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連蜘蛛、章魚都吃了卻唯獨在香菜和苦瓜面前敗下陣來

有人曾經做過“十大最難吃蔬菜”的調查, 並表示“死也不吃”。 這是一場蔬菜之間的較量。 其中苦瓜和香菜以高票名列前茅。

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最幸福的時光應該就是“逛吃~逛吃~逛吃~”啦!每次都是在期待中等待美食登場, 等等, 那綠油油的一層是什麼?香菜, 為什麼有香菜!“跟你說過多少次了, 我不吃香菜!”以前每次聽到有人說不吃香菜我就在心裡默默地說這人真矯情, 為什麼就不能吃香菜, 放上香菜提鮮又美味, 那才應該是美食的味道。

香菜的愛恨情仇是為何?

據說人類被分為“吃香菜的”和“不吃香菜的”。

反香菜黨認為香菜的味道像肥皂, 像臭蟲因此對世界上所有放香菜的食物發起抗議香菜這種植物滅絕了最好在他們眼中香菜就是砒霜碰一下就中毒, 吃一口就死亡, 這個問題沒有商量。 而愛香菜黨認為香菜很好吃啊, 吃啥都要麻煩老闆再多加一把。

不管什麼菜, 畫龍點睛之筆都要看香菜。

美國的科學家對喜歡香菜和討厭香菜的人進行DNA對比後發現, 討厭香菜的人產生了11號染色體OR6A2嗅覺受體基因變異。 這種名為OR6A2的特定基因能夠讓我們準確的聞到香菜中的獨特氣味, 並迅速聯想起臭蟲、肥皂之類的品種,

從而對香菜產生心裡排斥。 全球15%人群患“香菜恐懼症”。

對香菜擁有同樣感覺的同卵雙胞胎的人數比例高達80%, 異卵雙胞胎在這一問題上的比例則為50%(同卵雙胞胎基因完全相似, 異卵雙胞胎則不同), 由此可見, 基因對人類口味的影響有多麼嚴重了!知道真相後我深深地明白不愛吃香菜的人的痛苦, 是我錯怪了你們。

另外, 除了香菜, 基因影響的還有苦味、辣味、甜味等味覺。

對於苦瓜的感覺大家可能不會像香菜那麼有爭論, 基本上都不喜歡它的苦。

對苦味的接受程度依賴於我們的舌頭上的味覺受體, 通過研究發現草食性和雜食性的動物相比肉食性的擁有更多的探測苦味的受體基因, 可以全方位的感受來自於植物的深深惡意,

而肉食動物則不太需要。

在對苦味受體基因TAS2R38的研究中我們發現當rs713598位點的基因型為GG或GC時人們會對苦味非常敏感, 甚至能吃出別人根本感受不到的苦味而為CC時則通常吃不出什麼苦味, 遮罩了苦味後就能愉悅的感受其他的風味了。 然而在全球該位點的基因型分佈來看, 我國大部分人都是含有G突變的基因型, 但是問題來了中國人為什麼什麼都能吃, 什麼都敢吃?尤其是南方某省只要吃不死就往死裡吃的習慣, 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這個跟基因的關聯估計不大, 估計還有其他原因。

復旦大學的研究也發現, 中國人的TAS2R16苦味基因最發達。 這可能是由於遠古時期的中國曾發生過大規模的自然篩選,

那些不能嘗出有毒植物中苦味的人被淘汰, 而那些對苦味敏感的人得以存活並一代代繁衍至今。

基因可能讓你不愛吃苦瓜, 不愛吃香菜, 不愛吃胡蘿蔔。 並不是你挑食。

基因可能讓你就是愛吃肉, 就是愛吃炸雞, 就是愛吃燒烤。 並不是你嘴饞。

反正以後要有人說,你怎麼不吃xx的時候,你就驕傲的告訴他們:

因為我的基因決定了我愛吃啥!!!!!

不吃香菜,不吃苦瓜也許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於個人偏好不同,基因不同,各項營養元素的吸收代謝能力不同,可能就會讓一些疾病找上門了。通過營養素代謝基因檢測瞭解到個體對不同營養素的吸收、代謝能力和偏好性,就能讓干預更加有的放矢。

例如,葉酸代謝能力較弱,在日常飲食的基礎上,就需要額外適量補充葉酸;基因多態性導致維生素D受體(VDR)的結構差異,使維生素D調節體內鈣平衡和鈣利用能力出現個體差異化。基因檢測通過對相關基因的遺傳風險評估,指導選擇合適的補充劑量,避免維生素D及鈣的不足或過量。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超重、肥胖、吸煙、長期大量飲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要注意自己的營養平衡。

之前瞭解到一個孩子Cara,突然用手拿東西拿不穩了,也站立不住了,為了治療Cara的退行性疾病,Cara的父母最終見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基因學研究中心的人類遺傳學家David Goldstein醫生。David醫生使用精准醫療技術控制住了Cara的病情,甚至幫助Cara重新站立及奔跑,治療方式十分簡單,就是補充維生素B2。所以一個小的營養素就可能起到大的作用。

反正以後要有人說,你怎麼不吃xx的時候,你就驕傲的告訴他們:

因為我的基因決定了我愛吃啥!!!!!

不吃香菜,不吃苦瓜也許沒什麼大不了,但是由於個人偏好不同,基因不同,各項營養元素的吸收代謝能力不同,可能就會讓一些疾病找上門了。通過營養素代謝基因檢測瞭解到個體對不同營養素的吸收、代謝能力和偏好性,就能讓干預更加有的放矢。

例如,葉酸代謝能力較弱,在日常飲食的基礎上,就需要額外適量補充葉酸;基因多態性導致維生素D受體(VDR)的結構差異,使維生素D調節體內鈣平衡和鈣利用能力出現個體差異化。基因檢測通過對相關基因的遺傳風險評估,指導選擇合適的補充劑量,避免維生素D及鈣的不足或過量。心腦血管疾病家族史、超重、肥胖、吸煙、長期大量飲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需要注意自己的營養平衡。

之前瞭解到一個孩子Cara,突然用手拿東西拿不穩了,也站立不住了,為了治療Cara的退行性疾病,Cara的父母最終見到了哥倫比亞大學基因學研究中心的人類遺傳學家David Goldstein醫生。David醫生使用精准醫療技術控制住了Cara的病情,甚至幫助Cara重新站立及奔跑,治療方式十分簡單,就是補充維生素B2。所以一個小的營養素就可能起到大的作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