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城市風景線:盤點國內經典懷舊的有軌電車

摩登都市高樓林立, 古色古香的有軌電車在街頭駛過, 這樣奇特的景致在全國也許都難得一見了, 但在有些城市, 這樣的畫面你卻舉目可及。 從1899到1978年間,國內有數座城市都發展了有軌電車, 不同的城市, 不同的有軌電車, 成就了不同的城市經典。 這些有軌電車發展到今天, 也成為那個時代的靚麗風景和永恆不變的歷史印記。 隨著電車“叮咣叮咣”動聽聲音的漸漸逝去, 百年間的美好回憶仍然值得你去駐足留戀。

1、北京有軌電車

1924年12月19日, 北京電車業開行, 此次僅系西大幹線先行通車, 由正陽門直達西直門。 老北京有軌電車的俗稱是“diang diang 車”, 前兩字的發音是“兒化音”。 寫出來大概應該是“當當車”。 當時的有軌電車。 人坐在車上, 開動起來, 鐵輪磨鐵軌, 雜訊大而且又上下顫動, 前後左右搖晃。 司機腳下又不斷踩擊銅鈴, 發出“diang diang ”之聲。 所以, 用鈴聲的擬音都叫它“當當車”。

從正陽門內至西直門大街, 沿途極為熱鬧, 每至一站, 即有多數之男女, 挨車軌觀看。 這是北京的第一條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的景象。

至今的有軌電車讓老北京人都十分懷念, 有軌電車最初時車身是棕色的, 從民國二十五年開始, 逐步將車身改為綠色。 解放後, 除8輪有軌電車外, 其他的車身均改為下半部棕色, 上半部米黃色。 新研製成功的52式8輪有軌電車的車身顏色則是上部為米黃色, 下部為深紅色, 顏色鮮豔的有軌電車伴隨著“鐺鐺”的聲音, 穿梭在城市間, 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天津有軌電車

十九世紀, 歐洲盛行有軌電車時, 天津街頭的交通工具還在以馬車為主, 獨輪車、人力車隨處可見。 當時在津的比利時商人從中發現了商機, 搶先把有軌電車強行引進中國。 1904年4月26日, 天津電車電燈公司正式成立。 當時經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批准, 該公司獲准在以城內鼓樓為中心, 周邊不超過3公里的地域內開展業務, 期限為50年。 有軌電車動力來自電動機, 與汽油發動機相比,

其驅動、控制系統十分簡易。 駕駛臺上裝有一隻水準放置的搖把, 司機駕駛時手握搖把輕輕轉動, 通過改變電阻控制著電流的大小, 從而控制著車速。 那時的有軌電車時速最快20公里左右。

在天津的有軌電車有兩種。 一種是齊頭齊腦的, 後面拖著一輛較小的車廂, 走起來前後車廂連接部位的兩塊頂鐵總是“咣咣”地碰撞;另一種是圓頭圓腦的單車, 車身較長, 拐彎時顯得很笨。 無論哪一種, 車廂內部都被漆成黃色;坐椅都是背靠車窗圍成一圈;司機踩的都是踏鈴, “當當”的聲音全一樣。 那時有軌電車是城市的一大符號, 也是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 因為凡是擁有有軌電車的街道, 兩側多是商鋪連營的熱鬧之處;而有軌電車直流電機發出的嗡嗡聲,

鋼輪撞擊鐵軌的“咣當”聲, 加上司機踩出的帶有韻味兒的“叮噹”聲, 像是音樂, 讓城市變得更有聲色。

3、哈爾濱有軌電車

哈爾濱上世紀50年代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有軌電車, 老百姓通常叫電車。 有軌電車都是日偽時期株式會社遺留下來的, 車體呈方形,每輛電車有4個車門,車頭車尾各有一台發動機,車頂有兩個可升降的彈簧弓子,其中一個弓子搭在空中的電線上,發動機立刻啟動。司機坐在車內的正前方,左手握住鐵制的啟動栓,右手操縱另一個把柄在一個有刻度的圓盤上來回滑動,電車立刻啟動。司機腳下有一個響鈴,腳踏下就發出叮噹叮噹的鈴聲,警告路上的行人注意車輛。司機坐在車前透過玻璃窗瞭望前方,聚精會神地開著車,顯得格外神氣。哈爾濱的有軌電車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成了老哈爾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哈爾濱的果戈理大街仍然可見有軌電車的身影,那也是哈爾濱人對歷史的一種特殊回味吧。

