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設計>正文

「封面故事」設計界大滿貫:一根毛竹的世界舞臺

4月20號刊

封面故事

在一期湖南衛視《天天向上》欄目裡, 浙大城市學院創意分院的教師李游及其團隊, 現場推廣了他們的設計成果——一把名為“竹語”的傘。 欄目嘉賓董明珠、李玟等顯然是首次看到竹語, 在聽完這把傘的幾個關鍵技術創新後, 又被它的高顏值折服。 之後竹語傘立刻出現在了淘寶的搜索欄裡, 幾乎每家售賣竹語傘的店鋪裡也都自覺加上“天天向上”, 以增加自己的搜索概率。

其實這把傘早在2013年就在設計圈裡小有名氣了, 那年竹語傘獲得了紅點設計大獎、德國IF設計獎以及美國IDEA獎, 算是取得了設計界的大滿貫, 同時還成為了中國傘博物館的館藏品。

竹語傘的原型是杭州古老的西湖綢傘, 整體造型是南方傳統的竹制長杆傘。 製作一把傳統綢傘需要20位元師傅的18道工序, 選竹、劈傘骨、做傘架、傘骨撇青、刮膠、裝杆等, 全部手工完成。 傘骨粗細幾乎完全一樣, 否則傘收攏時就不圓。 上傘面更是個細活, 縫角、繃面、上架、剪繃邊、穿花線、刷花、摺傘等, 同樣都要手工完成。

“撐開一把傘, 收攏一支竹”——傳承了中國自然主義的古典美學, 也是對西湖綢傘的巧妙概括——更是征服歐美設計界的主因。 “竹”作為一種可再生的生態材料,

極其低碳, 以竹為材, 是對現代工業產品環保設計理念的踐行。 “竹子自帶環保概念, 普通雨傘的傘柄要電鍍, 而竹子傘柄連上漆都不需要。 竹子也有著金屬所不具備的優勢, 比如傘骨之間的連接牢固等問題。 ”李遊介紹說。

但是老手藝日益蕭條,

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它們的實用性不再適合現代生活, 比如美麗詩意的西湖綢傘, 卻不能很好的防雨防曬, 過於沉重不方便攜帶以及不夠結實耐用等。

民間工藝是歷史財富寶貴的積澱, 但要傳承下去卻需要它們在最廣泛的現代人中間獲得被使用的機會。 與新技術新設計的結合無疑是目前民藝復興最有效的途徑。

2011年暑假,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和天堂傘業合作開展了創新設計營活動, 為杭州運河沿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量身打造創新方案, 活動期間誕生了“竹語”靈感。 2012年, 作為天堂傘業集團品牌轉型升級的重要戰略之一, 竹語系列研發項目正式啟動。 有30多年歷史的天堂集團一直是國內制傘業產銷量的老大,

一線工人就有4000多人, 這樣一個比較低端的勞動密集型企業, 其銷售額連續十幾年保持20%的增長, 除了持續的技術進步和設計創新, 藏在民間的傳統工藝寶庫也是它取之不竭的創意資源。

源自古老, 適合當下。 設計團隊花了三年時間去研究力學結構和竹傘生產工藝的技術改進。 從概念確立、草圖繪製、3D模型推導到實物模型的比對推敲, 再到現代機床精加工技術, 最終, 竹語傘做到了極致。

竹語的用竹, 全部取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浙江安吉的6年生淡竹, 一株竹只能取中段的2~4節, 必須在每年冬季砍伐, 因為過冬的竹子不易生蛀, 特別強韌。 考慮到雨傘收攏後的手感, 竹子直徑就只能在五六釐米左右, 節頭不能太多, 也不能太少,否則質感全無。12根傘骨使用同一根竹子的同一個部位,竹子在生長中所具備的纖維特性,具備天然的支撐力,並確保了傘架的韌性,經過了5級風的抗風測試。

據說在綢傘歷史上,曾有老技工跑遍一座山,只選中了兩株竹子可以做傘。如今竹語傘的選竹標準不降反增,使得即使是一把200元入門級的竹語傘,也帶著仿生設計的自然錯覺。砍來的竹子還不能直接使用,要用古法的藥水對竹材的前期進行浸泡、蒸煮,從而起到防黴、防蟲、不變形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竹材料本身的劣勢。團隊結合了人機工程和現代美學,將大橢圓的手柄設計為中空,讓雨傘的抓握感更好,且延續了竹文化的虛懷若谷。一把竹語傘僅有400克,相當於2個iPhone的重量——徹底改變了傳統竹傘又沉重又不好攜帶的形象。

設計獎是工商業時代的產物,竹語傘的技術應用無疑為其加了分。傘布採用臺灣福懋的碰擊布,是一種竹炭纖維的高密度降溫面料,經過塗層處理,UPF(紫外線防護係數)大於50(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防曬係數高達99.6%。傘布表面還有一層強效防水塗層,遇水一甩即幹。

竹語傘已陸續推出過生肖、五行、星座等手繪系列,還為2017年專推了雞年紀念款,傘柄上面用“嵌銅絲”的刻字工藝,雕刻出一個“酉”字。“嵌銅絲”是指用鐳射雕刻出字後,再用銅絲鑲嵌進去,也是一項複雜的工藝,成品精緻。

可見民藝豐富,足夠現代人慢慢享用。

作者 | 理由

也不能太少,否則質感全無。12根傘骨使用同一根竹子的同一個部位,竹子在生長中所具備的纖維特性,具備天然的支撐力,並確保了傘架的韌性,經過了5級風的抗風測試。

據說在綢傘歷史上,曾有老技工跑遍一座山,只選中了兩株竹子可以做傘。如今竹語傘的選竹標準不降反增,使得即使是一把200元入門級的竹語傘,也帶著仿生設計的自然錯覺。砍來的竹子還不能直接使用,要用古法的藥水對竹材的前期進行浸泡、蒸煮,從而起到防黴、防蟲、不變形的作用——有效避免了竹材料本身的劣勢。團隊結合了人機工程和現代美學,將大橢圓的手柄設計為中空,讓雨傘的抓握感更好,且延續了竹文化的虛懷若谷。一把竹語傘僅有400克,相當於2個iPhone的重量——徹底改變了傳統竹傘又沉重又不好攜帶的形象。

設計獎是工商業時代的產物,竹語傘的技術應用無疑為其加了分。傘布採用臺灣福懋的碰擊布,是一種竹炭纖維的高密度降溫面料,經過塗層處理,UPF(紫外線防護係數)大於50(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忽略不計),防曬係數高達99.6%。傘布表面還有一層強效防水塗層,遇水一甩即幹。

竹語傘已陸續推出過生肖、五行、星座等手繪系列,還為2017年專推了雞年紀念款,傘柄上面用“嵌銅絲”的刻字工藝,雕刻出一個“酉”字。“嵌銅絲”是指用鐳射雕刻出字後,再用銅絲鑲嵌進去,也是一項複雜的工藝,成品精緻。

可見民藝豐富,足夠現代人慢慢享用。

作者 | 理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