科學家開發的納米吸附材料和細菌吸附材料產業化項目也將於近日落地江蘇, 預計今年底即可形成銷售。

本報記者 馬 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