4、上海有軌電車

上個世紀中葉,有軌電車進入黃金時代。早在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部局倡議在租界內行駛有軌電車,法租界公部局開始著手研究在法租界內行駛有軌電車的交通計畫,這也是上海第一次籌辦有軌電車工程。有軌電車原來是上海最出名的公共交通工具,猶如現在的地鐵,雖然在七十年代末期已被全面拆除了,但一直仍會留在上海人和所有對上海文化留有深刻記憶人們的心裡。“叮叮噹,叮叮噹”,有軌電車穿梭在老上海的大街小巷。身著旗袍的摩登女郎腕挎手袋,見其婀娜多姿地踏上電車的踏板,頭戴禮帽的老克勒側倚在車廂裡的木長椅上,漫不經心地流覽著車窗外的一切街景。這一幕幕,像泛了黃的月份牌,將我們帶回風花雪月的老上海。老上海有軌電車代表了上海歷史的一部分,在這座城市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歷史的記憶。

5、香港有軌電車

香港電車軌道建成於1904年,同年,香港島電車投入服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軌電車之一。100多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香港島由偏僻的小漁村發展為摩天大廈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惟獨橫貫東西的這13公里電車軌道沒有變,來回穿梭的電車成了香港百年發展史的最好見證者。叮噹,叮噹,是有軌電車那清脆的鈴聲,這種鈴聲已經響了100多年了,幾代香港人都以這美妙的鈴聲代稱有軌電車,既形象又親昵。有軌電車是在港島觀光的最佳交通工具,乘客坐在上、下兩層的電車裡,可以從容欣賞香港繁華的都市風情。

現在的香港有164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164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每架載客量115人。除此之外,車隊內有2輛仿古電車,只供私人租借及旅遊推廣之用。仿古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由於電車軌道幾乎東西貫穿整個香港島市區,因此“電車路”成為了香港島市區的重要標誌之一,在香港島市區如果迷路,只要從山往海的方向走,一直至遇見電車路,即可以此作分辨方向和位置的參考座標。在興建電車系統時,電車軌道都是在海旁路面建造的。不過經過百年來的不斷填海,現時幾乎全部“電車路”已遠離海旁。“電車路”因此亦是香港島填海歷史的最佳見證之一。

6、大連有軌電車

大連的城市交通,有一道引人駐足的風景,那就是古老的有軌電車。大連的有軌電車始於1909年。在大連人的記憶中,能在街道上跑的 “小火車”, 伴著“咣當咣當”的聲音,顯得那麼古老而親切。那搖擺的電車從遙遠的20世紀初葉緩緩而來,劃過百年的滄桑軌跡,節奏依然那麼緩慢。那古樸悠然的車身背影,映襯著歐式風格的建築,給大連這座城市憑添了些許神秘。如今,有軌電車已不單單是一種代步工具,而成為了承載城市多元文化、見證著大連百年歷史的滄桑。 如今,在大連的街道上行駛著兩種有軌電車:一種是最古老的那種,紅皮車和綠皮車,還有一種就是改良後的新型有軌電車,浪漫而現代的大都市,配上浪漫而古老的有軌電車,是怎樣一種風情。

7、長春有軌電車

說起有軌電車,東北最先引進有軌電車的城市非長春莫屬,隨著城市的發展,有軌電車逐漸落伍,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客運的需要。如今僅存一條線路長7.64公里的54路電車。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的有軌電車迎來送往了幾代長春人,長春的百姓對“老摩電”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54路有軌電車已成為長春一道跨越時空的風景線。解放初長春新建的長紡和一汽都在市區的西南“邊陲”,兩大國企數以萬計的產業大軍,上班下班夜以繼日,原有的電車線路已遠遠不能適應新興工業區的需求,因之催生了從紅旗街開往汽車廠的52路和紅旗街開往和平大路的54路兩條摩電線路,並延伸至西安廣場。54路這一點睛之筆又促成了西安大路軌道電車全線貫通,它填補了西安大路到紅旗街的交通空白。到1960年全市有軌電車線路六條總長52.63公里,電車共88台。此時是長春電車的黃金時代,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春有軌電車都獨領風騷。

8、鞍山有軌電車

鞍山市的有軌電車修建於1955年,是解放後全國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修建有軌電車的城市。為了方便鞍鋼職工上下班,鞍鋼公司從大連購進第一批有軌電車,鞍山有軌電車由此誕生了。鞍山是解放後全國第一個修建有軌電車的城市。當時的有軌電車有12台,線路是立山至太平一小段。1958年,該線路從太平村延伸到長甸,幾乎貫穿了鞍山市南北主要幹道,這也方便了鞍鋼職工上下班。此時有軌電車已發展到42台。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有軌電車已經增加到80多輛,當時鞍山的有軌電車,成為貫通城市南北的主要交通幹線,那時有軌電車擔負著鞍山的主要運營任務,每天早5點發首班車,第二天淩晨一時發末班車,全天運營20個小時。把鞍山市區的南北兩個人口集中居住地太平和長甸有效的聯繫在一起,對鞍山當時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說起有軌電車,很多鞍山人對它們總有一些特殊的情感,留在記憶的深處。在那個沒有電腦和電子遊戲的年代,街上經常能看見許多孩子的身影,他們的戶外遊戲遠比現在的孩子豐富。而“摩電”是這個年代孩子的好“玩伴”,承載著他們童年的記憶。

車體呈方形,每輛電車有4個車門,車頭車尾各有一台發動機,車頂有兩個可升降的彈簧弓子,其中一個弓子搭在空中的電線上,發動機立刻啟動。司機坐在車內的正前方,左手握住鐵制的啟動栓,右手操縱另一個把柄在一個有刻度的圓盤上來回滑動,電車立刻啟動。司機腳下有一個響鈴,腳踏下就發出叮噹叮噹的鈴聲,警告路上的行人注意車輛。司機坐在車前透過玻璃窗瞭望前方,聚精會神地開著車,顯得格外神氣。哈爾濱的有軌電車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成了老哈爾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至今哈爾濱的果戈理大街仍然可見有軌電車的身影,那也是哈爾濱人對歷史的一種特殊回味吧。

4、上海有軌電車

上個世紀中葉,有軌電車進入黃金時代。早在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向法租界公部局倡議在租界內行駛有軌電車,法租界公部局開始著手研究在法租界內行駛有軌電車的交通計畫,這也是上海第一次籌辦有軌電車工程。有軌電車原來是上海最出名的公共交通工具,猶如現在的地鐵,雖然在七十年代末期已被全面拆除了,但一直仍會留在上海人和所有對上海文化留有深刻記憶人們的心裡。“叮叮噹,叮叮噹”,有軌電車穿梭在老上海的大街小巷。身著旗袍的摩登女郎腕挎手袋,見其婀娜多姿地踏上電車的踏板,頭戴禮帽的老克勒側倚在車廂裡的木長椅上,漫不經心地流覽著車窗外的一切街景。這一幕幕,像泛了黃的月份牌,將我們帶回風花雪月的老上海。老上海有軌電車代表了上海歷史的一部分,在這座城市邁向現代化的同時,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了歷史的記憶。

5、香港有軌電車

香港電車軌道建成於1904年,同年,香港島電車投入服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軌電車之一。100多年過去了,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香港島由偏僻的小漁村發展為摩天大廈林立的現代化大都市,惟獨橫貫東西的這13公里電車軌道沒有變,來回穿梭的電車成了香港百年發展史的最好見證者。叮噹,叮噹,是有軌電車那清脆的鈴聲,這種鈴聲已經響了100多年了,幾代香港人都以這美妙的鈴聲代稱有軌電車,既形象又親昵。有軌電車是在港島觀光的最佳交通工具,乘客坐在上、下兩層的電車裡,可以從容欣賞香港繁華的都市風情。

現在的香港有164輛雙層電車,是全球現存唯一全數採用雙層電車的電車系統。164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每架載客量115人。除此之外,車隊內有2輛仿古電車,只供私人租借及旅遊推廣之用。仿古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由於電車軌道幾乎東西貫穿整個香港島市區,因此“電車路”成為了香港島市區的重要標誌之一,在香港島市區如果迷路,只要從山往海的方向走,一直至遇見電車路,即可以此作分辨方向和位置的參考座標。在興建電車系統時,電車軌道都是在海旁路面建造的。不過經過百年來的不斷填海,現時幾乎全部“電車路”已遠離海旁。“電車路”因此亦是香港島填海歷史的最佳見證之一。

6、大連有軌電車

大連的城市交通,有一道引人駐足的風景,那就是古老的有軌電車。大連的有軌電車始於1909年。在大連人的記憶中,能在街道上跑的 “小火車”, 伴著“咣當咣當”的聲音,顯得那麼古老而親切。那搖擺的電車從遙遠的20世紀初葉緩緩而來,劃過百年的滄桑軌跡,節奏依然那麼緩慢。那古樸悠然的車身背影,映襯著歐式風格的建築,給大連這座城市憑添了些許神秘。如今,有軌電車已不單單是一種代步工具,而成為了承載城市多元文化、見證著大連百年歷史的滄桑。 如今,在大連的街道上行駛著兩種有軌電車:一種是最古老的那種,紅皮車和綠皮車,還有一種就是改良後的新型有軌電車,浪漫而現代的大都市,配上浪漫而古老的有軌電車,是怎樣一種風情。

7、長春有軌電車

說起有軌電車,東北最先引進有軌電車的城市非長春莫屬,隨著城市的發展,有軌電車逐漸落伍,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客運的需要。如今僅存一條線路長7.64公里的54路電車。歷經半個多世紀風雨的有軌電車迎來送往了幾代長春人,長春的百姓對“老摩電”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54路有軌電車已成為長春一道跨越時空的風景線。解放初長春新建的長紡和一汽都在市區的西南“邊陲”,兩大國企數以萬計的產業大軍,上班下班夜以繼日,原有的電車線路已遠遠不能適應新興工業區的需求,因之催生了從紅旗街開往汽車廠的52路和紅旗街開往和平大路的54路兩條摩電線路,並延伸至西安廣場。54路這一點睛之筆又促成了西安大路軌道電車全線貫通,它填補了西安大路到紅旗街的交通空白。到1960年全市有軌電車線路六條總長52.63公里,電車共88台。此時是長春電車的黃金時代,一直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長春有軌電車都獨領風騷。

8、鞍山有軌電車

鞍山市的有軌電車修建於1955年,是解放後全國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修建有軌電車的城市。為了方便鞍鋼職工上下班,鞍鋼公司從大連購進第一批有軌電車,鞍山有軌電車由此誕生了。鞍山是解放後全國第一個修建有軌電車的城市。當時的有軌電車有12台,線路是立山至太平一小段。1958年,該線路從太平村延伸到長甸,幾乎貫穿了鞍山市南北主要幹道,這也方便了鞍鋼職工上下班。此時有軌電車已發展到42台。

到了上世紀70年代,有軌電車已經增加到80多輛,當時鞍山的有軌電車,成為貫通城市南北的主要交通幹線,那時有軌電車擔負著鞍山的主要運營任務,每天早5點發首班車,第二天淩晨一時發末班車,全天運營20個小時。把鞍山市區的南北兩個人口集中居住地太平和長甸有效的聯繫在一起,對鞍山當時的發展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說起有軌電車,很多鞍山人對它們總有一些特殊的情感,留在記憶的深處。在那個沒有電腦和電子遊戲的年代,街上經常能看見許多孩子的身影,他們的戶外遊戲遠比現在的孩子豐富。而“摩電”是這個年代孩子的好“玩伴”,承載著他們童年的記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